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呐喊》、《彷徨》为例毕业论文.doc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呐喊》、《彷徨》为例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呐喊》、《彷徨》为例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以呐喊、彷徨为例 【摘 要】在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分几个时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不同面貌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剖析,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鲁迅对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关键词】呐喊彷徨 知识分子鲁迅的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占了多数。这些知识分子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他们的艺术生命首先根植于其所生存的时代,而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则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大致隶属于四个时期:封建社会末期,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辛亥革命
2、时期以夏瑜、N先生为代表。北洋军阀时期以方玄绰为代表。五四时期以吕纬甫、魏连殳以及子君和涓生为代表。一、 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在这一时期描写了不同身份和地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命运和人生道路是不同的。孔乙己和陈士成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与之相反的则是封建传统的卫道者形象,他们口诵圣贤却作威作福。这两类知识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穷困潦倒,好吃懒做的老童生-孔乙己的形象。小说以咸亨酒店中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孔乙己的生活及其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故事也由此而展开。小说
3、中人物刚出场就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份和地位。作品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实则不然,这也就是孔乙己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平常来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身份地位有文化的人,也就是那些“踱进店面隔壁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着喝的穿长衫的人。”一种是身份地位比较低下,处于社会下层的人, “靠着柜外站着,”买一碗酒喝,多是傍晚傍午散了工的短衣帮的人。然而,这里写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这个皱纹间常夹杂着伤痕,有着“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孔乙己穿的是又脏又破似乎多年没洗,也没有补的长衫,可见他应是“短衣帮”那一类的。他既然如此穷困潦倒,就应把
4、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走进短衣帮的人群里。但孔乙己却不承认自己的没落,处处摆出一副读书人的架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让人听不懂,引来众人的嘲笑。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表现出自己高人一筹,孤芳自赏的傲气。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乙己身上美好成分的丧失正是一个深刻的悲剧。封建制度不仅摧残了孔乙己好的一面,也养成了他身上陈腐卑琐的一面。他懒惰迂腐,被封建制度教育成了一个不爱劳动,好吃懒做的废品。但幸运的是他有一手好字,便去给人家抄书,来换一碗饭吃。孔乙己好吃懒做,品行不端使他很快就失去了以抄书为谋生手段的职业。他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封建制度无情地摧毁了。只因他并非科举考
5、场上的成功者,被生计逼得穷困潦倒的他最后只能选择偷的方式。当人们揭发他并嘲笑他时,他“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涨红了脸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紧接着便又是很难懂的话,他有那么的迂腐 可笑。竟然还说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引起众人的哄笑,成了周围人的笑柄。孔乙己是一个受摧残毒害的封建制度的祭品,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当人们故意跟他开玩笑问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这时的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更加显出了读书人的清高,骄傲自豪的神态。这也正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问读书人果真认识字吗?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孔乙己越是看不起那些人,那些人
6、就越是讥笑着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问他为何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显然揭开了他的伤疤,他既显得颓唐不安,脸色也变了,只好用“之乎者也”来搪塞。作者一方面批评了他的迂腐,一方面又同情他的纯真。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即使他是做些小偷小摸的勾当,但他的品行却比别人的都好。因为“他从不拖欠酒钱,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孔乙己的名字。”同时,孔乙己还有更可爱的一面,那就是对孩子们热情,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和教小伙计识字。这些也都可以表现出孔乙己质朴善
7、良的本性。当他将仅有的几颗茴香豆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后,便“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些动作既显示出了他性格可爱天真的一面,又表现了他善良的一面。当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时,虽然显示出了他的迂腐可笑,但是从侧面反映了他可爱的一面。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也是无法避免的,也可以说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他为那时的社会所不能容忍。他因为偷了丁举人的东西而被打断了腿。当他再次来到咸亨酒店时,却已变的不成样了。“穿而来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并且坐着手走路,这样的孔乙己是多么的可怜,周围的人却没有同情他,帮助他,他依然逃不脱众人的嘲笑,这正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
8、系的冷淡,世态的炎凉。唯利是图的掌柜见孔乙己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是多么残忍多么冷酷,没有给孔乙己一丝同情,却反过来要那十九个钱。掌柜的接着又问,“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咸亨酒店周围的人还是发出一片笑声。他只是淡淡的说“不要取笑!”“跌断,跌,跌”只有恳求,没有愤怒,更谈不上反抗,他所关心在乎的还是自己的身份。封建社会已经毒化了他的每一个细胞,到死也没有觉悟的表现。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教育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知识分子,他对于统治者们所宣扬的那套“唯有读书高”的理论深信不疑,甚至还表现出一种宗教式的虔诚态度,几十年的寒窗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从中我们可
9、以清楚地领悟到以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吞噬的灵魂,看到了鲁迅对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所作的深刻的诗性批判。白光中的陈士成是类似于孔乙己的一个知识分子。陈士成是以个醉心于科举仕途屡次失败而出现幻想症的老童生。他执着的做着前程似锦的美梦,“隽上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但当他看完十六回参加的县考榜后,就显得十分疲惫和失望。因为他又一次落榜了。他连县考的第一关都没有通过,更不用说是去乡试,他的这个梦寐以求的希望
10、被摧毁了,以至于刺激了他的神经,使他变得疯疯癫癫。可是他愈是失败,成功的欲望就越强烈。这种强烈的欲望再一次的驱使他把自己的年华一次次的埋葬在了科举考试上,成了那个时代可怜的祭品。 陈士成是个世家子弟,据他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而且还留下了掘藏的谜语,给有福气的子孙去挖掘。陈士成先前几回落榜后就挖掘过,但事后,他感到惭愧而且很羞人。但这次他又挖掘起来了,并且一直随着白光,寻找到了城外,最后落在了万流湖里给淹死了。其实,这时的陈士成,神经已经错乱,变得不正常,失去了正常的辨别能力,导致悲剧的发生。陈士成的死不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意识的罪恶,而且是
11、鲁迅给当时已属强弩之未,奄奄一息的封建复古思潮的一曲葬歌。 鲁迅的小说集中揭露了封建主义的黑暗,描写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并对他们的道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随着封建社会的衰亡,曾经给下层知识分子带来过希望的科举之路也早已成为了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与孔乙己、陈士成等截然相反的是封建文化教育,封建科举制度不折不扣的捍卫者。如孔乙己中的丁举人,他是一个家财万贯,有权有势作威作福的知识分子,是封建制度的压迫者。祝福中的鲁四爷以及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都是崇奉封建等级,高高在上式的人物。阿Q说自己姓赵,便遭到了赵太爷的挨打,并且骂他怎么会姓赵。还有风波中的赵七爷等人。他们都是封建教育思想的忠诚卫道者。他们的
12、保守、落后、愚昧使他们虽身处时代的变革却浑然不觉,自觉不自觉把自己锁定在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中。他们的思想及生活方式完全被伦理道德所禁锢,甚至自然或不自然地充当了扼杀良善的刽子手的角色。鲁迅通过暴露他们的虚伪、贪婪以及冷酷,尖锐地讽刺了封建社会上层知识分子的卫道心理,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罪恶面目。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对旧的社会制度,启蒙者侧重于言说,革命者侧重于行动。在药中鲁迅塑造了具有革命精神的革命者夏瑜形象,鲁迅更以深邃的眼光看到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夏瑜是一个从贫穷家庭中出生的年轻革命家,对清王朝的黑暗统治的斗争却是勇敢无畏的。即使在狱中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无畏的进行斗
13、争。他的革命主动性虽然使他身陷囵圄,却还是坚持着要宣传革命的道理,他说道“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的这种斗志昂扬,生气勃勃的气质体现着资产阶级民权革命思想与民族革命思想的结合。监狱中有“一手好拳棒”的红眼睛阿义打了夏瑜,但是夏瑜却是个“打不怕”他“还要说,可怜可怜哩。”这些固然反映了夏瑜的“打不怕”,但同时也折射出了夏瑜的寂寞感,他把牢头错当成了群众,而群众在他的眼中却又是个不知不觉的“可怜虫,”他自己却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先觉者。他有着轻视群众,脱离群众的弱点。他周围的那些人是不思改变自己命运的愚昧者、麻木者。他们被撺掇着来喝自己拯救者的鲜血。夏瑜的所作所为不被周围的那些人所理解,甚至连他
14、的母亲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些人甚至说他疯了,老百姓拿他的血来当治痨病的人血馒头的原料。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是可悲的,最终被统治者所杀害,也没有用自己的生命去唤醒周围那些麻木的人们。我们可以从华老栓一家的无知以及周围那些人对夏瑜的死的麻木上,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再不进行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像夏瑜这种为革命而流血的有志之士,仍然是不会被人所理解的。鲁迅写夏瑜是为了纪念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因为夏瑜的形象有着秋瑾的影子,夏瑜是时令,瑜瑾是美玉,秋瑾被害后不久,就义的地点旧在绍兴轩亭口。 鲁迅从写小说开始,就对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人们的命运转变也有着极大的关注。鲁迅是个思想家,他一直认为知识
15、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的启蒙者和先锋。尤其是像夏瑜这一类人,更应该是社会的启蒙者。所以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多放了一圈红白的花,大概是想借这个细节来表达自己对革命者夏瑜的敬意,同时还说明革命烈士还是有人纪念的,革命者是杀不完,斩不尽的。 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也是一位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他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许多鲜明印记。例如说:他支持辛亥革命,希望推翻封建特权,他也怀念革命志士,为他们的流血而感到悲哀。他关心爱护青年,并且在他们身上寄予希望。N先生只是因为没有辫子,就差点被革了职,以至于他在社会上四处碰壁,使得他愤世嫉俗,性情怪癖。可是在第一个双十节后,他显得很得意,因为他不会被人笑骂了。他说:“
16、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啊!”可见,在当时的背景下,头发的式样竟然成了民族的存亡和人们政治态度的标志。 N先生以头发为例,讲述了自己头上的辫子与自己一生的遭遇,进而让、人们也感觉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致使像N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也只能是抚今追昔,发出无限感叹。三、北洋军阀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 呐喊中的方玄绰与鲁迅塑造的其他几个知识分子相比显得与众不同。方玄绰是端午节中的主人公,他是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以清高自居,又因清高自娱的知识分子。 方玄绰是北京首善学校的教师,同时又兼做政府官员,他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面对眼前现实的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呐喊 彷徨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呐喊、彷徨为例 毕业论文 鲁迅 小说 中的 知识分子 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