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
《(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 准考证号 姓 名 学 院 文学院 指导老师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完成时间 2014年7月20日 摘 要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沈从文营造了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通过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2、湘西世界的自然美。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目 录摘 要I引 言1一、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2(一)自然景色之美2(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美31人对自然的感恩32自然对人的关怀4二、沈从文的湘西民俗风情5(一)深入人心的民族意识5(二)别具特色的婚恋方式6(三)激情澎湃的传统节日端午节6三、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7(一)湘西世界的人性美81、祖孙之间的亲情美82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美93邻里之间的人情美10(二)边城中的“守望精神”111爷爷一生的守望112翠翠的守望123作者的守望12结 论13参考文献14引 言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3、州)人,苗族。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其所呈现的不仅是学界对沈从文理解与认识的几度变
4、迁,也是现代文学的研究话语、理论的基础,到认识视野、研究范式不断更迭衍变的投影。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己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从政治上为沈从文平反、对其创作方法进行辨析,到正面阐释沈从文自然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进行思考;从对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进行全面、整体把握,到发掘其置身于苗汉、中西、传统与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从其叙事、语言、文体等层面探讨其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到关注其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从其创作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意识、文学理想,到其与西方文学文化观念以及具体作家创作之间关系的探讨;从其他独特的生命意识与文化特性,到对其作为思想家身
5、份的新的开掘,从对其文集的整理与出版,到对其佚文遗稿的考订与校勘等等。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沈从文小说边城作为其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民俗风情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一、沈从文的湘西自然
6、世界提到沈从文其人,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湘西”和“边城”。“边城”一词已经和“沈从文”三个字紧密相联而不可分了。虽然沈从文的世界并不止于此,但他的灵魂恐怕永远安居在边城中。司马长风司马长风(19201980),原名胡欣平,别名胡若谷、胡灵雨。笔名严静文、司马长风。中国现代作家、评论家在中国新文学史 中国新文学史,司马长风著,1980年4月3版,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上,中,下三厚册。这一评论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册第38页 这样评价边城:“边城仅约七万字,连起来像一首长诗,又像是二十一幅彩画连成的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它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
7、代表作。”可见边城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这部小说创作于1933 年秋到1934 年春,其评说已经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沉浮,涉及作品的方方面面,不可胜数。正如同其名字所显示边城所展示的是一座站在文明边上的小城,整本小说由宛如世外桃源里的山水所构成,一页页文字浸透了山水的青绿。山光水态与人物命运相交织,是这首“长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沈从文的人格理想,可以看到他的文学世界的边界,还可以看到笼罩于其中的“大美无言”的真谛。(一)自然景色之美边城是一部中篇小说,全书篇幅不长。在7万多字中,可算作自然景物描写的大概有20多处,字数并不占很大比例,还有很多是与人的想法或者对话
8、结合而成的,并非单纯的自然景物描写。从这个概况来看,书中的景物描写在数量上远远不及以风景描写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一些现代小说。然而分析其出现的场合和特点,自然景物描写却在边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这表现在小说的重要背景介绍都是在景物描写中完成的。如小说开头的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寥寥数语,如闲话家常,将小说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活动环境涵盖其中,甚至主人公翠翠的名字,也是在景物描写中交代的,因为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其次
9、,书中每每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做预示。如为了描写小城和大佬二佬兄弟,先写顺着白河如果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如果为白日所映照,河底的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都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来去去,全部就像是浮在空气里一般。大有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神韵和意境。另外,作家在边城中通过写湘西的自然景物来衬托人物之美,人物与景物相互交融。如借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天已快黑,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不息,空气中混有泥土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声,心中有些许薄薄的凄凉”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
10、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这几组景物描写,每一组都是很美的图画,都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同的景物衬托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总之,各处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的同时也是对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书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无不体现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即人在自然的怀抱中,与自然相处相得,合二为一的情景。(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美1人对自然的感恩优美的环境是大自然对茶峒人们的馈赠,其实茶峒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大自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呢?他们与大自然已经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了。“近水人家多
11、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沙量在日光下耀眼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及其调和”春天时他们在桃花深处,夏天升起紫花布衣裤的旗帜,秋冬时节,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他们追随自然的脚步,随四季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情态,用不一样的方式为大自然的“美”做补充。正如老船夫说的那样:“这世界有得是你们小伙子份上的一切,好好的干,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想必年轻时候的老船夫也是秉持着这不辜负日头,不辜负土地的信念而勤勤恳恳的去生活的吧。茶峒的人们感恩
12、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在他们身上随处可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份天然的灵气,就像翠翠,“自然既生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怒。”将翠翠比作小动物,赞美她的灵动与乖巧。对傩送兄弟的赞美也是通过小动物实现的,说他们兄弟两个“皆结实如小公牛”。并且在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翠翠曾好几次将竹林当作她的“避难所”,一遇到不敢见的人或事,她就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跑掉了。可见在茶峒,人是深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的,以物的姿态融入到自然地怀抱中。2自然对人的关怀在茶峒,人的命运似乎是与自然事物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茶峒人以物的
13、姿态融入到这片土地中,把自然中的事物都视作自己的朋友。这突出体现在老船夫身上,老人家七十岁了,从二十岁起便接手这条渡船,五十年来无论晴雨都守在渡船上。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当老船夫渡船将近岸边时,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端午节,祖父让翠翠同小狗去看热闹,自己留下来守船,并且告诉翠翠说:“你走了,船陪我。”翠翠的回答却是:“爷爷,我决定不去,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船与人是在同一个关照的层面上,当老船夫逝世的时候,随他一起在雷雨中消逝的还有那冲毁的渡船与屋后坍塌的白塔,有情的不只是人,自然界也对这位尽忠职守的老人的事实表示了最
14、大的悲痛。在茶峒,人与物是在同一个关照层面的,在人爱自然的同时,自然对人也给予了最大的关怀。在这样的自然景物描写中,沈从文所塑造的人物也是气定神足的“自然人”。翠翠正是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典型。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出自沈从文序跋集.代序,见沈从文文集,第11卷,45页,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翠翠不仅汇聚了沈从文生命理想的诸多要素,成为沈从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而且也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与沈从文自身性格命运相通的人:“他(他的性格) 同翠翠十分相似。他们都生长在湘西山水之中,都是自然的产儿,天真与浪漫,热情与幻想,构成他们生命
15、的主要外部特征。”书中对她的描写向来脍炙人口:“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写出了一个具有“自然人格”的“自然之女”,健康而柔和,充满灵性、生机和朝气。对翠翠的全部外貌描写不过是“黑黑的”、“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这是由于“青山绿水”长养她的结果。而她的可爱与美丽在于“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亦即毫无矫饰,与周围的自然相依相伴,灵魂之美与自然之美水乳交融、息息相通。“自然人格”指的是边城中的人不仅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与自然真正地互融
16、为了一体。二、沈从文的湘西民俗风情边城以特有的湘西民族风情,表明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在小说中,沈从文以一种热忱的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同时“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这是他的边城中民俗特色的风格之一。(一)深入人心的民族意识边城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大都熔铸在了民俗描写之中,小说中,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政治说教,而恰恰在这种看似轻松,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拉开了边城人生活的帷幕。边城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每个人
17、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老船夫五十年来任劳任怨,为小城的人们尽职尽责地把船渡来渡去,仿佛不能同这一份生活分开;翠翠总是在爷爷的面前撒娇,她在一天天成长着,在原本没有希望的日子里傻傻地幻想着,期待着;水手们在每个静寂的日子里在沅水上熟练地撑着船来来回回,可他们却无法驾驶自己的命运之船,生活对他们最有意义的就是在小城里买卖船只,买卖媳妇;淳朴重义的妓女白天一边做鞋子或绣花抱肚,一边看过往的行人,消磨长日,夜里,她们接待商人或水手,切切实实地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没有人用
18、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大方洒脱的顺顺父子三人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能济人之急。他们与生活抗争着,希望永远作生活的强者,可她们终究无法超越“自然”和“人事”,把握自己的命运。边城人就是这样,在每一个静寂的日子里生存着,抗争着,创造着。他们无法预料明天将发生什么,更无法把握明天,只是各自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作者对所有的故事的描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非常沉重,包含着作者对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因为在边城,美丽与落后并存,淳朴和愚昧同在。边城人整体的意识和人们的心态在小说细腻的描写中表现的细致入微。边城人独特的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婚丧礼仪习俗、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
19、心理习惯等民俗特色,在边城的这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特殊环境中得以表现,社会背景与矛盾被淡化了、诗化了。优美的边城风景画和迷人的边城民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二)别具特色的婚恋方式边城通过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苦涩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再现了边城人独特的婚恋方式,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又一民俗特色。湘西,原是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人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的落后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边城中翠翠的母亲与父亲不顾世俗
20、,大胆地追求爱情,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怀了羞愧,两人终因不能容于世俗而双双殉情,留下了一段凄惨而美丽的故事。作为新一代的翠翠,她总是那么害羞,爷爷一提起这方面的事,她总是脸红,假装生气。她心中却被爱情的火煎熬着,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当傩送来过渡时,假装生气,她却不敢见他,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躲到树林子里去了。她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幻想着,在夜里做着大胆的梦,将自己的渴望驰骋于梦中。傩送同样表现出了他性格的懦弱,他虽然敢追求翠翠,敢在夜里为翠翠唱情歌来表明自己的情意,可当哥哥天保因翠翠而死后,他心中虽然仍深爱着翠翠,可他却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羁绊,驾驭起承载他与翠翠幸福的船,他也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而
21、下江去了。他们为人们留下了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追溯两代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即边城原始的、保守的婚恋习俗,其直接原因是人物本身的思想弱点。这种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在边城这样独特的社会背景中,无论是像翠翠的母亲和父亲那样大胆追求,还是像翠翠、天保和傩送那样姑息逃避,边城人的婚恋永远都无法摆脱社会习俗的影响。即使与世俗妥协,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只能以另一种悲剧方式来演绎。此外,边城人对爱情的表白方式也独具特色,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车路,就是让父母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地说,很显然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另一种是走水路,就是男方为女方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
22、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像只杜鹃一样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傩送也曾这样为翠翠唱歌表明自己的心意,想用歌声打动翠翠。这种求爱的方式令人感动,它体现了一种古朴的美。但如果深究这种求爱的方式的起源,就会发现它类似于鸟类用呼唤的方式求爱。由此可见,边城的民俗是优美的,又是野蛮的。正是由于受边城的原始的、半原始的民俗的影响,这里的婚恋方式才显得独具特色。(三)激情澎湃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边城的民俗特色还表现在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中,对一种淳厚的“爱”与“美”的人性及人生的讴歌中,折射出一种古朴的民俗美,特别是作者所描绘的边城人唱山歌和端午节赛龙船的风俗画,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各民族的传
23、统节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这些节日中,最易显示出各民族的民俗特征。沈从文的边城也没有放过对这一民俗的描写,而是极力描摹,使其成为这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中这样写道“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美啊!作者把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细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终结 李艺 小说 中的 湘西 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