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中的驯顺与反抗.doc
《卡夫卡作品中的驯顺与反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夫卡作品中的驯顺与反抗.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 卡夫卡作品中的驯顺与反抗院(系)名称文学院专 业 名 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 成 时 间卡夫卡作品中的驯顺与反抗摘 要:驯顺与反抗是卡夫卡大部分作品中不断交替变更的基调。这种基调往往体现在他对父亲权威两难的处理态度中:既想冲破束缚,又不得不乞求帮助;既恐惧,又依赖;既憎恨,又敬爱。决定卡夫卡这一创作基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他暴躁乖戾的父亲,现实生活中他给卡夫卡带来无尽压力和阴影的同时又捎带出一点温情。这微妙的父子关系成为了纠缠卡夫卡一生的症结。关键词:卡夫卡;敬畏;权威;驯顺;反抗一卡夫卡的一生都在敬畏中度过,他的生活不断充斥着恐惧、孤独,自我矛盾的不断抗争,
2、以及不自信。这所有的一切给敏感的卡夫卡带来了独特的人生体验,并使他创作出了惊骇世人的作品。他的作品外表驯顺,实则充满着不息的反抗力。卡夫卡将自己投入到写作当中,用文字来填充他的业余时间,这些文字充满无奈却又做着斗争的压抑。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因素源于他的父亲海尔曼卡夫卡。首先,我们要了解他的家庭及生活环境。卡夫卡出生时的布拉格仍是波希米亚哈布斯堡帝国的一部分,当时居住着多个国家的人,自然也就流通着多种语言,也充斥着多样的政治和社会方向。布拉格虽然属于捷克,但捷克语却不被居住在布拉格的德意志人所接受,与此同时讲德语的人也被捷克人所排斥。不过,讲德语的人只是极少数。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处于孤岛的环
3、境中。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使得讲德语的人时常感到生存的危机。卡夫卡学的也是德语,但他比一般德语知识分子的情况更糟。因为他既不是德国人,也不是捷克人,而是一个有着跨越纪元前后三、四千年漂泊流离屈辱受难史的犹太人。流浪漂泊的生活注定了犹太人无论在哪都被别人排斥的命运。在基督徒眼里,他们是异族,是“天生的下贱货”。 生活在布拉格的犹太人处于捷克人和德国人之间,而且通常被当作出气筒和替罪羊。他们的基本生存、商业经营,都缺乏安全保障,只能终日生活在忧心忡忡的恐惧中,灾难会随时落到他们头上。语言和民族的双重孤立使卡夫卡焦虑、恐惧,再加上他创作用的是德语,让他觉得某种程度上歪曲了自己和本民族的关系,无论
4、在哪都是陌生人,别人眼中的异己者。在社会中,他很难为自己找寻到确切的位置。他真正属于的那个家庭,也因为他父亲的缘故,无法让他有归属感。 海尔曼卡夫卡发迹后,努力使自己摆脱犹太人的圈子,故意和犹太社会疏远,甚至公开声称自己是捷克人,但他在骨子里仍然流淌着犹太人的血。他仍然一年两三次训诫卡夫卡或者拉着他一起去犹太教堂,这给少年卡夫卡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 这些都幻化为了他后来办公室生活的梦魇。卡夫卡的一生几乎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虽然后来他经济上独立了,具有搬出去的能力,但他们仍然挤在一起。在犹太家庭中“孝敬父母是一项宗教义务”。1犹太教的第二“圣经”塔木德中将孝道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对
5、这种义务的要求甚至比对上帝的还要严格。圣典规定“你们都当畏惧母亲和父亲”。这种畏惧不仅要求心理上的敬畏,在行动中还有严格而苛刻的要求:儿子不得站在父亲的地方,不得占父亲的座位,不允许反驳父亲的话,他的任何意见,你只有无条件地执行。可以想见,具有“心绪烦躁症”的海尔曼也是遵此而行的。而对善于思考自身的卡夫卡来讲,父子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卡夫卡生命末端的亮点致父亲的书信中,他坦言,在父亲面前他面对的是权威无尽的压力,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无一能逃过父亲的监视,他细致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成年时代。自小,在饭桌上、店铺里,卡夫卡听到的几乎全是“别把食物掉到地板上!”、“先吃饭后说话!”、“不许顶撞我!”之类的
6、呵斥。从外观来讲,卡夫卡瘦削、弱小、肩窄,在强壮、高大、肩宽的父亲面前,他总是有无尽的压力,精神上更是如此。在海尔曼眼里,卡夫卡是一个失败者,无用之物,给自己带来的是无尽的失望,他并不顾及卡夫卡的感受,所以他也从不避讳让卡夫卡知道自己在他心中的形象。日常生活中,他似乎习惯成自然,要和卡夫卡“对着干”,致使卡夫卡的失望情绪非同寻常,“勇气、决心、信心,那种乐趣支持不到最后而化为乌有了”。事业上乃至婚姻,卡夫卡的失败无一不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幼年时的卡夫卡有天夜里不停地要水喝,父亲严厉的喝斥声也无法制止他。最后,他被海尔曼卡夫卡粗暴地从被窝中揪出来关到了阳台上。瘦小单薄的卡夫卡穿着睡衣在阳台上饱
7、尝孤独与恐惧的煎熬。从这个“阳台”事件到生命的尽头,父亲权威的影响贯穿始终。他莫名的恐惧,极度的不自信也源于此。这一切使得他在自己两情相悦的挚爱面前,有的也只是极度的谦卑,卡夫卡把自己比作生活在密莱娜和其丈夫的共同氛围中的“一只老鼠”,而且 “一年之中顶多能被允许公开横越过地毯一次”。2而对密莱娜给他的一些任务,卡夫卡认为是她想使自己从中“获得一点自信心”的爱的小把戏。无条件对父亲的服从让他压抑,他想要去逃遁,但假如想象着父亲的身体沿着一张世界地图的对角线伸展,由于自己只能生活在他难以触及的区域,那么由于海尔曼的庞大,剩下属于卡夫卡的地方就很少了。卡夫卡对他的好友布罗德说自己害怕孤独而又热爱孤
8、独的矛盾心理,“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的唯一目标,是对我的具大诱惑,不是吗?”他把握不了外部世界,唯有逃避、退却,把自己隐匿在自己的私生活中,投入到有限的自我当中,这种有限的绝对的自我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那么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容纳他重压下的痛苦心情,让他能够宣泄。如果说工作是对父亲权威的妥协、驯顺,那么工作之余的创作,则是奔腾着他痛苦、愤懑的反抗。于无声之中更见其响亮,于沉默之中更显其爆发。二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童年的历史,也就是他精神发展的历史”3。童年时代的卡夫卡就因“感受到自己是犹太人”4而苦恼,因家庭中父亲对他严厉的教育方式而心生压抑与恐惧。虽然卡夫卡在他的朋友布罗德心
9、里并不是一个孤僻的人。在布罗德的卡夫卡传中,卡夫卡是一个热情、愿与人交往的人,并且他与别人的关系也很融洽。此外他还喜欢到户外游乐、活动,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喜好。但是,一旦回归到自己的家庭中,卡夫卡心中的那份阴影就无法挥去。在犹太文化中,父亲常常等同于上帝,与基督教教徒将上帝视作心中至重一样,父亲在犹太子女中也有非凡的地位。而且犹太人信仰上帝是和信赖家庭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并不等同于祖先崇拜,不过二者的区别有时 确实模糊不清。将上帝奉为父亲往往蜕变成将父亲奉为上帝,尤其是在父亲去世时。5而卡夫卡的父亲健硕的躯体、强硬暴躁的性格,自然为其在卡夫卡心中成为上帝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他的长篇小说美国中
10、,17岁的卡尔罗斯曼在故事一开始就因被中年女佣勾引并生下了一个私生子而被父母发落去了美国。自此,父亲这个掌握其去留大权的“上帝”虽然一直未在书中露面,但他的影子却一直飘忽在作品中。换句话说,是卡夫卡心中沉重的父亲情结使他笔下的主人公也总在心中寻找来自父亲的依靠,即便父亲有时很无情。到了船上,“司炉”无形中在卡尔罗斯曼心中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后来,舅舅又成了他心中的权威。虽然他貌似离不开父亲,但其实他对父亲又是惧怕的。当亲生父亲、舅舅因某种原因“抛弃”他时,他从不辩解,而只是一味顺从,一如现实中的卡夫卡。在卡夫卡心中,他觉得在父亲面前,他是有罪的,他也无力申辩。在致父亲中,他写到:“我在你面前失去
11、了自信,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内疚”。沉重的负罪感让他对人生前途莫名其妙的恐惧,来自父亲的压力使他在现实中努力工作,虽然这份工作在我们看来还不错。而且,卡夫卡在这份工作中十分勤勉,恪尽职守,在周围同事们的心里,他是一个称职的公司职员,他甚至还经常得到来自领导的赞赏,并且多次加薪提升。但他仍然对自己的能力质疑,因为在无限权威的父亲面前,他自己拥有的一切经常都是不堪一击,不值一提的,他甚至显出几丝卑微、战栗。所以尽管他不喜欢,但他仍然驯顺的工作着,这使得他笔下的主人公,在各自的父亲面前也具有着与卡夫卡几近相同的特性。在卡夫卡第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判决中,一开始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主人
12、公“悠然自得”地“凝视着窗外的河水、桥和对岸绿色初绽的小山坡”,志满意得地回忆着自己在母亲死后父亲又不大经营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他的生意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员扩充了一倍,营业额翻了五翻,丰硕的成果让他自信地认为“今后无疑还会更兴旺”。于此相反,他的朋友却落拓颓废,事业上极为失败,卡夫卡对此做的解释是:“那个朋友是父与子之间的联系,他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共性。独坐窗前,格奥尔格津津有味地抠挖着这一共同物,以为父亲就在自己身上”。所以他把“一切都看得那么安宁,包括那一闪而过的伤感”。6因了自己的努力工作,猜想父亲可能因此而有的欣喜,格奥尔格才有了舒畅与愉悦的心境。变形记中格雷戈尔具有着同样的目的,同样的
13、表现,父亲的惨遭破产使格雷戈尔不得不十分辛苦地做着十分“累人的职业”,作为一个旅行推销员,他日复一日地奔波于旅途之中,忍受着生意上的烦人事以及旅行的痛苦,吃饭不定时,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因为他总是来去匆匆,与人根本无法将感情深入下去。甚至他的业余时间也被工作填满了。他的母亲说:“这孩子脑子里装的只有公司的生意,晚上从不外出娱乐”。7如此辛苦的劳作才换来一家人过上“平静的日子”。首先,父亲不用再为生活奔波,每日可以悠闲地读读报纸,而妹妹只须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就可以了,家里的房子也换成了大而舒适的,格雷戈尔为此而感到富足、满意、自豪,为能够具有得到父亲肯定和赞许的条件而心满意足。卡夫卡笔下主人
14、公的驯顺,除了工作上的卖力外,他们在生活中,也处处遵循来自父亲权威掷来的一切。判决中,格奥尔格给自己不幸的朋友写了封洋溢着自己幸福的信后,内心极为不安。因为他这样的举动还未得到父亲的肯定,在后来与父亲的谈话中,对父亲甚至是无理蛮横的反诘、斥责,格奥尔格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性,他不敢轻易就否定父亲,顶撞父亲,而是十分谨慎而又委屈地慢慢解释。不停地陪着小心,帮父亲脱下衣服、袜子,把健硕的父亲抱上床去,还为父亲衣服的不很整洁责备自己对其照顾的疏忽,为自己心中对父亲含有伤害意味的想法而愧疚不已。格雷戈尔也同样如此,在莫名的身体变形之后,深深地为自己丧失挣钱养家的能力而内疚,为已自由自在生活了五年的虽已发
15、胖但仍健康的父亲再次出去奔波而痛苦,他懂事、体贴、关心着家人的一切,尽自己所能减少对家人的伤害和麻烦。.总之,驯顺,对父亲这个心中的上帝的驯顺已深深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各处,他们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一块薄冰,只要父亲威严的权威稍一发烫,他们的精神就不复存在。格奥尔格在父亲蛮横的“判你溺死”的吼叫声中急匆匆跳河死去,格雷戈尔在父亲抱怨、怒斥甚至殴打下,却还本能的以自身的“懂事”体谅父亲的冷漠与暴躁,乃至最终无声无息地死去。他们驯顺地迎合着父亲的一切,理性的,非理性的,合理的,荒谬的,甚至置自己于紧张的工作之中,委屈自己。当然,作为文明的人类,讲求对父辈的尊敬与孝道是必要的,但他们的过于驯顺,悲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卡夫卡 作品 中的 驯顺 反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8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