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表演教育在流派現象之後的發展 以李玉茹為例.doc
《戲曲表演教育在流派現象之後的發展 以李玉茹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戲曲表演教育在流派現象之後的發展 以李玉茹為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戲曲表演教育在流派現象之後的發展:以李玉茹為例文李元皓身知名京劇演員李玉茹於2007年7月11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7歲。在中國當代表演藝術歷史上,這位女演員擁有跨界的身份,他是1940年代上海京劇的三朵花之一,在上海頭牌藝術家的演出當中擔綱。在晚年,最為所人熟知的身份是:華語文學界的知名劇作家曹禺的老伴兒,開始嘗試創作戲曲鏡獅子(1980)、青絲恨(1984)與小說小女人(1994)。李玉茹的劇本、小說創作並未造成重大影響,具有重大影響的是他的藝術生命歷史,在流派藝術高度發展之後,新一代的京劇表演教育要如何繼承並發展流派的豐厚遺產。這要從1940年代上海京劇的三朵花說起。這三位旦角分別是言慧珠
2、(1919-1966)、童芷苓(1922-1995),以及李玉茹(1923-2007),當時被視為是京朝派旦角的代表或被稱為海上三明珠 ,或稱上海三大名旦 。年齡差距在四歲之內,是同一代人,在北京學戲,學戲的途徑不同,言慧珠是先求學後下海,1943年,拜師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童芷苓是跟著家族的童家班在北平、天津學戲兼演戲,1939年,拜師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李玉茹則是就讀中華戲曲專科學校(1930-1940)第一個現代化戲曲教育學校,受到全面的旦角教育,行當有青衣、花旦、刀馬旦,老師有王瑤卿、程硯秋、于連泉、郭際湘等。因此他能橫跨青衣、花旦兩種行當的基礎訓練,進而跨越流派風格,演出梅派、程
3、派、荀派、筱派四個流派的劇目,兼能崑曲、梆子。與此同時,又能利用所學演出中華戲曲專科所排演的新戲,如鳳雙飛、三婦豔、美人魚、鴛鴦淚、琥珀珠等。他具有不怯場,臨場反應明快的性格,扮相是一雙靈活有戲的大眼睛,因而在校期間就受到了北平觀眾的注目,逐步成為主角。在中日戰爭迫使學校停辦之後,即自行召集前後屆同學組織戲班如意社,這一年他才19歲。1941年初,如意社在上海演出,受到當時上海戲曲期刊的普遍注意,底下引用的鳳雙飛觀後, 是一篇相當傳統的戲曲評論,對於表演的評論細膩而準確,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評論篇幅最多的就是李玉茹,他在劇中扮演兩個劇中人,前半飾演青衣胡鳳蓮,後半飾演花旦盧鳳英,發揮他橫跨行當
4、的教育。如鳳雙飛觀後所描述,李玉茹唱唸做打全能,而且都有一定的水準,在處理兩個劇中人物各自的矛盾心情,有著令人訝異的表現,是整齣戲當中最成功的演員。如意社的演出打響了他在上海的知名度,從此和上海結緣,退休時當到上海京劇院副院長。在表演藝術上,李玉茹繼承了京劇黃金時代的豐碩成果,首先是旦角行當的創造,傳統的青衣、花旦分工;其次是以四大名旦為代表的旦角流派表演藝術。在1940年代,四大名旦之後的京劇旦角演員所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四大名旦的成就之上,找到個人的發展空間。換句話說,就是在因人設派的流派藝術之林當中,開拓自己的一片天。無論是傳統科班、手把徒弟,或是新式戲曲學校,這個問題是共通的。當時的
5、風氣是,學習各種流派行當,在嘗試的過程當中,逐步建立演員的個人風格,李玉茹也不例外,由於新式學校的課程設計,使得李玉茹擁有某種優勢。在戲曲評論當中,評論人都能從表演與劇目解讀李玉茹表演的來源,如聽戲雜感說他的台風異常老練,唸白有著明顯的荀派特色,連喜歡說呃的習慣都學了起來。此外,李玉茹有著有腔無字的問題,這是由於嘴型的考慮。 口形的要求是旦角的傳統要求,旦角演唱的口形要求收斂,以符合櫻桃小口的傳統美感,這影響到李玉茹唱唸的咬字與發聲,直到1954年中國唱片投軍別窯依然如此,跟老生周信芳清晰有力而充滿表情的咬字一比,尤其明顯。荀派最有特色的是花旦的踩蹺、京白,也是李玉茹的強項,如評論如意社之我見
6、 :唯咬字尚未能字字清晰,就是聽戲雜感引文提到的有腔無字。做長於唱,能體會劇情,鞭辟入裡,尤善狀小女兒嬌嗔媚態,如鳳雙飛觀後描述胡鳳蓮、盧鳳英的表演,加上多元的學習各類旦角表演藝術,有利於中華戲曲專科的新編戲表演。擁有挑樑演出新編戲的機會,這是1920年代以來的京劇演員夢寐以求的事,是新式學校的獨特條件,也是李玉茹遠勝言慧珠、童芷苓的優勢。但他也有不足之處,對於花旦潑辣旦的戲則受到條件的侷限,難以發揮得淋漓盡致。李玉茹其志不止於荀派與花旦,還向程派青衣發展,在1950年以後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例如梅妃。在1940年代,李玉茹持續在上海走紅,但是表演藝術走平,沒有高峰的跡象,如思樓的非戲考。 長處
7、也就是他的短處,嫵媚使得潑辣旦的表演受到侷限。另一方面,成名的京劇名角李玉茹也在考慮結婚息影,離開舞台。 由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李玉茹的生涯也發生了變化,成為1950年開始的戲曲改革運動的一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紅氍生命成為李玉茹的事業,而非少奶奶的生活。他的老師荀慧生說:玉茹在政治上是進步的,文化也比我高,我該向他學習的地方很多,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又紅又專的演員。 政治上的進步指入黨,文化高指的是專科學歷,又紅又專則是指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自己政治正確的要求。在1950年代,李玉茹加入上海京劇院,成為上海三大名旦當中最受重用的演員,院長周信芳演出投軍別窯、宋士傑、寶蓮燈、打漁殺家等
8、戲的旦角都是他。他能夠在流派之間尋求最合適的資源,學習各種流派而不流於死學和形似,如評論從李玉茹說到百花公主 。同時李玉茹試圖創造自己的風格,整理大批演出路子已經定型的經典老戲,如小放牛、雁門關,他所整理的荀派辛安驛,連開派宗師荀慧生都認為改得好,照著他的整理本演出;又將拾玉鐲的孫玉姣塑造成熱情活潑的正派姑娘,一掃之前的調情成分;此外,他對貴妃醉酒的整理被稱為宗梅融荀, 結合于連泉、程硯秋、梅蘭芳、荀慧生四個流派大師的指點傳授:一、貴妃的出場:在1956年以前,楊貴妃的出場採用碎步,他想要藉此表達貴妃初出樊籠展翅欲飛的心情可是程硯秋看戲後指出與楊玉環的身份不合,要求他割愛。李玉茹接受了意見,於
9、是才改為慢步出場。貴妃是活潑少女還是莊重少婦,涉及對劇中人身分情感孰優孰劣的解讀,也是革命年代對封建婦女的刻板想像。二、醉酒的嗅花表演:梅蘭芳早期表演時,聞三盆花,後來改為聞兩盆花。趨向簡約凝練。李玉茹仍然聞三盆花,但是把聞第三盆花時的表演加以更改與補充,使之既符合劇情,又避免雷同。想要在梅派經典之外,找到自己的特色。以一個大旋轉,再以大臥魚側臥在花叢之中。以上是李玉茹在1956年以前的表演程式。梅蘭芳本人懷疑酒醉的人是否應有快速動作,這涉及藝術誇飾與寫實主義如何合理調整的問題。李玉茹回應了大師的問題,改為撫摸花:三次撫摸由於眼花瞭亂而撲空,又由於酒醉站立不穩而以一般的旋轉,再度臥倒花叢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戲曲表演教育在流派現象之後的發展 以李玉茹為例 表演 教育 流派 李玉茹為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