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河北梆子的发展现状.doc
《综述河北梆子的发展现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述河北梆子的发展现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综述河北梆子的发展现状 姓 名: 刘娜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 级: 公管52 学 号: 2235208 指导教师: 沈镝 职称: 讲师 2008年 06 月 2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综述河北梆子的流传现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刘娜 指导老师 沈镝摘要:河北梆子是地道的北方戏,也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方诸侯”,还是唯一以“河北”冠名的地方剧种,号称“省剧”或“燕赵家乡戏”。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河北梆子就承袭了这种慷慨悲壮的文化格调。清康熙年间,陕西梆子、山西梆子传入河北,不想它们落地生根后,却脱胎换骨,迅速换上了河北的声腔韵调,一个
2、全新的剧种终于粉墨登场。在2006年5月20日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键词:河北梆子;基本情况;流传 Summary of the spread of Hebei Bangz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 students Liu Na Tutor Shen DiAbstract: Hebei Bangzi opera is the North Road, is also Chinas Bangzi Tune side诸侯 or only Hebei title of Operas, the so-called provincial thea
3、tre or Yanzhao home theater. Hebei tragic and heroic people with more generous, Hebei Bangzi on the inherited culture of this generous heroic style. Qing Emperor Kangxi years, Bangzi Shaanxi, Shanxi, Hebei Bangzi imported, they do not want to take root, it completely replaced the Hebei quickly the T
4、une-Yun, a new Operas finally a simulated operation been staged. In the May 20, 2006, was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the first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Key words: basic conditions spread HebeiBangzi河北梆子的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河北梆子戏迷的口味和宣传的需要,但是许多戏曲剧目都是反映过去的事情的,与现代生活差距较大。随着
5、班社的大量产生和大批优秀的涌现,河北梆子遂于清同、光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现象,这也是它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发展高潮。河北梆子的蓬勃兴起,同彼时正在北京称雄的皮簧(即京剧)形成争妍斗盛、分庭抗礼的局面。河北梆子科班和戏班,如雨后春笋,几乎遍布河北各地,社班的大量产生,使河北梆子在农村成为无可抗衡的剧种。一、河北梆子的基本情况(一)河北梆子的起源河北梆子,是中国北方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支脉。从近亲来说,它是山陕梆子的后裔。它的成长,不象一股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那样,有着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山陕梆子的基础上直接演变而来的。这个演变,从一七七九年魏长生进京算起,到道光年间
6、(一八二O年一八五O年)河北梆子第一个科班的诞生,前后经历了五、六十年的时间。这阶段,可以看作是河北梆子的孕育朗,基本上是由山西的梆子艺人来京演出,并传播于河北各地农村。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采取“奏、京合班”的形式。这里的“京”,是指明末清初在北京和河北已经盛行的“京腔”;“秦”,指的就是当时来到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和秦腔。但是由于冀、晋两地的人民,在言语、社会环境、美学风格等方面有所差异,来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随着时、地的不同,必然地要发生河北化的过程,这就是河北梆子得以诞生的基础和缘由。这个诞生,我们认为:可以以河北本地举办的第一个梆子科班为标志。据调查,河北梆子最初的科班,于道光
7、年间诞生在定兴和徐水交界的农村。嗣后在咸、同年间,各地都陆续有所兴办。它们培养了本地的梆子人才,使外来的山陕梆子进一步地河北化,形成了直隶梆子,我们称之为河北梆子中的直隶老派。继之而来的山陕梆子艺人,为了适应河北本省人民的需要,也就必须经过调弦熟悉的过程,他们的演出已不同于前期纯外来的山陕梆子,但也有异于本地的直隶老派,我们称之为河北梆子中的山陕派。这两派构成前期河北梆子的主力军。民国前后崛起的直隶新派,则是由一些河北梆子的女演员形成的,它使河北梆子的面貌进一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发展,中经抗日战争期间的曲折和衰落,现在又重新丰富和发扬光大。由是构成了河北梆子的历史和面貌。河北梆子进入兴盛时期以
8、后,在北京与蓬勃而起的京剧曾有过争春斗妍的局面。两个剧种互展芬芳,各擅其长,在艺术的各方面及至演员的阵容上,都有过广泛的互相吸收和交融,即所谓“梆黄两下锅”。这一情况,对于河北梆子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河北梆子除了在唱腔上仍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外,在其它各方面部积极地接受了京剧的重大影响。对于京剧来说,它也从河北梆子那里吸取了各种营养。例如京剧的花旦艺术即从河北极子吸取了许多有益的成份,并有许多梆子花旦进入京剧的阵营;此外,其时对京剧演员的训练也采取了梆黄兼授的形式。两个剧种的互相竞争、依存和吸收,使彼此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盛举,不仅吸引了广大群众,亦引起当时清王室的瞩目。因此,河北梆子的
9、一些著名演员亦经常被清廷内务府传入宫中演出。由此可以想见,那时河北梆子的发展势头是多么强劲。在这一时期,河北梆子对本地的其它地方剧种也发生了较大的影响。评剧从河北梆子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论是剧目、唱腔、伴奏以及服饰扮相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受河北梆子影响的明显痕迹,因此评剧初期曾有“平板梆子”之称。另外,流行于河北保定一带的老调梆子也是如此。它不仅在唱腔方面有明显地受河北梆子影响的印记,而且大量地汲取了河北梆子的伴奏音乐,从过门、曲牌到锣鼓经,都采用了河北梆子的东西。除此,象丝弦腔、哈哈腔等地方戏,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河北梆子的影响。1900年前后,河北梆子诞生了女演员。这在河
10、北梆子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它突破了河北梆子女角男扮的传统,演员队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同的也导致了河北梆子唱腔的革新,使原来就具有的高亢激越、慷慨悲壮的风格特点,更加强烈、突出。它的特点是:善于在高音上拉长腔,旋律的音域加大,音程的起伏跌岩增多,出字讲究“喷口”,收声时善用“咂夯”;行腔高亢嘹亮,而又有多姿的变化,形成现今河北梆子声腔的艺术风格。河北梆子女演员的出现,还影响了它周围其它的一些兄弟剧种。例如,当大批河北梆子女演员于民国初年进入北京演出时,京剧尚无重要的女演员出现。大批京剧女演员的问世,要比河北梆子晚一些时候。河北梆子女演员的出现加速了京剧女演员的成长。 (二)河北
11、梆子的衰退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首先始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大都市,而后波及到中、小城市。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较慢。到四十年代末,已衰败不堪,几濒临灭绝。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华,至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处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日军首先侵入东北三省,使活动在东北各地的河北梆子艺人,大批逃回关内。继之华北亦被日军侵占,在敌人侵略的威胁下,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也纷纷解体,艺人星散,溃不成班。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条件较差、无力改工者,生计难谋,多陷于穷困潦倒境地。就北平的情形而言,在日伪统治时期,已没
12、有一个有组织的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桥的红楼戏园和小小戏园有一出河北梆子帽儿戏。其河北梆子艺人的演出所得,极其微薄。唱一出戏的酬劳甚至不够买一斤玉米面的钱。为了糊口,许多梆子艺人兼做小贩,有的女演员被迫沦为娼妓。至于流落他乡生死不明者,那就更多了。天津本是河北梆子班社和艺人最集中的地方,观众基础深厚。然而在敌伪统治时期,河北梆子竟落到无一班社的地步,只是鸟市、三角地、西广开等处的茶园,间或有零散的河北梆子艺人打子儿(计时收费演出)。艺人的生活境遇同北平的梆子艺人类似,就连曾经名震京津、红遍大江南北的小香水、金钢钻,于此时也落得贫病交加,死于非命。在农村,河北梆子的衰落速度较城市缓慢些。但到了四十年
13、代,除了庙会或春节偶有业余的河北梆子演出外,平时则极少有演出活动,专业班社已不复存在。农村的河北梆子艺人,也像城市艺人一样,有的改唱其他剧种,有的落地为农,更有的以沿村卖唱乞讨为生。 (三)河北梆子的复苏河北梆子的复苏,首先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农村。正当河北梆子剧种濒临灭绝境地时,八路军冀中军区于1946年成立了梆簧合演的培新剧社。其中河北梆子的主要演员有:金桂芬、金紫云、高凤英、向月樵等。与此同时,冀中第八分区也建立了河北梆子剧团,主要演员有:孟翠英、冀桂云、田志中、冀宽等,后来又有筱翠云、梁达子(云峰)等著名演员加入。这两个戏曲团体的建立,使奄奄一息的河北梆子剧种得到了拯救,也为河
14、北梆子的复兴积蓄了力量。此外,在解放区农村,许多流散的艺人,在民主政权的照顾下,生活也得到了保障,农民业余剧团纷纷成立,许多艺人参加了业余剧团。据1952年10月7日天津进步日报载文回顾:河北梆子在农村里配合胜利形势的进展,也火热地发展起来,各个较大的农村,都成立了农村剧团,其中以河北梆子剧团为多。1949年(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石家庄地区的平山、元氏、获鹿、晋县、束鹿五个县的统计,一百四十一个旧剧团中,即有五十一个梆子剧团。这些农村剧团,虽然是业余性质,但它却使散落在农村的河北梆子艺人有了归宿,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演出了不少配合民主革命的戏,如血泪仇、白毛女、九件衣等,都是农村
15、业余河北梆子剧团经常上演的剧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全面复苏。在省会保定,原冀中军区培新剧社改建为河北省实验剧院(京、评、梆合演),此后不久又改建为国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的河北梆子剧团。据统计,仅专区级的演出团体即有:保定、沧州、天津、衡水、石家庄等专区河北梆子剧团;县级的则有:定县、蠡县、满城、雄县、任丘、河间、饶阳、迁西、怀来、兴隆、丰宁等县的河北梆子剧团。此外,1955年又建立了河北省戏曲学校,以保障河北梆子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河北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以培养河北梆子人才为主的戏曲教育机构。该校
16、的第一、二届毕业生,后来大多成为各地河北梆子演出团的骨干。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河北梆子剧种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至六十年代初,已蔚成河北梆子全面复兴的局面。许多新文艺工作者,于五十年代加入到河北梆子队伍中来,同艺人合作,进行艺术改革、创作,这也是河北梆子得以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河北梆子的流派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直隶老派,成长于农村,细分起来,还有南北之别,以上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述 河北梆子 发展 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