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浅析初稿1.doc
《中国茶文化浅析初稿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文化浅析初稿1.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国茶文化浅析 摘 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 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面前,我们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今我从茶文化简史、饮法渊源、茶树起源、制茶的发展、中国茶道概念、茶艺概念六个方面来浅析中国茶文化。关键词 茶文化 茶树 茶道 制茶 茶艺 目 录1 茶文化简史1.1
2、 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1.2 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3 宋元时期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1.4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1.5 现当代茶文化第四个高峰的开始2 饮法渊源2.1 煮茶法2.2 煎茶法2.3 点茶法2.4 泡茶法3 茶树起源4 制茶的发展4.1 晒干或烘干散茶4.2 从晒青散茶到晒青饼茶4.3 从晒青饼茶到蒸青饼茶4.4 从蒸青饼茶到蒸青散茶4.5 从蒸青到炒青4.6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5 中国茶道概念5.1 中国茶道:饮茶之道5.2 中国茶道:饮茶修道5.3 中国茶道:饮茶即道5.4 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6 茶艺概念6.1 茶艺概念6.2 茶艺与茶文化、茶道
3、、茶俗7 综述1茶文化简史1.1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1.1.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1.1.2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1.1.2.1道教与茶道
4、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1.1.2.2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
5、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槃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
6、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1.1.2.3客来敬茶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
7、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濛“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1.1.2.4茶文学初兴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
8、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调神和内,慵解倦除。”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1.1.2.4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
9、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1.1.2.5结语综上所述,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从晋代开始,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从饮茶起始,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两晋南北朝,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这一切充分说
10、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1.2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2.1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竟夜,殆成风俗
11、。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12、。” 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1.2.2名茶初兴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他则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碧涧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黄芽、祁门方茶、渠江薄片、蕲门团黄、丫山横纹、天柱茶、小江团、鸠坑茶、骑火茶、婺州东白、茱萸寮等。1.2.3煎茶道形成与流行1.2.4茶文学兴盛1.2.5茶艺术初起1.2.6茶馆萌芽1.2.7茶书的创著1.2.8茶具独立1.2.9茶与宗教1.3宋元时期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3、饮茶的普及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
14、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 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
15、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3.1名茶兴盛1.3.2点茶道形成与流行1.3.3茶文学繁荣1.3.4茶艺术始兴1.3.5茶具发展1.3.6茶书的撰著1.3.7茶与宗教1.3.8茶馆兴起1.4明清时期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1.4.1名茶兴盛和茶类丰富1.4.2泡茶道形成与流行1.4.3茶具的繁荣1.4.4茶艺术兴盛1.4.5茶文学维持1.4.6民俗茶文化初起1.4.7茶馆普及1.5现当代茶文化第四个高峰的开始1.5.1茶学教育的开拓和发展1.5.2茶艺的复兴1.5.3茶艺馆的兴起1.5.4茶文学的延续1
16、.5.5茶艺术的持续1.5.6茶具的新发展1.5.7名茶的繁荣1.5.8民俗茶文化的异彩纷呈1.5.9中外茶文化的相互交流2饮法渊源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降,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2.1煮茶法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饮。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
17、啜饮者无异也。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黄庭坚谢刘景文送团茶诗有刘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琼糜
18、。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清代周*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2.2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
19、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谢里李六郎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背诵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
20、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2.3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
21、,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盏、点茶(调膏、击拂)。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
22、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2.4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 过去往往依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茶文化 浅析 初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