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基本美学属性.doc
《音乐的基本美学属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的基本美学属性.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p.1目录引子p.n一、音乐何需“懂”p.n音乐的基本美学属性二、如何“懂”音乐p.n音乐表现的机制三、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p.n音乐理解活动的特征四、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p.n音乐欣赏的三种基本方式五、“曲高”为何“和寡”p.n“严肃音乐”难以接受的原因分析六、没有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p.n音乐与生活七、“人类失去艺术,世界将会怎样?”p.n艺术与“感性素质”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p.2引子每天我们都经意不经意、主动被动地接触大量的音乐。p.3但这门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艺术,也正是给人困惑最多的艺术。p.4关于音乐,要问的问题太多,要讲的话题也太多。在这样一个短短3小时的讲座中,在这样
2、一个薄薄的小册子中,我们提供哪些东西,能够使大家最感困惑的问题得到解答,能够把大家引进音乐艺术的世界呢?这个讲座以音乐美学与心理学为基础,解答了关于音乐最本质的,也是人们困惑最多的几个问题第一部分音乐何需“懂”音乐的基本美学属性p.5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伯牙弹琴的时候,来了个叫钟子期的砍柴人。子期听了伯牙的弹奏,就说“峨峨乎若太山”,伯牙觉得十分惊讶,因为他正在表现高山;于是伯牙再弹一曲,表现流水,子期听了,就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很是惊讶,不管他弹什么,钟子期总能听出其中的意思,于是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不久,钟子期去世,从此再没有人能够听出俞伯牙演奏的音乐表现
3、了什么,俞伯牙十分伤心,把琴摔了,发誓终生不再弹琴。这个故事留下了“知音”难觅的千古佳话,“高山流水”的成语也由此而来。小贴士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列子汤问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本味p.6在“高山流水”这个故事中蕴含着一个音乐审美观念:能听出音乐表现内容的人,才是合格的欣赏者;“懂音乐”的人,是能听出音乐表现内容的人。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手册上,唱片套、节目单上,电台、电视台的音乐节目里,乃至各个层次的音乐教材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乐曲解
4、说”。当听众“按图索骥”,照着这些乐曲解说的内容去理解音乐时,往往是一头雾水,什么都听不出来,于是越发觉得是因为自己“缺少音乐细胞”,不可就药,慢慢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对音乐兴趣全无,再也不去接触这类音乐了。但在欣赏歌曲时,因为词的作用,人们就不会有“听不懂”的困惑,所以听歌曲的人,就比听纯音乐的人数量多得多。小贴士由下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在阻碍人们欣赏音乐的障碍中“听不懂”占了最大的比重。北京六所高校大学生接受西洋古典音乐情况调查(郭纳,2001)不喜欢“严肃音乐”的原因(%)1.听不出旋律10.92.听不懂,不知道表现的是什么21.73.音响不是乱哄哄听不清,就是不鲜明,缺少变化6.44
5、.乐曲太长10.95.不习惯西洋古典音乐的音调6.46.听的时候,不能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10.97.本人缺少音乐感受力13.0p.7为什么音乐就那么难“懂”呢?p.8音乐美学原理告诉我们,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其构成材料音响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没有“空间造型性”;第二,它没有“语义符号性”。没有“空间造型性”,决定了音乐不能像美术那样直接表现场景、形象等视觉性内容;没有“语义符号性”,决定了音乐能不像语言那样直接传达明确的思想、哲理等概念性的内容。p.9正是音响材料的这两个基本特征,造成了人们普遍有“听不憧”音乐的困惑,造成了“知音难觅”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仅仅是普通听众有“
6、听不懂”的困惑,事实上,专业音乐工作者和资深的音乐爱好者也听不出来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小贴士由下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在问到“搞音乐专业的人能听懂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专业人士的认可率很低。题目音乐学院同意率普通高校同意率搞音乐专业的人能听懂音乐表现的是什么38.7 %74.9 %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搞音乐专业的人其实也听不出来音乐的表现内容。p.10实际上,造成人们“听不懂”音乐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而是有着复杂的综合原因的。广为流传的“高山流水”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审美观念,人们总希望用视觉形象与语言逻辑去把握世界的本能倾向,加之以乐
7、曲解说为核心内容的音乐普及与教育工作,造成了人们在音乐欣赏中产生一种意愿:总是力图从音乐中听出视觉性、语义性的表现内容。但音乐音响材料的基本特征却决定了,音乐本身不能直接传达那些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主观上,人们抱有着想“听懂”音乐的愿望,客观上,音乐无法直接传达各种视觉性与语义性的内容,二者之间的矛盾,是造成人们“听不懂”音乐的困惑的主要原因。p.11其实,那些专业音乐工作者和资深音乐爱好者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并不刻意地去追求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不受“听不懂”音乐的困扰。在听音乐的时候,即便不知道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也不会影响他们欣赏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魅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不一定非要
8、从音乐作品中听出明确的形象、场景、故事、思想、哲理等等这些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没有必要非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来解说音乐。p.12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总想从音乐中听出文学化、美术化的表现内容是音乐审美的误区。正是因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其实,不管听什么音乐,觉得好听、舒服就已经是音乐审美活动的价值与收获。p.13请大家记住一个口号:音乐何需“懂”!p.14大量的音乐让人无法听出来表现了什么,这是事实;然而,人们在音乐欣赏中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视觉与情绪、情感的感受、思想哲理的领悟,也同样是事实。为什么音乐这样一门纯粹听觉的艺术可以使人产生这些听觉之外的感受呢?让我们来继
9、续分析第二部分 如何“懂”音乐音乐表现的机制p.15请大家注意下面这些日常语言中的说法:“高音”、“低音”、“明亮的声音”、“深沉的声音”、“圆润的声音”、“尖锐的声音”略加注意就可以发现,人们用大量描述其它感官的感觉的词汇,去描述对声音的感觉。高、低是描述空间高度的,亮、暗是描述视觉明度的,圆、尖指的是视觉的形状,深沉则是空间与重量感的结合这种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却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正是一个重大的心理学现象联觉。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联觉”的反应机制:当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同时也会联带地引起其它感觉器官的感受。p.16比如:当振动频率快的空气波动作用到人的听觉器官时
10、,人们会产生听觉反应听到一个声音,不止于此,同时也还会产生空间上“高”的感觉所以人们才会把这个声音称为“高音”,不仅如此,它还让人产生了视觉上“明亮”的感觉,形状上“小”的感觉,重量上“轻”的感觉,运动上“灵敏”的感觉,以及令人有情绪上“兴奋”的感觉;反之“低音”的刺激也使人产生视觉亮度的“暗”,视觉形状的“大”,重量的“沉”,空间的“低”,运动的“笨拙”,情绪的“抑制”除了声音的“高”、“低”之外,声音的“强”、“弱”可以与能量大、小的感觉发生联系;所有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时间与节奏的特征的感觉之间都具有联觉反应,而时间、节奏又与空间的延展,物体的形状、重量、运动状态都有感觉上的联通性;声音的听
11、觉统一性程度,被人们感受为“和谐”、“紧张”,而这两种感觉实际上也发生在所有感觉对统一性的体验中,视觉、内心情绪感受、认知判断中都存在着让人“和谐”还是“紧张”的体验这些来自不同感官之间的共同的体验正是“联觉”的心理现象。p.17作曲家正是以这种“联觉”的感受为依据,选择与组配音响的结构形态,从而实现了表现各种内容的目的。p.18能想象一下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是什么样的吗?音高?应该是低音;速度?应该是慢速;旋律的进行方向?应该是下降的旋律。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正是这样的!联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活动规律,而非专为哪一个人、民族、时代所仅有,并非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因此这首葬礼进行曲无论是肖
12、邦时代,还是21世纪的人们,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能够从中体验到悲伤的情感、缓慢的运动;河北民歌小白菜,不仅大人听了要流泪,小孩听了也伤心;江河水原是一首东北地区的民间乐曲,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时,也感动得流下眼泪“音乐是世界的语言”这句名言背后的道理与依据就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普遍拥有的“联觉”反应规律。从这一角度讲,每个人先天都生就了“音乐细胞”,人人都可以“听懂”音乐,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去捕捉、体验“联觉”的感受,没有让联觉的反应激活我们的想象与思考而已。p.19第三部分 音乐理解何需“正确”音乐理解活动的特征“我在音乐中有时也能找到点感觉,可是我的感觉对
13、吗?” “我也不知道作曲家创作的表现意图,我的理解是不是错了呢?”“我在音乐中有时也有很多感受和联想,可是一看乐曲解说,十有八九都不一样!总也理解不对,让人沮丧得很!”这是很多听众的想法与困惑!p.20担心理解错误又成了妨碍人们去欣赏音乐的另一个障碍!个人的感受与乐曲解说的内容不同,成了让人在音乐艺术的世界面前受挫的又一个原因! p.21其实,音乐心理学对联觉规律的研究,一方面使我们认清了音乐能够表现什么,同时也使我们认清了音乐不能表现什么音乐仅仅能够表现那些和它的音响形成了联觉对应关系的东西,凡是不能与音乐构成联觉对应关系的东西,音乐都无法表现。比如家具、水果、长相,这些明确、具体的视觉的样
14、式音乐无法表现;比如,自由、平等、经济、法律、财政、教育这些没有明确感性特征的抽象的概念,音乐也无法表现。音乐所能表现的东西,必须要能够与声音的高/低、强/弱、张/弛、节奏与速度等方面形成联觉上的对应关系,否则,即便加上文字标题,给出语言解说,配上美术图片,人们也不能从音乐中感受到那些内容。小贴士德国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家庭交响乐为各种家居用品规定了特定的主题,但是实际上听众根本就无法从这些音乐主题中听出作曲家想表现的东西!这种做法并非罕见,但我们要指出的是,心理学的规律决定了,类似这样的做法都是徒劳的,因为,必须要通过联觉的途径,音乐才能让人感受到听觉之外的东西,这是音乐实现表现内容的心
15、理机制决定的。p.22在这里我们要指出一个事实:绝大多数的乐曲解说都包含了很多解说者个人主观臆想的成分。乐曲解说作者,在写解说时,主观臆想地编造了音乐根本没有办法表现的内容。这些主观臆想出来的内容一方面误导了听众的理解,使听众因为听不出这些内容而感到沮丧,另一方面也让人产生了音乐“高深难懂”的印象,而这些印象都极大地妨碍了人们去接近这门艺术。小贴士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走过一家敞了门的咖啡馆这位美国人过了河,坐在左岸咖啡馆的露天席上”。引自作曲家格什温本人亲身委托好友为其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首演节目单而写的解说词。“美国人” 、“爱丽舍广场” 、“咖啡馆” 、“
16、过河” 、“露天席”这些东西都是音乐根本无法表现的!当然听不出来也就不是听众的问题。p.23还有些作品的标题也并非是作曲家给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没有人知道这些后人加上去的标题是否与作曲家的创作初衷相吻合。小贴士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第2首:月光,原本并没有标题,湖畔月下贝多芬为一个盲女童即兴演奏而成此曲的故事,是一个报社的记者杜撰出来的,发表在报纸上广为流传后,才有了“月光”这个现在已是风行世界的曲名。p.24还有的作品的曲名,与表现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仅仅是为了表明创作时的其它情况。小贴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仅仅是为了感谢布雷斯劳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而作
17、此曲;莫扎特的哈弗纳交响曲,其实仅仅是其第35交响曲的别名,音乐的形态与萨尔茨堡市长哈夫纳晋爵的事件风马牛不相及。作曲家有时也乐于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玄”的名字,给人留下深奥、神奇、玄妙,令人琢磨不定的印象。小贴士黄道图、电离、东京速度、天空下的陀螺、纸的时代、 yazi的梦想、点线云、世界反对格里高利圣咏、超越时光 这些标题所传达的信息在音乐作品是完全无法让人感受到的;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大量的诗情画意的标题也都是难以为音乐所表现的:比如在琵琶古曲浔阳琵琶中,10个段落分别被命名为“夕阳萧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水晚眺
18、”、“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这些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标题与音乐音响可能给人带来的感觉距离是很大的。p.25所有这一切到了听众那里最终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听不懂”!从而产生了“自己没有音乐细胞”的沮丧、挫折感,产生了音乐艺术“高深莫测”、“神秘玄奥”的印象,进而对其敬而远之。p.26我们要指出的另一个事实是:在音乐的欣赏中,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是很正常的!实际上,对同一首作品,往往演奏家之间的理解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小贴士其实,作曲们通过乐谱记录的音乐是非常粗糙的。大量的音乐细节以目前使用的五线谱记谱法是没有办法精确描述的。还有些作曲家很少在乐谱上标注演奏的细节要求。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音乐 基本 美学 属性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