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讲鲁迅.doc
《孔庆东讲鲁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庆东讲鲁迅.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节: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1)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代序) 钱理群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题目?还是先从一件小事说起。一位同学告诉我,他看了在学校放映的电影鲁迅,非常感动。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也很不错,能拍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在拍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因此我注意到编剧的一个陈述,强调鲁迅兼有儿子、丈夫、父亲、导师、朋友等几重身份,整部电影也是围绕这五方面来展开的,着重从日常生活中来展现鲁迅情感的丰富,同学们看了电影以后,觉得亲切而感人,这说明电影是成功的,它有助于年轻一代走近鲁迅。但我可能受到鲁迅的影响,喜欢从另一面来看来想,于是,
2、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今天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拍这么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难道仅仅在于告诉今天的观众:鲁迅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吗?这其实就内含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问题: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国并不缺少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但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呢?这正是我们所要问的:鲁迅对于现代中国,对于我们民族的特殊的,仅仅属于他的,非他莫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在当下的思想文化界,鲁迅研究界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种倾向:在将鲁迅凡俗化的旗号下,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这又显然与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化的时代思潮直接相关。 是的,鲁迅和我们一样:他不
3、是神,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鲁迅又和我们,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他是一个特别,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们才需要他。这样说,强调这一点,不是要重新把他奉为神,重新把他看作是方向,主将,导师-这些说法,恰恰掩盖了鲁迅真正特别之处。 鲁迅从来就不是任何一个现代思想文化运动的主将,无论是20年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是30年代的左翼文学、文化运动,他都是既支持,参加,又投以怀疑的眼光。 鲁迅从来就不是,也从来没有成为方向,他任何时候(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成为方向,因为他对任何构成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至方向本身,都持怀疑、批判的态度。 而且,鲁迅还向一切公理、公意、共见、定论提出质疑和挑战。
4、-画家陈丹青按胡塞尔的定义: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断定不管哪个朝代,鲁迅恐怕都是坏公民,这是确乎如此的:鲁迅就是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和坏的公民。 鲁迅也不是导师。从古代到现代,到当代,绝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导师和国师情结,这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鲁迅是提出质疑和挑战的少数人之一。他在著名的导师一文里说,知识分子自命导师,那是自欺欺人,他提醒年轻人不要上当。但他又说,我并非将知识分子一切抹杀;和他们随便谈谈,是可以的。在我看来,他也这样看自己:他不是导师,今天我们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如果想到鲁迅那里去请他指路,那就找错了人,鲁迅早就说过,他自己还在寻路,何敢给别人指路?我
5、们应该到鲁迅那里去听他随便谈谈,他的特别的思想会给我们以启迪。是思想的启迪,和我们一起寻路;而非行动的指导,给我们指路,这才是鲁迅对我们的意义。 而鲁迅思想的特别,就决定了他对我们的启迪是别的知识分子所不能替代的,是他独有的。 鲁迅思想的特别在哪里?同学们从我刚才连说的三个不是-不是主将,不是方向,不是导师,就可以看出,鲁迅在整个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体系、话语结构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始终是少数和异数。 他和以充当导师、国师为追求的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从不看重(甚至藐视)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的中心位置,他也不接受体制的收编,他愿意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
6、骂,他就是要在体制外的批判中寻求相对的思想的独立与自由。-当然,他更深知,完全脱离体制的控制是不可能的,独立和自由极其有限,他甚至说,这是伪自由:他连自己的追求也是怀疑的。 第2节: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2)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讲正统、道统,同化力极强的文化结构与传统来说,这样的好的怀疑主义者,这样的体制外的,边缘的批判者,是十分难得而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幸亏有了鲁迅,也许还有其他的另类,才形成某种张力,才留下了未被规范、收编的别一种发展可能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收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只是指体制的收编,也指文化,例如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收编。这就说到了鲁迅的另一个特别之
7、处:他的思想与文学是无以归类的。鲁迅因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蝙蝠,文章特意提到一则寓言:鸟兽各开大会,蝙蝠到兽类去,因为他有翅子,兽类不收,到鸟类去,又因为它是四足,鸟类不纳,弄得他毫无立场。鲁迅显然将他自己看作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蝙蝠。这是很能显示鲁迅的本质的:他和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存在着既在又不在的关系;他和古今中外一切思想文化体系,也同样存在着既是又不是的关系。他真正深入到了人类文明与中华民族文明的根柢,因此,他既能最大限度地吸取,拿来,又时时投以怀疑的眼光,保持清醒,既进得去(而我们许多人都只得其表,不得入门),又跳得出(而我们一旦入门,就拜倒在地,被其收编),始终坚守了思想的独立自主性
8、、主体性。他的既在又不在,既是又不是的毫无立场,正是从根本上跳出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站队意识,而对一切问题,都采取了更为复杂的分析态度,形成了他的思想和表达的缠绕性。这也就使他最易遭到误解与各方攻击,在现实生活中,他就不得不时时处在横站状态中。但这同时就使他的思想与文学具有了许多超越时代的未来因素,是同代人,甚至后几代人(他们常常拘于二元对立不能自拔)所不能理解,或只能片面理解,而要在历史的复杂性逐渐显露之后,才能为后来人所醒悟。或者说,当后来人面对更为复杂的现实时,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启示性才真正得以显示,并获得新的现实性。我们今天读鲁迅著作,总能感到他仍然生活在我们的现实
9、中,其原因即在于此。 我们在这里已经讨论到了,鲁迅这样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少数,异数,这样的无以归类的蝙蝠,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今天的中国读者的意义。 首先,它是一个检验:能否容忍鲁迅,这是对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宽容度、健康度的一个检验。而我们这里所发生的,却是人们争先恐后地以各种旗号(其中居然有宽容的旗号)给鲁迅横加各种罪名。尽管明知道这种不相容是鲁迅这样的另类的宿命,今天的新罪名不过是鲁迅早已预见的老谱袭用,但我仍然感到悲哀与忧虑,不是为鲁迅,而是为我们自己。 当然,任何时候,真正关注,以至接受鲁迅的,始终是少数:一个大家都接受的鲁迅,就不是鲁迅了。我曾在与鲁迅相遇里说过:人
10、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接近鲁迅了。换一个角度说,当你对既成观念、思维,语言表达方式,深信不疑,或者成了习惯,即使读鲁迅作品,也会觉得别扭,本能地要批判他,拒绝他;但当你对自己听惯了的话,习惯了的常规,常态,定论,产生不满,有了怀疑,有了打破既定秩序,冲出几乎命定的环境,突破自己的内心欲求,那么,你对鲁迅那些特别的思想、表达,就会感到亲切,就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启发。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意义:他是另一种存在,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思维,因而也就是另一种可能性。 而鲁迅同时又质疑他自己,也就是说,他的怀疑精神最终是指
11、向自身的,这是他思想的彻底之处,特别之处,是其他知识分子很难达到的一个境界。因此,他不要求我们处处认同他,他的思想也处在流动、开放的过程中,这样,他自己就成为一个最好的辩驳对象。也就是说,鲁迅著作是要一边读,一边辩驳的:既和自己原有的固定的思维、观念辩驳,也和鲁迅辩驳,辩驳的过程,就是思考逐渐深入的过程。在鲁迅面前,你必须思考,而且是独立地思考。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编,他也从不试图收编我们;相反,他期待,并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义。 第3节:爱恨情仇(1) 而我还想强调一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
12、一个矛盾重重,问题重重,空前复杂的中国与世界。我自己就多次发出感慨:我们已经失去了认识和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而当下中国思想文化界又依然坚持处处要求站队的传统,这就使我这样的知识分子陷入了难以言说的困境,同时也就产生了要从根本上跳出二元对立模式的内在要求。我以为,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鲁迅的既在又不在,既是又不是的毫无立场的立场,对一切问题都采取更为复杂的缠绕的分析态度,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而鲁迅思想与文学的独立自主性,无以归类性,由此决定的他的思想与文学的超时代性,也就使得我们今天面对我们自己时代的问题,并试图寻求新的解决时,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许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和重视的精神资源。
13、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追求变为实践的知识分子。他的前述边缘的,异类的,反体制的思想立场,注定了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必然站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这一边,为他们悲哀、叫喊和战斗:这正是鲁迅文学的本质。同时,他又怀着立人的理想,对一切方面,一切形式的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侵犯,对人的奴役,进行永不休止的批判,因此,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批判者: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曾提出一个真的知识阶级的概念,其主要内涵就是以上所说的两个方面:永远站在底层平民这一边,是永远的批判者。这也是鲁迅的自我命名。这样的真的知识阶级的传统,在当下中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
14、们今天需要鲁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人在贬低鲁迅的意义时,常常说鲁迅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他们根本不理解鲁迅思想本身就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性贡献,是20世纪中国和东方思想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就具体操作的层面,在我看来,也很少有人像鲁迅这样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积累而沤心沥血,这自然是否定者视而不见的。鲁迅早就说过: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鲁迅是把这样的信念化作日常生活具体行为的。早在20年代,他就提倡泥土精神,提出不要怕做小事业。直到1936年去世之前,他还呼吁中国正需要做苦工的人。他自己就是文化事业上的苦工,仅1
15、936年生命最后一段历程,他就以重病之身,编校了自己的杂文集花边文学、小说集故事新编,翻译死魂灵第二部,编辑出版亡友瞿秋白的海上述林,编印城与年插图本、死魂灵百图、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还参与编辑海燕、译文等杂志。他的生命就是耗尽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具体琐细的小事情上,但他生命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些在鲁迅看来对中国,对未来有意义的小事情上。这倒是显示了鲁迅平常的一面:鲁迅经常把他的工作,比做是农夫耕田,泥匠打墙,这正是表明了鲁迅精神本性上的平民性。这是鲁迅的平凡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在我们今天这个浮躁、浮华的,空谈的时代,或许我们正需要鲁迅这样的文化苦工。 爱恨情仇 鲁迅不仅有激昂的一面,也有很多
16、痛苦无奈的经历,少年时代的鲁迅为什么遭遇邻里的流言诽谤?青年时代的鲁迅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包办婚姻?中年时期的鲁迅怎么和自己的亲兄弟变成仇人? 一、祖父罹罪,家道中落 鲁迅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爷爷是翰林出身,曾经担任过知县,后来在北京担任内阁中书,他的父亲则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秀才。因而,周氏家族在绍兴当地算是一个名门望族。这样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使得少年鲁迅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鲁迅聪慧过人,因此,展现在鲁迅面前的似乎应该是一条读书取仕、光宗耀祖的光明大道。可是,世事难料,在鲁迅13岁那年,一场重大的家庭灾难打破了周氏家族的宁静,也从此完全改变了鲁迅的生活。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这场
17、重大的家庭变故会给鲁迅的成长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第4节:爱恨情仇(2) 鲁迅的家庭,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甚至比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还要好的一个周氏大家族。不幸的是,在鲁迅幼年的时候,他们家里遭到一场比较大的灾难,这个大的灾难是由于他的祖父参与了一个案子,是科举考试行贿的案子。我们今天全世界考试作弊成风,在很多著名的大学里,大学生都普遍地作弊,我本人也处理过很多作弊现象,我非常痛恨这种现象,但是很多学生习以为常,说考试作弊有什么了不起,判我不及格我下次再补考,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考试作弊是大罪,是了不得的大罪,甚至要杀头的,为什么?因为考试作弊就是欺骗最高领
18、导人-皇帝。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你考试作弊,不就是欺骗国家吗?所以考试作弊其实应该是大罪,我们今天太过于轻描淡写作弊这个事情了。 鲁迅的祖父因为科举考试行贿就被判了死刑,我知道有很多青少年朋友不会理解,真有这么夸张吗?科举考试行贿要判死刑,真没劲,其实这个事情确实很严肃,他的祖父就是被判了死刑,但是这个死刑很有意思,不是立即执行,我们知道判死刑有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缓期一般就不会死了,表现好一点,不再作恶,就改成无期徒刑,鲁迅的祖父被判了死刑,没有说立即执行,可也没有说缓期多长时间,而是判了当时叫斩监候的罪,意思是先不斩,先押着,什么时候杀头,看皇上高兴不高兴,皇上一高兴,没准就不杀了,就
19、赦了,如果不高兴,也许哪天拉出去斩了,所以这事是一个悬念,它没准。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杀人?每年秋天,秋天草木凋零,中国的一切都是配合自然界的节奏,春天草木繁盛,百花盛开,不适合杀人,杀人煞风景。所以一到秋天,鲁迅家就慌了,一到秋天就花很多钱上下打点,买通关系,希望把今年熬过去,今年熬过去了,明年还得如法炮制一番,就这样年复一年,家里有多少钱也都用出去了。这一场官司下来,他们家就败落了。 由于这场官司,他父亲秀才的名号也被革除了,到手的文凭给收回去了,不算数了。在这个过程中,鲁迅一个小小的少年,切实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鲁迅有一句很沉痛的话,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
20、中,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人生的真面目是不容易看到的,不是说努力就可以看到的,你没有条件就看不到。鲁迅则有家道中落这个条件。一个孩子家里条件不错,成绩都不错,别人也说你好,一切绿灯都打开了,你看不到人生的真面目。等到哪天你突然考个倒数第一,家里还交不起学费了,你就能看到人生的真面目。少年鲁迅是长子,所以过早的生活的重担、精神的压迫就撂到这个少年的肩头。 因为鲁迅的爷爷被判斩监候,所以牵连到鲁迅的父亲也革除了秀才的功名。鲁迅的父亲本身身体不好,经过这么一折腾,病情更加加重了,这样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就落在少年鲁迅的肩上,俗话说国有大臣,家有长子,面对父亲的病重、母亲忧愁、弟弟年幼的这样的生活重担,
21、鲁迅该如何度过,少年鲁迅为什么会遭到邻里的流言诽谤,而这种生活的磨难和苦难会对鲁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 鲁迅在很长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呢?他频繁地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家里没钱了,就拿东西去当铺当,然后拿钱回来给父亲治病,再然后又去当铺。去当铺是一件很遭受精神压迫的事情,有钱买东西当然是很畅快的心情,若没有钱,受人家白眼,100块的东西5块钱就给你当了,每天遭受这种白眼和奚落,这对小孩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到了后来,他的父亲也病死了,家里边仅有的二三十亩水田也卖光了,他家成分等于改变了,由地主变成贫下中农了。 所以说,鲁迅从小知道生活之艰辛,知道钱怎么来,东西怎么来。我记得我的儿子很小的时候,我
22、有一天问他:你知道咱们家的饭从哪来的吧?我想启发他说都是他爸爸挣来的,但他说:我知道,都是从厨房端来的。当时我大吃一惊,后来我想他说的有道理,因为他每天亲眼所见的饭菜就是从厨房端来的,所以他觉得厨房永远是源源不断生产饭菜的地方,这不是孩子无知,这是大人的教育不到位,他不会想到这些饭和菜是我挣来的。我想,今天很多孩子恐怕都没有意识到钱是从哪来的,没有意识到劳动和生存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问题。 第5节:母亲娶媳妇(1) 鲁迅家里的钱花光了,田卖掉了,值钱的东西能当的也当掉了,房子也就显得越来越大了。鲁迅写那个时候的感觉非常逼真,他说他每天在墙的角落四处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总觉得抽屉里还有
23、什么东西,打开每个抽屉看,看一遍又看一遍。这个时候亲戚朋友和邻里对他们家的态度也改变了,能欺负的就欺负,该骗的就骗,还有的人就怂恿鲁迅把家里的东西偷出来卖-你们家还有什么东西赶快拿出来卖吧,鲁迅没有这么做,但是邻里之间已经有这样的流言蜚语,所以鲁迅不是直到长大之后才受到社会上流言蜚语的打击的,鲁迅一生就是生活在流言蜚语之中。死了这么多年之后,还没有很多人真正理解他,其实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流言蜚语的打击了,用金庸笔下杨过的话说:我一生受人冤枉还少吗?大侠是怎么成长的,像杨过这种大侠,小时候就受人冤枉,很难有几天扬眉吐气的日子。鲁迅少年时受到这样的压力,压在一般少年的头上,恐怕会受不了。 我是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庆东讲 鲁迅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