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doc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聂珍钊【专题名称】文艺理论【专 题 号】J1【复印期号】2010年06期【原文出处】外国文学研究(武汉)2010年1期第1222页【英文标题】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ts Fundaments and Terms【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兼任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学术专著有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等。【内容提要】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
2、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文学不是语言的艺术而是文本的艺术。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审美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存在的物质形态。教诲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文学的第二功能。文学伦理学批评就从本质上阐释文学的伦理特性,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道德原因,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伦理、乱伦、伦理禁忌、伦理蒙昧、伦理意识、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等,都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s a research me
3、thod to read, analyze and interpret literary works, to study literary authors and literary problems from perspective of ethics. The basic thought of this method is that literature is the art of ethics in nature as it is the special expressions of ethical ideas and moral life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
4、al period. Literature is not art of languages but of text consisting of characters. It is not ideology or aesthetic ideology, but material form existing by literal text. Teaching or instruction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and first function of literature, but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s the second whic
5、h serves the first. By use of terms such as ethics, incest, ethical taboo, ethical chaos, ethical consciousness, ethical situation, ethical identity, ethical choice, etc., the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explains and comments the different life with its moral features from ethical perspective.【关 键 词】
6、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意识/伦理禁忌/伦理环境/伦理身份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ethical consciousness/ethical taboo/ethical situation/ethical identity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被介绍引入中国,如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批评、以社会和历史为出发点的审美批评、在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批评、在人类学基础上产生的原型神话批评、在语言学基础上产生的形式主义批评、在文体学基础上产生的叙事学批评,还有接受反应批评、后现代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这些批评是我国文学研究中经
7、常使用的批评方法,形成我国文学批评中西融合、多元共存的局面,推动着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对翻译介绍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考察,可以大致把它们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强调形式价值的形式主义批评,如20世纪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以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批评。二是注重分析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中文化是如何表现自身和受制于社会与政治制度的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领域,这种批评方法强调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如文化与权力、文化与意识形态霸权等之间的关系,是20世纪末我国文学研究中主要的批评方法之一。三是从政治和社会角度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如女性主义批评、生态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
8、义批评等。尽管上述批评用于文学研究时也展开对文学与政治、道德、性别、种族等关系的研究,展开对当代社会文化的“道德评价”或批判,但最后都还是回到了各自批评的基础如形式、文化、性别或环境的原点上,都表现出伦理缺场的总体特征。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界,几乎是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一统天下。尽管我们应该对西方批评方法在中国发挥的作用做出积极和肯定的评价,但是我们在享受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我们在文学批评领域留下的遗憾。这种遗憾首先表现在文学批评方法的原创权总是归于西方人。我们不否认把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介绍进来为我们所用的贡献,也不否认我们在文学批评理论和方
9、法中采用西方的标准(如名词、术语、概念及思想)方便了我们同西方在文学研究中的对话、交流与沟通,但是我们不能不作严肃认真的思考,为什么在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权及话语权方面缺少我们的参与?为什么在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的成果中缺少我们自己的创新和贡献?尤其是在国家强调创新战略的今天,这更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文学批评多元化的时代,往往新的流行方法大行其道,但是旧有的或是传统的方法也不时显示出新的力量,在文学批评中发挥重要作用。纵观文学批评方法运用的历史,文学批评方法并不完全遵守新旧交替的自然进化规律,往往是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相互借鉴,并在多元并存和跨学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催生出新的批评方法,
10、从而为文学批评增添新的活力。21世纪初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在西方多种批评方法相互碰撞并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出现在西方批评话语中增加了我们自己的声音,为我们的文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它对文学伦理价值的关注,更使这一方法显露出新的魅力。一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同传统的道德批评不同,它不是从今天的道德立场简单地对历史的文学进行好与坏的道德价值判断,而是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
11、品,寻找文学产生的客观伦理原因并解释其何以成立,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用伦理的观点对事件、人物、文学问题等给以解释,并从历史的角度作出道德评价。传统的道德批评似乎也强调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和在这种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批评文学,但是这种评价文学的善恶标准是以批评家或批评家所代表的时代价值取向为基础的,因此批评家个人的道德立场、时代的道德标准就必然影响到对文学的评价,文学往往被用来诠释批评家的道德观念。实际上,这种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批评家阐释文学,而成了文学阐释批评家,即文学阐释批评家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同道德批评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历
12、史客观性,即文学批评不能超越文学历史。客观的伦理环境或历史环境是理解、阐释和评价的文学的基础,文学的现实价值就是历史价值的新发现。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目前流行的其它文学批评方法的不同,首先在于它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从起源上把文学看成道德的产物,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关于文艺起源的问题,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作过多方面的探讨:有人主张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有人主张起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游戏本能或冲动,有人主张起源于原始先民带有宗教性质的原始巫术,有人认为起源于人的情感表现的需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关于文学的起源,目
13、前看法并不一致,然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观点,则是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说”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中国影响最大。但是,劳动只是一种生产活动方式,它只能是文艺起源的条件,却不能互为因果。文艺可以借助劳动产生,但不能由劳动转变而来,即文艺不能起源于劳动。那么文学是如何起源的呢?按照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文学的产生源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它从人类伦理观念的文本转换而来,其动力来源于人类共享道德经验的渴望。恩格斯指出:“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510-511)。原始人类对相互帮助和共同协作的
14、认识,就是对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如何建立人类秩序的理解。这实质上就是人类最初的伦理观念。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伦理性质的,因此以相互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形式建立的集体或社会秩序就是伦理秩序。人类最初的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伦理秩序和伦理关系的体现,是一种伦理表现形式,而人类对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好处的认识,就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伦理意识。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人类为了表达自己的伦理意识,逐渐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然后借助文字记载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事例,阐释人类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从而把抽象的和随着记忆消失的生活故事变成了由文字组成的文本,用于人类生活的
15、参考或生活指南。这些文本就是最初的文学,它们的产生过程就是文学的产生过程。从文学的起源看,文学概念的产生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文学是文本的艺术。没有文字就没有文本,没有文本则没有文学。由于单个的文字在没有组成文本之前,只是能够表意的符号,所以由文字组成的文本才是文学的载体。但是,目前其它有关文学的理论则不这样认为。例如,目前大多数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艺术,而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区别则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文学理论97)。或者认为,“文学作
16、为具有审美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童庆炳69)。上述观点显然混淆了语言同文字的区别,更是忽视了作为文学存在的文本基础。语言就其性质而言,它可以为文学的出现创作条件,例如利用语言讲述的故事可以成为文学的来源。但是,在电子技术出现以前,以声音形式出现的语言只能凭借记忆保存,不能转换为可见的物质形态,因此借助语言讲述的故事并不能真正凭借记忆保存下来。正是语言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语言本身不能成为文学。直到文字出现以后,语言才能借助文字被转化成文本。当时的文字并非仅仅为记录语言而创造的,它既可以记录语言,也可以记录以非语言形态存在的意识和思想,把它们转化为物
17、质形态。无论语言还是意识和思想,只有当它们借助文字记载下来以后,抽象的思想和借助声音表现的语言才能转变成固定的物质形态,才能形成可视、可读的文本,从而留传下来,并且能够借助视觉和发音器官得以再现。因此,简单地把文学称为语言艺术显然混淆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区别,例如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演说和戏剧表演就只属于表演艺术,而不是文学。文字是语言的物质形态,是构成文本的基本材料。文本既是语言的物质形态,也是思想的物质形态,因此只有文本才能构成文学,而语言不能直接构成文学。语言只有经过文字到文本的转化才有成为文学的可能,因为只有当语言转换为文字的形式以后,作为语言表意符号的文字才能组成文本。文本是语言或思想
18、的可视、可读形式,是文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文学是文本的艺术,或者是文字和文本的艺术,但不是语言的艺术。在录音技术出现之前,由文字组成的文本是文学作品的唯一形式,具有物质的特性。因此,文学作品不是抽象的,不是精神的,不是观念的,不是语言的,更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审美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存在的物质形态。但是,目前文学理论界似乎还未能接受这样的观点。例如有人认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学和其他艺术一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人类观念领域的反映”,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19、(文学理论75)。也有人给文学的“意识形态”加上限定词,把文学看成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这种观点认为:“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童庆炳57)。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童庆炳53)。并且认为:“在中国,把文学看成审美意识形态,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成果”(童庆炳58)。“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也出现在西方文学理论中,例如在批评与意识形态(Criticize and Ideology)一书中,英国新
20、左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就明确提出了一般意识形态、美学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形态等一批意识形态范畴。他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中说:“文学,就我们所继承的这一词的含义来说,就是一种意识形态”(27)。佛克马和易布思也在他们合著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中说:“显然,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根本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加以研究”(92)。在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界关于“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观的提出,被看成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命题,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人认同和接受的主流观点。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审美意识形态”,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抽象的思想观念,
21、而我们讨论的文学,却是文本形式的物质存在,因此我们决不能说文学就是思想观念。实际上,把文学看成“意识形态”的观点从根本上说也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反。此前已经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概念首先由法国学者特拉西提出,因此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命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并没有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学的意识形态(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或者意识的集合,而文学如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歌德的诗歌、中国的诗经、儒家经典、楚辞、元曲等首先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学文本,因此有关文学的意识形态则是在文学文本基础上形成的抽象的文学观念,并不能等同于文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文学无论如何不能等
22、同于文学的意识形态。那么,文学同意识形态或者审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什么?是文学决定文学的意识形态。“实践决定认识”,“客体决定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首要问题是意识还是物质的第一性问题,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文学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首先应该是文学文本决定意识形态还是意识形态决定文学文本的问题,即文学文本还是意识形态第一性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文学的本质特征就不难认识了。把文学看成是“审美的艺术”也是值得商榷的。目前有一种通行的观点,认为“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文学理论86)。这种观点认为:“
2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童庆炳61)。什么是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是一个含糊不清的命题。且不论“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
24、的表述不知所云,仅就“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的观点,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论证文学的无功利性,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只要是审美,就必然带有功利性。可以说,在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不带功利性的审美。按照无功利论者的观点,不仅审美是无功利的,而且“文学往往是无功利的”(童庆炳61)。“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接受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伦理学 批评 基本理论 术语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