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文汉读法”看梁启超对西学的“中国式接受”.doc
《从“和文汉读法”看梁启超对西学的“中国式接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和文汉读法”看梁启超对西学的“中国式接受”.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和文汉读法”看梁启超对西学的“中国式接受”第31卷第4期2011年8月惠州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Vo1.31.No.4Aug.2011从和文汉读法看梁启超对西学的中国式接受曹亚明(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摘要:梁启超将日本-3做中西文化之驿骑,运用和文汉读法借道东洋译介了大量日译西籍,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穿越中,日,西多种语言的巨大障碍,难免务广而荒,这种中国式接受的译介方式也直接影响到五四新文学对于西学的选择与接受.关键词:梁启超;和文汉读法;西学;中国式接受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
2、934(2011)04005104正如钟叔河在从东方到西方中所论:在梁启超之前到西方去的人当中,容闳留学最久而未志于学,王韬助译汉籍而未译西书,仅仅有郭嵩焘曾经接触希腊先贤和培根,笛卡儿的学说,但只限于个人有所认识,没有进行传布;能够以其学术思想输入于中国的,的确非梁启超和梁氏一再提到的严复莫属.确实,梁启超以非凡的精神活力和自成一格的文风亲身从事翻译及创作,对于促进中国文学摆脱传统桎梏,吸收新鲜血液以至走向世界,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先导作用.可以说,经由他而译介的西学几乎无所不包,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哲学,教育,史学,文学,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在晚清西学东渐的风潮中,梁启超独特的译
3、介方式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也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学对于西学的选择与接受.一,牖窥粲然西方之乡人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在中国人面前展开的就是一个新颖奇异,生机勃勃的西方文化景观.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这样形容近代中国走向开放之进程: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学者若生息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忽穴一牖外窥,则粲然者皆昔所未睹也,还顾室中,则皆沈黑积秽.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欲破壁以自拔于此黑暗,不得不先对于旧政治而试奋斗,于是以其极幼稚之西学智识,与清初启蒙期所谓经世之学者相结合,别树一派,向于正统派公然举叛旗矣.此则清学分裂之主要原因也.梁启超将
4、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分为三个时期,认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经历了由最初的器物上感觉不足到制度上感觉不足,再到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o2143-44而西学东渐也同样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乃至文化根本的这样一个探索历程,也经历了如下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漆室中的自我封闭阶段,即拒斥外来文化人侵的闭关锁国阶段.此语境中的生息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的国人,肖似柏拉图在理想国着名的洞喻中被捆绑住的囚徒,他们只能看到各种器物在火光的投射下印在洞穴后壁上犹如傀儡戏的影子.33自居为天朝上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培养了夜郎自大的民族心理,一方面也酝酿了深重的民族危机.直到鸦片战
5、争的爆发,才真正打破了沈黑积秽的漆室,从而迈入牖窥西方的另一时期.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是牖窥西方,初步接触到外来文化并展开选择性译介的阶段.西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渗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得到传播和受到尊重的.甲午海战的惨败,给了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的刺激,开始意识到西学东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这样,近代知识分子走上了一条向西方学习的艰难而曲折的漫漫长路,同时在文化心理上也超越了闭关锁国的幽室的自我封闭阶段,而走上了牖窥西方之路.中国的大门终于向世界敞开,既是突如其来,又是艰难而勉强的.在严夷夏之大防社会里度过了上千年,封闭的幽室被外界的力量打破后该怎么办?林则徐被称为收
6、稿日期:20110520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2009年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曹亚明(1978一),女,湖南常德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艺思潮与文论.?52?惠州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1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透过缝隙牖窥西方后,他的四洲志和魏源海国图志都主张中国采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尽管如此,西学译介的覆盖面还是非常有限的,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涉足西方的政治国家学说和哲学思想.事实上,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对西学的了解是有限的,即使包括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都没有真正地认识西学.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国门的全面开放,大规模地译介西学,犹如洞穴中的囚徒走出了洞穴,虽然可能会由
7、于不习惯而感觉到痛苦,见到了粲然者皆昔所未睹的外部世界.戊戌维新运动兴起后,西学东渐进入了新的阶段,严复,梁启超,谭嗣同开始把汲取西学的重心由技艺,器物,转向哲学和社会科学,广泛介绍西方思想学说和价值观念,最后发展到对整个文化的改造,这一时期已经超越了晚清时代的牖窥,真正迈向了较为开放的学习吸收西学的时期.1890年,梁启超会试下第归粤,途径上海,买下了一本徐继畲的瀛瑕志略,由此开启了他牖窥西方的窗口.这部着作打开了梁启超的眼界,其中的近代西方知识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在万木草堂学习时期,梁启超也曾接触过一些西学书籍.虽然,康有为将所接触的西学尽授与学生,但是,他自己懂得的西学并不多,不外
8、乎制造局及西教会所译各种,都是一些兵法,医学之类的普通书籍,或耶稣经典论疏等书,于政治哲学毫无所及.公车上书之后,梁启超作为强学会的书记员,数月间浏览遍尽强学会所藏的西学书籍.在任时务报主笔这一期间,梁启超大力宣传学习西学的重要性,他以为中国之所以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败北,原因在于始焉不知敌之强而败,继焉不知敌所以强而败,要想自强,就必须像日本那样,忍耻变法,尽取西人之所学而学之.鉴于当时翻译机构之薄弱,所译书之少,梁启超在1897年在上海集资自办大同译书局,要以此来振兴国内翻译事业,实践自己的翻译思想理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召见梁启超,也许是因为梁启超浓重的岭南乡音,这次历史性的见面未能获得预
9、期效果,梁启超仅领旨以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务.但是,这也为梁启超引入西学带来了更大的信心与动力.但是,在流亡日本之前,梁启超虽然不遗余力地鼓吹西学,仍不过是雾里看花,论及之处,自然错谬甚多.因此,要说真正广泛地接触并传播西方思想,还是在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后才开始的.当时自称哀时客的梁启超一旦踏上日本的土地,各种新的学说和新的事物纷至沓来,肄日本之文,读日本之书,畴昔所未见之籍,纷触于目.畴昔所未穷之理,腾跃于脑.如幽室见日,枯腹得酒,沾沾自喜,而不敢自私.语气中流露出初出国门的欣喜和求知的渴望.这一心理轨迹正与理想国中走出洞穴的囚徒一般,身居幽室的乡人,看到了缝隙中现出的曙光,初步接触到粲然的
10、外部世界,惶惶然,却也欣欣然.他每天从日本学者的论着和译着中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思想,学说,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如果说流亡日本之前,梁启超主要是通过林纾,严复,容闳,李提摩太等人的少量译着来接触西方思潮,对西方社会主流思想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的话,那么在流亡日本的十四年期间,可以说是梁启超积极吸收和较为系统地传播西学的重要阶段.二,觉世之文与传世之文的自觉选择不论是以觉天下为己任的新民子梁启超,还是以介绍西方近代思想的古文翻译家严复,他们其实代表着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的两种潮流:一是以严复为代表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学说;一是以梁启超为代
11、表的重视翻译的目的和功用的主张.由于梁启超以觉天下为己任的启蒙心态和新兴传播媒介报刊的觉世特征,才使得梁启超的西学接受和引介走向了迥异于林译小说和严译名着的道路.梁启超与严复曾发生过一场很有意义的争论,这场争论从时务报时期一直延续到新民丛报时期.严复认为译书如步步如上水船,用字字由戥子称出形容自己对译文的字斟句酌.出于这一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他才会对梁启超的古议院考有所不满,并致信劝其谨慎发论,以免致成他日之悔.相形之下,梁启超急就章式的发论方式自然难免草率,梁启超则一向自求为陈胜,吴广,因此,依然坚持纵其不复自束的笔端.在新民丛报第一期上,梁启超撰文推荐刚刚出版的严复译着原富,热情称赞严复译
12、作原富: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然后出世,其精美何可待言.然而,梁启超也委婉地指出,严复原富译本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势必存在接受者难以理解的缺陷.显然,这一争论也体现出西学东渐浪潮冲击之下中国本土的两种不同反应,而且集中体现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追求,那就是到底是追求沉博渊雅的传世之文,还是通畅锐达的觉世之文?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主张,虽然不像严复那样有系第4期曹亚明:从和文汉读法看梁启超对西学的中国式接受?53?统的论见,但他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却对翻译的社会价值提出了独到见解,而且是中国翻译史上非常重要的纲领
13、性文献.为了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动翻译事业,梁启超撰写了许多后来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的翻译文论,诸如奏请推广学校设立泽局报馆折(起草,1896),论译书(1897),大同译书叙例(1897),西学书目表(1897),论学习日本文之益(1899),东籍月旦叙论(1902),论翻译名义(按语,1910),翻译文学与佛典(1920),佛典之翻译(1920),中国古代之翻译事业(1921)等.除此之外,他还在自己主持的改进杂志上开辟了翻译事业之研究专栏.梁启超通过这些翻译文论,详尽地论述了他的翻译思想理论,也体现出他对翻译事业的倡导与实践,并对后世的文学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复和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实践,
14、不仅在年青鲁迅的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也成为了周氏兄弟译介域外小说的直接动因.鲁迅曾经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他开始文学生涯,首先不是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引入异域文术新宗,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必将犁然有当于心,按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为中国译界开创新源.在域外小说集序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他所实践的翻译思想和原则,该翻译集词致朴纳,且收录至审慎,翻译时力求弗失文情,显然是针对当时林纾小说文本选择的草率和误译甚多的偏向,因此,域外小说集尤其重视作家作品的选择,并力求直译,强调文学翻译不失原作之思想感情.可以说,域外小说集既继承了严复翻译态度和文本选择的审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和文 读法 看梁启超 西学 中国式 接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