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书评——薛加友.doc
《《乡土中国》书评——薛加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书评——薛加友.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师范大学文化人类学书评乡土中国 书 名:乡土中国作 者:费 孝 通指导老师:邹 登 顺学生姓名:薛 加 友 学生学号:20100510233专业班级:2010级博物馆学乡土中国书评一、总评: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对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语言通俗易懂。虽然距离当代社会已有六十多年,在阅读和领悟的过程中却可以看到许多当代社会的影子。此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最基层的农村社会进行探索和描述的。虽然当代中国的制度和经济早已发生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层面上来看,我发现当代中国社会
2、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比如当代依旧存在的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熟人社会”,人际关系上的“差序格局”,家庭关系上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以及依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团体“家族”,还有制度设置与实际运行上的“名实分离”等等。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本书的范式给我们一种新的关于学术的表达模式,它短小精炼的篇章,朴实无华却相当精当的叙述语言,探讨性的叙述方式与丰富充实的内容与深刻悠远的意义融合在一起。乡土中国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拥有漫长历史的古老中国
3、的一个小部分,而是这个以农业为根基的文明古国的深层次基础。乡土中国,讲到的也不只是乡村生活,而是通过这个衍生出去,一直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与中国国民的国民性格。一本书,揭示的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图景。这本书是在费孝通先生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严谨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又加上当时他的一种不懈探索的精神才写作出来的。因此才会如此真实、丰富、深刻而有影响力。二、内容结构:乡土中国这本书包含 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通过这些原则的应用,就可以得出更具体的乡土社会的特点与性质
4、:1.乡土社会有语言无文字,是源于乡土社会本身特点和生活需要。 2.差序格局与同心圆式人际关系。 3.团体道德缺乏,只存在维系私人的道德。 4.小家族是事业单位,男女有别。 5.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教化权力,长老统治。 6.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因此商业缺乏地缘基础而发展受阻碍。 7.名实的分离。 8.乡土社会没有计划,以欲望为指导。三、个人感悟:一开始读书,我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东西我们冥冥中都已有感觉。我最开始一直都以为这些学术著作都是高山流水的,我们这些下里巴人是可望不可即的。先入为主的有一种抗拒和抵触。但是,让我分外惊奇的是,乡土中国用流畅的语言,清晰的思路,鲜明的观点和有趣的事
5、例带我沉下心来和费老对话,去体会一代大家的治学精神。所以,此书一开始给我震撼的是大家风采。我平时因为学播音,接触的文字和文艺作品也比较多。但是,在看乡土中国一书时的心境全不是别的那些小说、戏剧能体会到的。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在接下来的十四篇文章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分析。“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自古以来中国基层乡村人口就是依附这特定的一片土地成长的,“乡村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土中国 乡土 中国 书评 薛加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