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引言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文学视角来研究美国黑人妇女的地位、婚姻状况、生存状况。最蓝的眼睛描述了一个黑人小女孩祈求得到一双白人才能具有的蓝眼睛的悲剧。她的悲剧代表了许多黑人女性在强势文化之下的心灵迷失、自我否定,揭示了种族歧视对黑人造成的精 神危害。美国黑人被主流社会所排斥,长期处于失语状态,其民族意识在种族主义文化暴力的压制下被削弱、被淡化。探讨黑人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生存的状况,对待生活和命运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婚因生活的理解,和对性的态度。黑人女性在以肤色断定美丑的时代如何生存。本文还重在分析莫里森写作的视角,分析多角度叙事的益处,以及文中的“他者”形象。第一章
2、托尼 莫里森及最蓝的眼睛简介一、托尼 莫里森及其文学创作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原名克洛艾沃福德,一九三一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钢铁工业小城罗伦。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做女佣。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曾担任高级编辑,为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已在当今文学界产生深远影响。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成就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莫里森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自从1970年发表第一本小说最蓝的
3、眼睛以来,她共创作了八部小说,这些小说都关注在白人主流社会中美国黑人对自身文化生存和文化身份的探索。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 、柏油孩子、宝贝儿爵士乐等。二、最蓝的眼睛简介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发表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曾被列为禁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小说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研究莫里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作品深切关注了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表现了黑人妇女在种族、阶级、性别等多重压迫下造成的自我憎恨和身份迷失,及由此引发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佩科拉是一名11岁的黑人小女孩。由于她的皮肤比周围其他黑人更黑,而饱受歧视与虐待。她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期冀这双眼睛能够将她从痛苦的生活中拯救
4、出来。然而在故事的最后,受尽打击的佩科拉变得神志不清,幻想着自己拥有了最蓝的眼睛。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佩科拉成长的重要阶段。她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成长小说里长大成熟意味着一系列的痛苦经历。佩科拉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转变,还有经受严峻的精神考验:生理上的成熟给女孩带来了更多的危险,佩科拉的身份也因此迅速转变从儿童到青少年,从青少年到母亲;与成人社会的接触也转变了佩科拉的思想认识在寻求被别人接受的过程中,白人文化在她身上的凸现,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我迷失。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最蓝的眼睛一书对于美国文学界的影响很大。纽约时代的评论认为,“小说中充满如此多的痛苦与惊奇,堪称一部诗篇”。豪斯顿
5、日志称赞道:“大胆、全新的写作手法以及超时间性, 使其具有伟大文学的特征”。是的,这是“一本生动全面展现那些想进入白人世界的黑人所遭受恐怖经历的全幅画卷一幅发人深思、催人泪下描述黑人少女生活原貌的全景折射图”。从文化角度研究的有: Ogunyemi 在“Order and Disorder in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中作出过如下评论:“综观全书,替罪羊(指将自己所受转施与人)自始至终是书的主题,杰娜姐的猫、鲍伯与狗,还有佩科拉,都是替罪羊。他们通过某种暴力仪式而成为美国社会的替罪羊。当人们将屈辱、怨毒倾泄于象佩科拉这样无助的替罪羊身上时,他们从她的贫穷中
6、感到自己尚有温饱,从她的丑陋中感到自己并非最丑,从她的不幸中感到自己不幸中的万幸”。Keith E. Byerman 在“Author Morrison Uses Fiction to Challenge Prevailing Images” 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 “社会为了控制和塑造科里而对其采取的各种方式产生了一种结果, 即剥夺了他以为能为社会接受的、表示人类真实情感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 “科里的堕落,尤其是他对女儿佩科拉的强奸充分说明:一个在有毒的土壤中成长的人,只会变成毒物,因为他所能吸收的营养只有毒素。从这个意义上看,科里的悲剧正是对造成其人生悲剧的社会土壤的控 诉”
7、。 Page 在 “Dangerous Freedom: Fusion and Fragmentation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 ”中提 到, “莫里森以花与自然为意象,突出种族歧视、文化殖民造成的恶果。远离非洲家园使美国黑人或多或少脱离了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在美国这片物质富裕而精神贫瘠的土地上,黑人在意识形态上用一双“蓝眼睛”来看周围的世界与自我,心灵被扭曲异化,精神逐渐走向分裂荒芜。在这片充满歧视和敌意的社会“土壤”中,美国黑人缺乏健康成长的养料,美国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佩科拉的悲剧实际上是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 。(二)国内研究现状从
8、文化角度研究的有: 郑玉荣在中的人物自我同黑人社区的游离与融合中说到,“事实上,不仅种族主义是小说主人公最终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那些以滑头教士和杰拉尔丁为代表的,在认同强势文化过程中失去文化依托、否定自我、丧失自我的黑人们,也是悲剧的深刻根源,他们选择远离自己的社区,企图融入白人社会但最终却始终游离其外而导致他们陷入了自我分裂的深渊,完成的是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否定与离弃”。 胡丽英、张传彪在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尼莫里森” 中说到,“最蓝的眼睛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向世人展示了当年美国黑人生活的辛酸与内心的痛 苦挣扎。作为被边缘化的群体,美国黑人被主流社会所排斥,长期处于失语状态,其民
9、族意识在种族主义文化暴力的压制下被削弱、被淡化。托妮莫里森不无感慨地指出,黑人民族要想生存下去,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外,还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因为丧失了自己文化的种族, 终将丧失一切”。 罗虹、 徐辉在 强势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文化流失从 最蓝的眼睛 透视 中分析说, “黑人文化的流失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因是本质性的。在黑人社区内部,黑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自我厌恶情结。他们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丑陋”刘艳芳在黑人的异化评托尼莫里森中分析,“在白人强势的主流文化中,黑人已经被不同程度的异化,他们不断地遭受着自己的双重身份的折磨,也折射出了白人的冷漠,这不仅是两个种族的问题,而是全人类面临
10、的人性丧失的危机。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呼吁人类的本质的复归”。王晓宇在夹缝中生存的第三类人浅议中的布里德洛夫太太中指出,“黑人与白人本没有优劣之分,但当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社会内部,总会因其生活背景等状况不同而分出强弱,黑人便是同白人相比之下的劣等人,没有地位可言,永远作为边缘人的角色出现。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黑人没有机会挣脱种族主义的枷锁。在以白人文化为主要意识形态的美国,黑人只是作为陪衬白人的小丑。他们受白人文化的侵染,认定自己是无比丑陋的。黑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竟然和白人达成了一致,丢失了黑人性也丧失了自我,想融入白人社会却不被接纳,这种隔离感伴随他们一生,也导致他们价值观的错位,黑
11、与白之间永远隔 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徐文培、孙媛在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黑人与本土文化的疏离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 中他者形象分析中说到,“正是这种白人强势文化的冲击,造成了以波琳为代表的黑人本土文化的丧失,使她成为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他者 ,即被权利或特权阶级所客体化的、所边缘化的、 被剥夺了基本权利的人群。在白人主流文化的侵袭之下,波琳的身份得到了否认,彻底陷入了双重意识的漩涡之中” 。 张学祥在双重歧视悲剧中评论到“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在声讨种族主义、探讨黑人出路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多数黑人作家传统的做法,标志着黑人文学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第二章 女性主义叙
12、事学一、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女性主义叙事学在西方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但迄今尚未得到国内文论界的关注。作为跨学科的派别, 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形式分析与性别政治融为一体, 打破了西方文学界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之间的长期对立,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开创人是美国学者兰瑟(Susan S. Lanser) 。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叙事行为: 小说中的视角一书, 该书率先将叙事形式的研究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兰瑟是搞形式主义研究出身的, 同时深受女性主义文评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使兰瑟摆脱了传统叙事学研究的桎梏, 大胆探讨叙事形式的( 社会) 性别意义。就文本形式研究与
13、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而言, 兰瑟不仅受到女性主义文评的影响, 而且受到吕西安。戈德曼、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和特里.依格尔顿等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启迪, 以及将文学视为交流行为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启发。该书的探索性质可见于兰瑟的自我诘问“我是否可以采用否认社会现实与小说形式、意识形态与文本技巧之关联的批评工具 即结构主义叙事学 来探讨这些关联呢?”这本书虽然尚未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 这一名称, 但堪称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开山之作, 初步提出了其基本理论, 并进行了具体的批评实践。稍后,陆续出现了几篇将叙事学研究与女性主义研究相结合的论文。在放开说话: 从叙事经济到女性写作一文中, 布鲁尔( Maria
14、Minich Brewer) 借鉴女性主义文评, 对结构主义叙事学忽略社会历史语境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布鲁尔在文中考察了女性写作的叙事性( narrativity) , 将对叙事性的研究与性别政治相结合。两年之后, 沃霍尔( Robyn R. Warhol) 发表了建构有关吸引型叙述者的理论一文,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探讨叙述策略。荷兰著名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巴尔( Mieke Bal)当时也将女性主义批评引入对叙事结构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开创之作在20 世纪80 年代问世, 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知道, 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文论在西方文坛风行了数十年。但20世纪70
15、年代末以后, 随着各派政治文化批评和后结构主义的日渐强盛, 形式主义文论遭到贬斥和排挤。在这种情况下, 将女性主义引入叙事学研究, 使其与政治批评相结合, 也就成了拯救叙事学的一个途径。同时, 女性主义批评进入80 年代以后, 也需要寻找新的切入点, 叙事学的模式无疑为女性主义文本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兰瑟于1986 年在美国的文体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宣言性质的论文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该文首次采用了“女性主义叙事学” ( feministnarratology) 这一名称, 并对该学派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兰瑟的论文遭到了狄恩戈特( Nilli Diengott ) 的批
16、评。两位学者在文体 杂志1988 年第一期上展开的论战,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发展影响很大。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在美国出现了两本重要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著作。一为沃霍尔的性别化的干预 , 另一为兰瑟的虚构的权威 。这两位美国女学者在书中进一步阐述了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主要目标、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 并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批评实践。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女性主义叙事学成了美国叙事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 有关论著纷纷问世, 在叙事 、文体、PMLA 等杂志上不断看到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论文。在与美国毗邻的加拿大, 女性主义叙事学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89 年加拿大的女性主义文评杂志特塞拉 ( Tesser
17、a) 发表了“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专刊, 与美国学者的号召相呼应。1994年在( 以美国学者为主体的) 叙事文学研究协会的年会上, 加拿大学者和美国学者联手举办了一个专场“为什么要从事女性主义叙事学?” , 并相互交流了从事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经验。特塞拉杂志的创建之一梅齐( Kathy Mezei) 主编的含混的话语: 女性主义叙事学与英国女作家这一论文集, 1996 年在美国出版。论文集的作者以加拿大学者为主, 同时也有兰瑟、沃霍尔等几位美国学者加盟。女性主义叙事学目前仍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它无疑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二、女性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学评论的关系(差异)众所周知, 女性
18、主义文评有两大派别。一是侧重社会历史研究的英美学派, 该派旨在揭示文本中性别歧视的事实。另一是以后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法国学派, 认为性别问题是语言问题, 因此着力于语言或写作上的革命, 借此抗拒乃至颠覆父权话语秩序。从时间上说, 20 世纪60 年代末的妇女运动首先导致了对男性文学传统的批判, 提倡颂扬女性文化的女性美学。70 年代中期开始了专门研究妇女作家、作品“妇女批评”(gynocriticism) 的新阶段。80 年代以来又以/ 性别理论0 和对多种差异的考察为标志。但无论是属于何种派别, 也无论是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女性主义文评的基本政治目标保持不变。女性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评享
19、有共同的政治目标: 争取男女平等, 改变女性被客体化、边缘化的局面。兴起于80 年代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受/ 妇女批评0 的影响, 除了初期的少量论著, 一般聚焦于女作家的作品, 同时受到性别理论的影响, 注重区分社会性别和生物性别。然而, 女性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评在很多方面也不无差异。这些不同之处涉及到研究框架、研究对象和某些基本概念。为了廓清两者之间的差别, 让我们首先看看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对女性主义学者的批评。1. 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对女性主义学者的批评( 1) 女性主义文评的片面性和印象性女性主义学者在阐释文学作品时, 倾向于将作品视为社会文献, 将人物视为真人, 往往凭借阅读印象来评论人
20、物和事件的性质, 很少关注作品的结构和技巧。兰瑟在5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6 一文中, 指出女性主义只是从摹仿的角度来看作品,而叙事学只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作品。实际上, 文学是两种系统的交合之处, 既可以从摹仿的角度将文学视为生活的再现, 也可以从符号学的角度将文学视为语言的建构。在兰瑟看来, / 女性主义和叙事学共同面对的挑战是认识到叙事作品的双重性质, 摸索出一套术语和类型区分。这些术语和区分既具有对结构分析有用的抽象性和符号性, 又具有具体性和模仿性, 对于将文学置于我们生活的现实环境. 中的批评家来说也有应用价值0 5 ( P613) 。这是在理论层次上对女性主义和叙事学提出的要求, 要
21、求两者在建构叙事语法( 叙述诗学) 时, 考虑文学作品的双重性质。但是,兰瑟似乎忘却了女性主义学者本身不会致力于对叙事语法的建构, 这一要求实际上仅仅涉及叙事学的理论研究。真正可以要求女性主义学者做的是在分析作品时, 注重作品的结构技巧, 借鉴叙事学的有关理论模式对作品进行更为严谨和细致的分析。这正是兰瑟和其他女性主义叙事学家所身体力行的。不少女性主义学者认为文学理论是父权制的, 应该予以摒弃, 因此对于结构主义叙事学采取了一种排斥的态度。女性主义叙事学家既然想通过借鉴叙事学的模式来矫正女性主义批评的片面性和印象性, 首先需要为遭到排斥的叙事学正名。在5性别化的干预6 一书中, 沃霍尔提出了一
22、系列的问题: / -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模式. 究竟是从本质上就带有性别偏见, 还是在细节上出的问题?是否一定要摒弃结构主义分析, 一定要用女性主义的阅读和阐释策略来取而代之?0 8 ( P11) 沃霍尔一开始没有正面回答这些问题, 而是强调了结构主义分析对于女性主义批评的实用价值。女性主义批评注重研究女性写作和女性传统。那么,女性写作和男性写作究竟有何差别? 单单凭借阅读印象很难回答这一问题。有的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女作家与男作家的作品之差异不在于所表达的内容, 而在于表达内容的方式, 而结构主义叙事学对作品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沃霍尔说:/ 叙事学提供了一套准确的术语来描述一个文类中
23、作品的特征, 来描述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差异。譬如, 叙事学能够做女性主义美学批评做不到的事情: 准确地描写小说话语的规约和其运作的方式。0 8 ( P13) 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借助叙事学的结构分类模式探讨女作家倾向于采用的叙事技巧, 有根有据地指出某一时期女作家的作品具有哪些结构上的特征, 采用了哪些具体手法来叙述故事, 而不是仅仅根据阅读印象来探讨138三、女性主义叙事学术语解析1. 叙述声音2. 叙述视角3. 性别政治第三章 后现代叙述权威一、叙述权威1. 作者权威2. 话语权威二、主导的后现代意识与黑人政治合流1. 主导的后现代意识2. 美国黑人政治3. 主导的后现代意识与黑人政治合流第四章 叙述结构与视角一、双重叙述结构 1. 双重声音 2. 双重受述者二、多重叙述视角 1. 儿童视角 2. 成人视角第五章 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认知一、黑人社会中白色的象征意义及影响1. 白皮肤的优越性2. 尊崇“白色”的毁灭性二、波琳黑色皮肤的不幸 1. 对丑陋的认识 2. 对白色皮肤的推崇三、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 1. 渴求改变困境2. 错觉中理想的实现 结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