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百家讲坛:钱文忠《弟子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CTV10百家讲坛:钱文忠《弟子规》.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第1节:规矩的作用(1)第一讲规矩的作用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1 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2 训:教导,教诲。3 悌:指弟弟服从兄长。4 谨:出言慎重,寡言。5 信:诚信。6 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
2、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3、,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这
4、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第2节:规矩的作用(2)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
5、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
6、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
7、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
8、,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第4节:规矩的作用(4)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
9、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
10、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
11、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
12、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第5节:规矩的作用(5)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
13、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14、。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
15、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
16、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第6节:规矩的作用(6)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第二部分讲入则孝。第三
17、部分讲出则悌。第四部分讲谨。第五部分讲信。第六部分讲泛爱众。第七部分讲亲仁。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第7节:入则孝之一(1)第二讲入则孝之一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
18、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1 冬则温:冬天用自己的身体先为父母把被窝焐暖。2 凊(qng,一读jng):凉。这句说夏天替父母把床铺扇凉。3 省(xng):探问,请安。4 定:定省,子女早晚问候父母。这里专指昏定,即晚间服侍父母就寝。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5 反:同返,指返家。6 面:当面向父母禀报平安,让父母放心。7 业:职业,做事。8 无变:没有改变。指在外做事有规律、合规矩,不随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忧。弟子规
19、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些要求还适用于现代年轻人吗?弟子规在总叙以后,就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
20、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么?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组,以父母开始的句子启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四次重复父母两个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在教育你的时候,你
21、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这个父母责在古文里面,还有揍的意思,不仅是说你两句,还可能要揍你一顿),你也要顺从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会出现的事情,弟子规的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高,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要求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做到了吗?弟子规的要求,大部分我们也没做到,所以我们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应当成反思和自我检讨的过程。你要读一段弟子规,检讨一下:我做到了吗?父母叫你的时候,你忙着自己的
22、事情。我们小时候比较简单了,看看小人书,打打弹子。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打电脑游戏,而且还戴个耳机,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还会不耐烦。我小时候就有过不耐烦:你烦不烦啊,叫两声好了,你叫三声。今天的孩子,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一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你烦不烦,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这种情况很多,比比皆是。父母命,是父母叫我们去做些事情。我们从小也都经历了。拿我个人来讲,有些事情我很愿意去,比如妈妈叫我:孩子,你去买个冰棍。我很高兴,一面买一面我吃回来了,回来时,就冰棍的棍在我那儿。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瓶芝麻酱。这我也愿意,因为可以吃一点。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点糖果。那我更高兴,藏两
23、颗在口袋里。但是如果妈妈叫我:儿子,去给我打瓶酱油。我就会说有事。为什么?我不能喝酱油第8节:入则孝之一(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一般都认为:我自己的事,爸妈管那么多干吗?你烦不烦啊?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经常有这个心态。我从小就经常这么做,跟我爸爸顶牛,跟我妈妈顶牛,现在不顶了,但是现在爸爸妈妈也没有力气来教训我了。到这个时候你会很后悔:你小时候跟父母顶牛,到今天你不想顶了,突然发现父母老了,连教训你的力气都没有了。像父母责,古时候,责比教要重,责往往是责备、责打。我们小时候挨几下打,挨父母说几句重话也就算了,可今天的孩子,谁还敢打?所以我们
24、可以想想,这四个父母句,我们都做到没有?我们如何来感恩?如何来报恩?恩重如山四个字,普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得起的。当我们对照弟子规,认真反省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这四组看似简单的父母句,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为什么首先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做起呢?父母呼,父母呼唤孩子,我们都知道,每一声呼唤里面是有情感的。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着很感人的记载。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
25、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故事,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在六朝的孝子传中都有记载。你看,有时候母子之间心灵相通,这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一种非常感人的描述。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其实这是不对的。广州日
26、报记者在母亲节这天进行了一次采访,他们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记者问这些做子女的:请你们谈一谈,将来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母亲?这些儿女基本都这么说的: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我觉得完全对,无可厚非。但是做子女的有没有想到母亲这边的答案是什么?广州日报的记者,同时又采访了上百个母亲,当母亲面对你希望你的子女为你做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母亲提到过钱字,没有一个母亲说,希望儿女给她买什么东西,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母亲讲:希望我的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所以,网络上曾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贾君鹏这个人是谁?现在谁都不知道,大概是个虚构的名字。而且这条留言就这么一句
27、话,没头没脑的: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这一句话的点击率现在多少了?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第9节:入则孝之一(3)怎么才能好好孝敬父母?绝大多数中国的子女都是有这份孝心的,但是首先应该倾听一下,父母最希望你做什么。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大家也许都听说过卧冰求鲤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晋朝的王祥。王祥是公元185年生人,公元269年去世,琅玡临沂
28、人(今山东临沂北),西晋的大臣,这个人曾经隐居深山二十多年。后来从温县令一路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卧冰求鲤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对他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进谗言,挑拨,说这个儿子不好,不孝顺。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地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她。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而继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有办法,只好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对于对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换。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
29、,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个意思是,爸爸妈妈如果因为某些主观原因,或者某种客观限制,对你稍微差一点,你就不孝顺父母啦?这在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传统认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们有没有人为自己的父母跑一次菜场,去买点儿父母想吃的时令小菜?我长到这么大,基本没有进过菜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些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做了没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们起码马上答应父母的呼唤,抓紧完成一件父母交办的事情,耐心听一下父母哪怕是唠叨的教训,哪怕是委屈地顺承一下父母就算是误解的责备。当然这么做,实际上也并不见得容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尝试。孝顺父
30、母,尊敬长辈,这是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的基本道理,但是在当代社会,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能让孩子听话,常常采取物质奖励的教育方法,那么这种做法究竟是对是错呢?近几年,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规矩、规范的时候,特别流行一种物质奖励的做法。什么叫物质奖励呢?比如孩子在家里给自己洗一双袜子,五毛钱;如果给妈妈洗双袜子,五块钱。这个做法美其名曰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我原来认为这个做法是对的,但是现在觉得有巨大的副作用。因为这是在培养动物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在培养人的孝心。有一个朋友,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说有一个星期天他到公园去玩,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草地上又爬又闹玩得很开心,年轻的母亲跟孩子说:时间到了
31、,宝贝,我们应该回家了。但是这个孩子就是不肯回去。这时候这个妈妈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对着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住妈妈手上的这块巧克力,慢慢地站了起来。然后他就听见这个妈妈问:宝贝,想不想吃巧克力?孩子说:想。妈妈就跟孩子说:想吃就得跟我回家去吃。然后就看见这个孩子乖乖地、小动物一样跟妈妈回家吃巧克力了。这位朋友观察得非常细致,他看完了以后,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这位母亲用巧克力可以让孩子服服帖帖地跟自己回家,而母亲的呼唤孩子却充耳不闻,在这个三四岁孩子眼里,巧克力比他妈妈还重要。妈妈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已经在他的心田里种上了功利的种子。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的欲望也会逐渐地增长,长大
32、以后,这孩子很可能就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这是不正常的。最后,当父母没有能力满足儿女日渐增长的欲望的时候,儿女就很可能会把父母丢弃在一边,种种的人间悲剧就是从教育失误引发的。这位朋友还引用了弟子规,他讲,他们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糖果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们回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如何和谐?第10节:入则孝之一(4)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除了提出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之外,还具体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冬温夏清,晨省昏定,究竟是要求子女做哪些事情呢?现在时代不同了,对于现代年轻人,
33、这些事情还有必要去做吗?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夏则凊的凊字,现在好多通行的弟子规的版本上经常把它多印一点,就印成夏则清,它实际上是两点水的一个凊字,应该读凊(qng,一读jng)。冬温夏凊,用的是一个我在讲三字经的时候就已经讲过的典故。东汉年间的黄香是名列后汉书和二十四孝的大孝子。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香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中国有床是比较晚的事情,古人都是席地而卧的。冬天,他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这个席子给温一下、暖一下,这就叫冬则温。夏天,黄香就用扇子把父亲的
34、席子先扇得凉一点,这就叫夏则凊。今天社会进步了,时代不同了,很多人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我们有哪几个人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实际上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我想就算是有这类事情,恐怕还是父母为子女做得多。肯定是子女回来,发现房间里空调已经开好了。也许有的父母为了节省一点电费,自己的房间不开,先给子女开,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情况。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一般知道的成语-昏定晨省。昏,好理解,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
35、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该写东西写东西,该休息休息,这就是昏定,就是在天黑的时候要伺候自己长辈。而弟子规的这两句话:晨则省,昏则定。是有出处的,出自儒家重要典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李毓秀先生把它搬到了弟子规里。我们知道,大孝子黄香实际上就是按照礼记曲礼上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的。我们今天比较难做到的实际上是什么?是昏则定。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跟传统社会不一样了,大家一般工作得都比较晚,或者应酬交际得都比较晚,而父母上了年纪,通常比我们
36、都早睡。如果今天我们说非要按照弟子规去做昏则定的话,那简直是发昏。父母好好睡着了,你回去敲门:父母,我问候您,您睡着没有?这个没有必要,这个就是生搬硬套。昏则定不大容易做到,但是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自己去上学前,父母一般都要送孩子上学以后自己才上班,你是不是能够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第11节:入则孝之一(5)弟子规接着指出子女无论出门前还是回到家,都必须告知父母,而且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住址和工作。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独立和自由,往往不和父母同住,时常会搬家、会换工作,那么弟子规提出的这些要求,还适用于当今社会吗?出必告,反必面这个话也很好理解,出
37、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这是针对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过去传统社会,房子都比较大,一般来讲,面积比较大,孩子哧溜出去一下不跟父母讲,有时候父母会担心的:到哪里去了,怎么孩子没了?如果你回来了,哧溜往自己房间里一钻,父母也不知道你回没回来。所以出必告,反必面是针对跟父母同住的情况,这么做都是为了避免长辈不必要地为自己担心。至于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恐怕就顾不上这些了。其实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但是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而少让父母担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谁说的?是针对不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讲的,你看弟子规安排得多有条理:先
38、告诉大家,和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再告诉大家,不跟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换句话说,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今天情况不一样了,很多在家乡以外发展的人,或者跟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追求独立的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经常会搬来搬去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至于业无变,确实是和我们这个时代有点脱节。因为今天的年轻人,都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事。可是,我们是不是也有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为了一些小事,或者干脆是因为自己的任性,就非常草率地改变自己的职业,而导致父母为自己担忧?这种情况我想也相当
39、普遍。弟子规在讲完了入则孝第一个八句以后,又讲完了第二个八句,接着弟子规依然用一个相当的篇幅来进一步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从点滴做起,培养自己入则孝的习惯。而从入则孝开始,一步步开始养育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准则。弟子规接下来是怎么说的?请大家听下一讲。第12节:入则孝之二(1)第三讲入则孝之二弟子规接下来,又规定了哪些事情是子女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子女不应该做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1 子道:子女应该做的。2 具:准备,置办。3 贻(y):遗留。弟子规接下来又更具体地提出了小辈、子女应该遵循的
40、规矩,那么究竟哪些事情是做子女、做小辈的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呢?有时我们为了能让父母高兴,满足父母的愿望,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去做吗?在中国传统中,对于小辈的规矩是非常强调的,而且规定得非常细致。弟子规接下来就进一步细致地阐述和规定了小辈面对尊长所应该持有的礼节和要遵守的规矩。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什么意思呢?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否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说自话,不问别人意见,自己就做了。如果这么做的话,就子道亏了。什么叫子道亏呢?就是做
41、小辈的,做子女的这个方面有点亏,有点做得不够,不是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最好方式。物虽小,勿私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这是我们非常容易忽略的事情,在今天看来,这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做小辈的或者做子女的,往往很容易忽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在这一方面,今天比较多的情况是做小辈的,做子女的,好心办坏事。他们有的时候自作主张,倒不是为了惹长辈生气,而是认为没什么要紧就做了。我们都知道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是不大容易改变的,你也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老人家的有些东西有
42、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我父亲,有时候放东西很奇怪。我就说:爸爸,你是用右手的,又不是用左手的,怎么这个东西放得都不顺呢?不行。老爷子就喜欢这么别扭着去拿,你给他放顺手了,他拿着反而别扭,这是他的一种习惯。所以,当你把老人放惯的东西随便挪动而你又不在的时候,老人会很着急的。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而在我们小辈眼里这些根本不算什么。比如一张老人家的旧照片,泛黄了,破旧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把它放在这里;比如一张20世纪50年代的劳模奖状,他天天挂在墙上,一定要每天擦拭,这是他珍贵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报纸,没准哪一篇提到老人家的名字呢,这你不好说,老人家的名字也许这
43、一辈子就被印过一次铅字,所以他也会看得很重。这些东西在我们小辈眼里常常会不以为然,搬家了,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这破东西给扔了吧,那么旧的东西有什么用?其实,这个做法对老人家是一种伤害。所以弟子规里这句话就很有道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如果你导致了老人家的不习惯,引发了老人家的不快,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老人家一段非常特殊的记忆,那么做小辈的就没有做好。这当然不是孝经之道。第13节:入则孝之二(2)弟子规告诉我们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做小辈的也不能自作主张,必须事先告知长辈、征求长辈的意见。但是日常生活中毕竟都是些非常琐碎的小事,如果有时我们没及时告知长辈,而擅作主张了,难道还会引发什么严重的
44、后果吗?有一件事情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这件事情说出来大家会觉得很好笑,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父子、母子之间的,而是发生在一个小辈和一个长辈,一个年轻人跟一个老年人之间。怎么一回事呢?有一家理发店,熙熙攘攘,顾客很多,大家就排着队等理发。这个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正好一位很年轻的理发师傅空着,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当小伙子拿着剃刀给老人家修面时,发现老人家下巴这儿有颗痣,这痣上面长了几根毛,比较长。小伙子一看,觉得影响老人家的美观,一刀就把老人家痣上那几根毛给剃了。这一剃不得了,老人家哇哇大哭。为什么呢?因为老人家迷信,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这几根毛是象征长寿的,给
45、我剃了,这还了得啊?结果老人家不干了,老人家的子女也不干了,这件事情最后还闹上了法庭,法官很为难。你说这件事情里面谁有过错?实际上谁都没有大过错。你当然不能说老人家错,老人家就这点信念:我这几根毛留了几十年了,留着我不生病,我会长寿,你给我一刀就处理了?那不行。小伙子也没大错,但错就错在没有按照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去做,你问一下老人家:您这几根很漂亮的毛毛是不是需要我帮您给剃了啊?如果老人家说需要,那就一刀;不需要,就给留着。如果这位工作态度非常积极的小师傅读过弟子规,知道这个话,多问一句,那么就是皆大欢喜的事了。弟子规接着提出做子女、做晚辈的都不能私自藏匿东西,但是在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用来藏一些小东西,而父母不能随便翻看。那么物虽小,勿私藏还适用于现代家庭吗?至于说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主要是针对传统中国合族而居的情况讲的。我们知道传统中国都是大家族,几房子孙住在一起,大家会共同拥有一些财物,这些财物是属于大家族的,绝对不是具体属于某一房,更不是具体属于哪一个子孙的。这个时候,东西再小,你都不要擅自给它藏起来。如果不注意这个细节的话,就非常容易造成兄弟姐妹之间的小误解、小矛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