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发展.doc
《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发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发展 孙名君 08级现当代文学 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是指二十世纪中期出现的、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理论核心、绵延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工农兵思潮的源头是苏区文学,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任何
2、文学现象都是历史的产物,文学思潮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研究与评判一种文学思潮,必须将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结合它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它的勃兴与繁荣有它的历史必然性。首先,面对抗日救亡的主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开辟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工农兵当家做主的人民政权,产生了相应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其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确立,使工农兵文学思潮权威化、正策化,成为解放区的文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明确提出,文学大众化就是“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思想特别是讲话的发表,成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全面系
3、统的理论纲领。再次,有一批文学理论家的倡导和一大批作家致力于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创作,他们有从国统区和进入解放区的作家和大量的文学青年,也有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第四,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的深厚土壤、广大民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是工农兵文学赖以勃兴繁荣的重要基础。工农兵文学思潮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思潮出现在中国文坛上,必然有独立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区别于其他思潮的独特的特征。首先,理论的体系化、完整化。讲话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即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中心和出发点、在文艺的性质、功能、任务、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标准等一系列问
4、题上建立起一整套理论体系。其主要观点是:第一,规定了工农兵文艺的性质、功能、任务及其实现途径;第二,确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第三,强调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第四,认为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第五,提出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批评标准。其次,群众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根据地的群众文艺运动空前繁荣,许多农村建立了俱乐部,组织业余剧团、秧歌队,开展多种新式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活动。既有秧歌、鼓书、梆子戏,上党宫调、小花戏、皮簧等民间样式,也有话剧、诗歌、歌剧等新形式,可谓是不拘一格活泼多样。在这些蓬勃运动的开展下,一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新秧歌运动产生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好等一批优秀作品;诗歌创作
5、中出现了一些民谣,如东方红、平型关、百团大战等;戏曲方面涌现出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血泪仇等为代表的包括地方剧种改革的成就。曲艺方面如毕革飞的快板诗,王尊三的说书都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其他的文艺样式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影响的作品。 再次,作家深入生活,创作出现新局面。随着文艺运动的蓬勃展开,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他们早长期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的艰苦斗争中打成一片,真正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方面来,转到群众生活中来,创作出崭新的人民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现出一种从未有的清新健康的创作倾向。其一,从作者的创作思想看,他们从各自的创作实践出发,对讲话有较深的体会和感受,能够自
6、觉实践地实践讲话思想,为工农兵服务。其二,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压倒一切的思想内容。整个创作上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勃勃生机。其三,民间文艺形式成为当时文艺作品的正宗形式,被赋予新的活力。其四,文学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欧化语言为新鲜活泼、很有表现力的老百姓语言所代替,正是由于这样,周立波、丁玲等从国统区来的作家才取得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培养了赵树理、孙犁、李季、马烽等土生土长的优秀作家。同时涌现出一批真正体现工农兵理想的典范式作品,如反映解放区青年男女硕碎封建构钡、争取婚姻自由的小二黑结婚;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和农民命运变化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描写土地改
7、革在中国农村和农民身上所引起的田天覆地变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歌颂军民对敌斗争的新英雄传奇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和荷花淀,展示党领导下的工人是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的原动力;反映解放区新气象,体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崭新的主题的白毛女;通过一对贫苦男女青年农民悲欢离合的爱情描写,反映陕北农民革命的壮观场面的王贵与李香香;运用新旧对比手法歌颂妇女解放的漳河水,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农民只有追随共产党才有出路的赶车传等等。以上这些创作实绩虽然体裁不同,取材有别,艺术风格上有差异。但在体现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这点上是一致相同的。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实践工农兵文艺思潮这种理论
8、主张的结果。这些“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文艺作品,洋溢着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相中国气派,使解放区文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波及了国统区。最后,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宣传也是工农兵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期间,解放日报等报刊连续译载了恩格斯、拉法格、列宁等人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1942年7月,晋察冀日报连续刊登列宁的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以及列宁论文学等文章,这些文章着重宣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观点:介绍文艺的党性原则、关于文艺为千百万劳苦大众服务的思想,作家深入生活,遵循辨证唯物论的方法进行创作以及典型环境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农兵 文学 思潮 发生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