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对女性文学传统问题的再思考——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批评姿态.doc
《doc对女性文学传统问题的再思考——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批评姿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对女性文学传统问题的再思考——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批评姿态.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女性文学传统问题的再思考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批评姿态对女性文学传统问题的再思考赵思奇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批评姿态内容提要: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从史的角度论证女性文学传统,为英美后世的女性主义者树立了典范.其后,肖瓦尔特等人沿着伍尔夫的脚步深入探索,分别提出独立的理论见解.事实上,传统总是为了适应特殊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当英美女性主义者们刻意地树立传统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父权制同盟的地位,削弱了女性主义全方位的颠覆力量;在这一点上,法国女性主义者们的解构立场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借鉴.关键词:文学传统女性批评女性认同解构立场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女人的职业一文开
2、头中写道:多年以前,范妮?伯妮,阿芙拉?贝恩,哈丽雅特?马蒂诺,简?奥斯汀,乔治?爱略特等人就已开拓出一条道路一许多着名的女人,和更多不知名,被人们遗忘的女人都曾先于我,铺平道路,规范我的脚步.显然她提出了一个被其后的女性主义者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话题即探寻女性文学传统的问题.可以说,后世许多女.陛主义者对此都深信不疑,她们认定有一个独立的女性文学传统存在,犹如亚特兰蒂斯海盆一样珍贵,作为女性主义者,任务就在于重新发现被埋没的女作家和她们的作品,为女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是为她们应有的最起码的承认而呼吁;所以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框架中,独立的女性文学传统是一个被反复彰显的理论话题.女性
3、文学在学界中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概念界定,只是一个在文学批评界部分流行的约定俗成的名称.它在英文中被称为WomensLiterature,从字面意义可以看出,意指女性们写作的文学作品,在历来和眼下的文论中一般似乎都是指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如再相对缩小概念范畴,便是指那些女作家创作的关于妇女生活和感受的作品.可以看出,作家的性别是一个根本性的选择标准.这个标准使得男性作家关于女性问题的研究被排除在女性文学之外,而一些虽由女作家写作但与女性问题毫不相干的作品却被选人成为女性文学的一部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对其表示过否定,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莎琳德?考尔德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决
4、不能简单地认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写作同女权主义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米尔斯和布恩的浪漫主义小说是由女性写作的,由女性来阅读的,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女性的.然而,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这些虚构的故事除了性压迫,种族和阶级压迫外,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了.中国的女性作家和研究女性文学的学者也对女性文学概念中的偏差提出了质疑,张洁在谈到什么是女性文学时说:是因为那些作品写了女人的问题呢,还是因为作家是女人呢,或是因为作品中透出了一种女人的矫情呢?现在有些人写作品就因为她是一个女人而卖弄和销售那种女人的矫情,不会客观地去对待妇女文学问题,所以我觉得女性文学这一概念相当模糊.她将女性在写作中的卖弄与生活中女性充当男性
5、的摆设相提并论,指出这是落后社会意识的体现.可以看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中国一些女性作家在探讨女性文学时,都不约而同地试图将女性文学规范在对传统男权文化的否定和张扬妇女解放的特定思想框架内,即以是否具有女性意识作为划分的标准.这不仅有利于对历史中由男权文化所否定和埋没的女作家及作品的发掘,更有利于对女作家传统的进一步探讨.中国和西方的学者都做过追寻女性文学传统的努力.早在上世纪初,中国就有谢无量,胡云翼和谭正璧等写过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妇女与文学和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等探寻古代女作家创作足迹的开创性着述,虽然所梳理的女性作品并非都具有女性意识,但她们的思维方式激发了后继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深入研究.
6、就西方而言,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开创性的贡献,她做了大量史的工作,仔细研究了历史上留下蛛丝马迹的女作家,并在随笔散文中对有史以来的女作家及作品给予了公正的评价.从古希腊传说中的女诗人萨福起,中间经过纽卡塞公爵夫人,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等人,她努力用笔尖接触到每一位在历史上留有其名的女作家.在当时深受维多利亚风气浸染,菲勒斯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英国而言,伍尔夫无疑为深感势单力孤,惶惑而无所依存的女作家打开了一盏指路灯,她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七十年代英美女性批评的成熟和发展.女性批评一词是伊莱思?肖瓦尔特首先在1979年提出的,它关涉到作为作家的妇女,即研究作为生产者的
7、妇女,研究由妇女创作的文学的历史,主题,类型和结构.它的课题包括妇女创造性的心理动力学,语言学和妇女语言的有关问题,个别女作家或女作家集团文学生涯的轨迹,文学史,当然也包括特定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从这一词的涵盖可以看出,女性主义批评家已经在或怀着文化同性恋的偏爱,或从觉醒了的妇女意识出发,自发地关注女作家的作品并试图在阅读和批评中寻求认同了.事实上,文化认同感是传统得以构建的基础和氛围,如果一方面女作家一味幽闭在自己的精神象牙塔中创作阳春白雪,和读者分离;而另一方面处于发轫端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惶惑于去探讨既无先例,又看不出对其学术前途有多大益处的理论课题,这种认同感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成形的,探讨女性
8、传统更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英美女性批评作为凝聚着姊妹情谊的一种文学上的累斯嫔主义,从两个方面为女性文学传统的构建和发掘做出了努力:一是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和作品,再造经典书目,重寻文学母亲系谱;二是重新解释和评价很多被曲解和被贬低的作品.凯特?肖班的觉醒,和C.P.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这样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作品被先后出版.很明显,这种理论思路很大程度上受了伍尔夫的影响,她认为,在菲勒斯批评的障碍下,一代代女作家就像一层层被掩埋的历史沉积物,妇女文学史好比一段断裂的地带,要勾勒出一条清晰畅通的文学史历程,做文学里程碑之间的填充工作是女性主义批评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史的论证势在必行.很多英美后世女性
9、主义批评家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个思路,虽然不同的批评家从事这方面努力的出发点和背景各有不同:或是因为大学里开设了妇女与文学的课程激起了把妇女文学与女性主义批评结合在一起的兴趣,或是由于不满大学里新批评训练的研究方法;但对绝大多数英美女性主义者而言,她们的立足点是基本一致的,她们更多地承继了伍尔夫的研究方法,侧重于立,树立一种传统,一种规范,也更是一种信心.虽有各自的理论盲点,但她们敢于探索,敢于和菲勒斯文学传统相抗衡的勇气势必给后世的女性主义者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伍尔夫作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在确立女性文学传统的问题上,为后世的女性主义者树立了一个典范.但是,作为中产阶级白人妇
10、女作家,她的眼光主要集中在某种程度着名的白人女作家,诸如简?奥斯汀,阿弗拉?贝恩等人的身上,这一度阻碍了她在这个问题上的深入研究.女性文学史并非仅由若干个着名作家勾勒出来,诚如女权运动并非仅有作为中坚力量的从事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妇女独立支撑一样,刻意突出伟大的女作家,势必会得出时断时续的观察结果.伍尔夫在妇女和小说一文中总结出了自己对妇女文学传统探寻的结果:似乎常有奇特的沉默阶段将一个活跃期与另一个分割开来.基督出生前六百多年之际在某个希腊岛屿上有萨福和一小群女人写诗.后来她们沉默了,然后在公元1000年左右我们又发现日本有一位宫廷贵妇,即紫式部夫人,写了一部很长很优美的小说.但在戏剧家和诗人
11、无比活跃的l6世纪的英国,妇女却噤口无言.伊丽莎白时代文学是清一色的男性文学.此后,在18世纪初和19世纪初,我们看到妇女又开始写作这一次是在英国写得很多,而且成就斐然.事实上,这种思维方式和父权制话语下编纂文学史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因为通行的文学史正是通过突出个别伟大的女作家,有意埋没了其他女作家,切断了妇女文学的延续性.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真实地描述了面对通行的文学史,女性迷茫的状态:每一代女作家都在某种意义上发现她们自己没有历史,因而不得不重新发现过去,.一再地培养她们的性别意识.面对这种恒久的断裂,还有把女作家从集体的同一感中分离出来的自怨自艾,似乎说不上有什么运动.基于菲勒斯批
12、评一贯的伎俩,肖瓦尔特指出必须历史地,批判地看待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女作家:不是把她们贬入下里巴人的行列,而是把她们置于一种理论框架中来评论,把她们互相联系起来,并把她们与一种女性文学的传统联系起来.女性文学史应该描述妇女文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同时还应提供与那种孤立评价个别作家的实践针锋相对的理论.肖瓦尔特有意地避开了父权话语的陷阱,主张以一种独立的女性姿态重新发现妇女文学史,可以说是对伍尔夫难以自圆其说的矫正.肖瓦尔特认为,女性作为一个不停地被男性谈论和塑造的群体,会表现出一种共同的心理和生理体验:如青春期,行经,性tl,理的萌动,分娩和更年期闭经等女性特有的生理过程体验及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女性 文学 传统 问题 思考 西方 女性主义 理论 批评 姿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