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作者】姚 世 应 【关键词】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贡献 【指导老师】魏 洪 丘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现代话剧自起步以来,虽然经过很多人的努力探索和尝试,但是话剧始终没有在我们的土地上扎根,没有出现经典的作家、作品。直到30年代初、中期。曹禺创作的雷雨、日出转变了话剧的发展局面,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基础。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去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艺术,把中国的
2、话剧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话剧这一新的外来的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了根,使中国观众第一次感到话剧的魅力,使中国的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曹禺与西方文化中国话剧的产生,得益于“五四”时期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引进和吸收。作为中国话剧的泰斗,曹禺的话剧是中国话剧的瑰宝,也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精品。他话剧的成功和后来在创作风格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都赖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对外国戏剧的学习与借鉴。(一)影响与吸收曹禺话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外国戏剧的学习和借鉴。综观其话剧创作,基督教文化、希腊悲剧、易卜生、莎士比亚和契何夫等西方文化和戏剧家的创作对曹禺的话剧影响最大。
3、他的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学习的历程中,我读过一些好剧本。我发现,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呕心沥血写下的文章,真是学习的好范本。我在学写戏剧以前,读戏剧比较多。我喜欢艾斯吉勒斯他那雄伟浑厚的感情,从欧里庇得斯那里,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我很喜欢他的美荻亚。对于莎士比亚,我接近的较晚,到大学才开始读。然后碰到的就是欧尼尔,他的剧本戏剧性很强,我很喜欢他的前期作品,那些作品是很现实的。然后,就接触了契诃夫”1(P45)读外国剧作家的作品,并努力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对于曹禺以后的话剧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曹禺的话剧中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痕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4、、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曹禺在学习西方、探求出路的过程中,对基督教文化也很留意。特别是在创作中,他也受到他所认识的基督教文化影响。田本相在曹禺评传中写到:“1934年暑假”他回天津,任教于“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的外文系”。“是外国文学教授,由于要讲圣经学,因此更多地接触圣经。圣经中的故事自然引人入胜,而它漂亮的文笔,特别是其中的箴言,更给他以深刻印象,也引起他的兴趣。他不但选择其中片段教学生,而且在后来写日出时,在前面引用了若干段,并精密地加以编排,借以抒发他难以直接表达的思想。他说,他从小说接触过圣经,但对圣经却懂得不多。基督教的经典的确给他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有限度的。”2(P11
5、0)曹禺未成为基督徒,基督教文化对他的影响,确实很有限度。2、希腊悲剧的影响曹禺在读大学时开始对希腊悲剧发生兴趣,他的雷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构思完成的。希腊三大悲剧作家都有突出的命运观,在他们看来,人的悲剧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称为命运悲剧。在原野中的仇虎在仇恨与良心不安中挣扎,复仇之火使他身心扭曲,不报家仇誓不罢休,但他在复仇之后又感到良心不安,瞎婆子的招魂声更刺激得他精神错乱,最终彻底崩溃。曹禺剧作中的其他人物也都在经济利益、政治地位和生存困境中挣扎着,无一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挣执着,在情感的火坑里打
6、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跌在泽沼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3(P280)希腊悲剧对曹禺话剧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上,还更多地表现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如结构上的集中严谨以及倒叙方法等,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就用了倒叙的方法,剧情转化自然紧凑。还有原野中仇虎的复仇精神等,都明显受到了美狄亚的悲剧精神的影响。3、易卜生、奥尼尔、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作家的影响外国剧作家对曹禺创作影响最大的就是易卜生。20世纪20年代初,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在这里,他开始学习外文,尝试着通过字典阅读西方优秀的小说和戏剧。一位对戏剧颇有造诣的老师赴美留
7、学时,把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留给了他,他把其中的几部代表作品读得烂熟而且还参加了学校新剧团的演出。易卜生剧作中广阔的生活天地、严谨的艺术结构、深刻的人物性格、朴素而精练的语言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出的锐利的疑问,都深深地吸引了曹禺。曹禺从易卜生那里学会了关注妇女问题,在蘩漪和陈白露身上就有娜拉的影子。蘩漪对周朴园的背叛,陈白露对潘月亭的若即若离,经济上虽依附但人格上却保持独立,都是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表现。曹禺从易卜生那里更学会了如何安排人物与事件的复杂关系,如何制造悬念、处理高潮以及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等。有人认为,与其说曹禺是中国的易卜生,不如说曹禺是中国的奥尼尔。因为两人的情况更相似:他
8、们都学习过易卜生,都富于激情,都善于写悲剧,都喜欢表现人物的命运,都热衷于新的样式和新的技巧,也都对自己国家的戏剧事业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奥尼尔的出现使美国现代戏剧走向了成熟,而曹禺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曹禺并不喜欢奥尼尔的后期作品,但他喜欢奥尼尔的早期作品,如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等现实主义作品和琼斯皇等表现主义作品,这些作品对曹禺的话剧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如雷雨中的周冲,就有天边外中的弟弟罗伯特的影子。安娜?克利斯蒂中的安娜,曾经被迫卖淫,内心复杂但又有美好的心灵,而日出中的陈白露和翠喜那种受蹂瞒的内在的痛苦心理和情绪,都与安娜相似。奥尼尔戏剧是表现派戏剧,他勇于创新,大胆运用象
9、征手法去表现人物深刻而复杂的心理,强调把人的内在情绪戏剧化。曹禺也喜欢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进行精确的描绘,用不平常的人物命运来吸引观众,尤其是在原野的情节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是直接受到了琼斯皇的影响。曹禺从希腊悲剧中汲取的主要是激情和悲剧精神。而从莎士比亚那里学到的则是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精神和浩瀚的想象力。莎士比亚善于写人的精神痛苦,他对人物很少作单一的或静止的描写,而是对其性格和情感作生动细致的描写,其人物大多复杂丰富,富于发展变化。无论是希腊悲剧,还是莎士比亚和易卜生,都很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动作性,都要求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跌宕的戏剧情节,剧中的中心事
10、件往往都是生活中少有的,人物性格也过于强烈,戏剧结构更是力求紧凑严密。同样,曹禺在读了契诃夫的戏剧后感慨的说:“契诃夫给我打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天地。”1(P50)在读了契诃夫的三姊妹后,曹禺感慨的说“这出伟大的戏剧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不见一般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戏剧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1(P51)于是曹禺的话剧创作开始从“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的戏剧”转化。在日出中便透出一点契诃夫那样的风格,
11、显示出老老实实的深刻。(二)借鉴与创新曹禺的话剧创作一起步,就以他的雷雨证明自己是一个既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对西方文化有吸收借鉴,与此同时,他的风格独特,具有一定得创新。1、深厚的基督教文化内涵曹禺的“兴趣”,不仅在基督教艺术,也在基督教思想。1936年7月,曹禺在日出跋说:“我读老子,读佛经,读圣经,我读多少那被认为洪水猛兽的书籍。我流着眼泪,赞美着这些孤独的心灵,他们怀着悲哀驮负着人间的酸辛,为这些不肖的子孙开辟大路。但我更恨人群中一些冥顽不灵的自命为人的这一类的动物。他们偏若充耳无闻不肯听旷野里那里大的凄厉的唤声。他们闭着眼,情愿做地穴里的鼠晏鼠,避开阳光,鸵鸟似地把头插在愚蠢里。我恶毒
12、地诅咒四周的不公平,除了去掉这群腐烂的人们,我看不出眼前有多少光明。诚如旧约那热情的耶利米所呼号的:我观看地,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我感觉到大地震来临前那种烦躁不发,我眼看着要地崩山惊,肥田变为荒地,城邑要被拆毁,在这种心情下,我已经听见角声和打仗的喊声。我要写一点东西,宣泄这一腔愤懑,我要喊你们的末日到了!对这帮荒淫无耶,丢弃了太阳的人们我们要的是太阳,是春日,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虽然目前是一片混乱。于是我决定写日出。”4(P376)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曹禺仍然在寻找社会的出路:旧的必须推倒,新的是什么又不明确。被陈独秀视为穷人的宗教、而又为他所熟悉的宗教基督教思想,对他自然发生
13、了一些影响。也许可以说,在观照社会、拟定主题时,他不仅仅是借用了圣经中的某些语言,还借用了圣经中的某些思想。此外,基督教文化中,一些重要的观念、意识,也不时潜在于曹禺的作品中。如在雷雨与原野中,周朴园之罪与仇虎之罪,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在“上帝”面前,他们都是“罪人”。周朴园有“意识地”进行着忏悔,仇虎被潜意识驱使着忏悔。2、独特的悲剧观念虽然受到了古希腊悲剧观念的深刻影响,但是与古希腊的悲剧观念又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命运内涵的理解上。曹禺指出:“我念起人类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是理解的的捉弄,一种不可知
14、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在这里,曹禺把命运理解成“机遇”或“环境”,具有浓重的唯物主义因素。而古希腊悲剧作家们,却把命运理解成超现实、超自然的神秘东西。因此,曹禺的雷雨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他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曹禺的悲剧观念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到他创作日出时,就已由先前写家庭悲剧转成写社会悲剧了。在日出中,像雷雨中所流露的那种命运观念与神秘象征色彩已看不见了。3、令人震惊的悲剧强度和力度在现代戏剧中曹禺的悲剧强度和力度是罕见的,这与作者对话剧艺术精髓的领悟和
15、技巧的把握密不可分。选择某种富于生发性的时刻,截取生活中的若干横断面,从而造成集中而又强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在题材处理上的重要特点,也是话剧与传统戏曲有所差别的地方。在雷雨中,戏剧还没有开场,矛盾和危机便已逐渐集聚起来,只等某种机缘的出现而使之总爆发。两年多没在家的周朴园,在戏剧剧情展开的前一天回到了周公馆;周萍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准备出走,这又使得多时不曾下楼的蘩漪走下楼来;在外地做佣人的侍萍不早不晚偏偏这时回来探亲,一下车又被蘩漪召到了周公馆;鲁大海也因矿上的工运风潮,找到周朴园的家中来这样,作品的几个主要人物和各种矛盾冲突便汇集到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人相互之间的血缘关系被揭开
16、,伦理意识的违逆之处被点破,三十年的假面具被摘掉。这难以承受的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得四凤无地自容,冲进雷雨夜触电身亡,连及天真无邪的少年周冲也命归黄泉,周萍羞悔无颜,开枪自尽,蘩漪在毁掉了所爱与所恨之后,真的疯了,侍萍不堪命运的再次捉弄和打击,也精神失常了剧作在此形成高潮。剧情的发展和矛盾的展开是那么自然而强烈,深深地冲击着观众的情感,令人震惊,让人回味,造成强烈的悲剧效果。4、独特的表现手法原野中的人、事、景都极具诡秘的色彩,仇虎的形象和性格都是奇异的:他“头发像乱麻,硕大无比的怪脸,眉毛垂下来,眼中燃烧着仇恨的火。右腿打成了瘸跋,背凸起来仿佛藏着一个小包袱。”就是在这样一个丑陋的身躯里,隐藏
17、着一个被仇恨和残酷环境积压变形的复仇之心。不但仇虎如此,那个瞎眼焦母也让人感到既可憎又可怕,她那失去眸子的眼里,不知藏着些什么神秘的心思,敏锐的耳朵四面八方地谛听着,像是一个神秘而阴鹜的巫师。再加上舞台上不多见的人物白傻子的穿插和黑沉幽暗的场景渲染,整出剧通体透着阴森和恐怖。可见,这既是剧情的需要,也是作者对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的一种有意追求。5、剧中富于变化的人物形象雷雨的剧中人物性格也都是复杂丰富,富于发展变化的。蘩漪最初的性格应该是传统文化薰陶过的淑女,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但在嫁给周朴园后,常年忍受周朴园专制冷漠的精神压迫,变得抑郁寡欢,心如止水。周萍的热情重新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却
18、又要弃她而去,使之重回枯井般的生活,结果终于引发了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的爆发,将爱与恨统统毁掉。周朴园是雷雨悲剧的始作俑者,他对蘩漪的态度是冷漠专横。但也不能说是漠不关心的,他为蘩漪请医生,逼蘩漪喝药,固然显示了他的家长作风,但同时也是出于对妻子的责任心。尤其是对侍萍的情感态度,三十年来他一直保留着侍萍的生活习惯,每年都为“逝去”的侍萍过生日。三十年来,年年如此,没有一点真情是很难做到的。每每看到这里,读者不免对周朴园产生一丝同情,一丝恻隐,而作者也希望演员为周朴园找回一些同情心。6、不断创新的结构日出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揭露旧中国的荒淫和残暴,剖视了被压迫者的痛苦的悲惨。在跋里,曹禺叙述了
19、这部作品的结构:“在我写日出时,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我想用片段的方法写起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3(P231)日出正是以陈白露为线索,带起了她周围的一组矛盾冲突,用一些零碎人生展示出一幕惊心动魄的社会悲剧。北京人和家更是契诃夫式的创作方法的真正探索,不见电闪雷鸣,没有剑拔弩张,而是在将要闷死人的氛围里,描绘出人们将死前的挣扎与死亡的必然到来,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此外,莎士比亚的诗人气质和用诗体写成的戏剧,对曹禺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所以,曹禺的话剧喜欢设计一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所以,把观众激荡的情绪引导到沉思的大海之中,如雷雨的尾声安排周朴园孤寞地
20、聆听教堂的钟声和合唱声;日出的结尾设计了曙光渐渐升起,幕后传来打夯工人愈来愈高亢而洪壮的合唱声;北京人也有富于象征又耐人寻味的结尾。二、曹禺与传统戏剧曹禺在中国被看作是接受西方戏剧影响最多的戏剧家,从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到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等,几乎所有西方重要的戏剧家对其戏剧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必须看到,曹禺借鉴外国戏剧的“接受视界”是中国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戏曲所形成的传统,它先在地制约着曹禺的借鉴取向及其戏剧创造。曹禺因此曾这样说过:“如果我,还有田汉、吴祖光这些人,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修养,没有深厚的中国戏曲的根基,是消化不了西方话剧这个洋玩意儿的。”5(P11)这就是说,曹
21、禺是带着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戏曲传统去接受西方话剧,并以民族戏曲美学去消融西方话剧而进行其戏剧创造的。戏剧冲突的浓墨重彩、紧张强烈,读来淋漓尽致、回肠荡气是形成“曹禺味”的重要特点之一。(一)影响与吸收曹禺自己曾说过,他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有意去借鉴或模仿谁,而是首先考虑到观众的审美情趣。这是曹禺在南开学校多年演剧(包括话剧和京剧)的深切感受,它使曹禺熟悉了舞台和观众,并且知道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1、传统戏剧故事对其以影响从创作雷雨开始,曹禺就非常强调剧作家要从观众中去学习戏剧技巧:“应该从观众的眼睛里,看出什么叫紧凑简练,什么叫震撼人心,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有光彩、有音乐性、有节奏。”
22、6(P21)这就是说,正是中国观众积淀着民族心理定势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曹禺的创作。在曹禺看来,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是“他们要故事,要穿插,要紧张的场面。”中国观众需要更多戏曲艺术的熏陶,曹禺的创作也就更多地向民族戏曲借鉴。中国文学传统特别注重“故事”。章回小说是讲故事者“说书”的文学发展,戏曲则是其艺术演进。传统戏曲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故事情节的构撰,就积淀成中国观众“吃”故事、爱看“戏”的审美心理定势。曹禺了解中国观众也深谙戏曲三昧,其戏剧的故事情节也就大多弥漫着戏曲那种浓厚的传奇色彩,或者说他是以民族戏曲的传奇性去融解古希腊悲剧的神秘巧合,而创造了中国观众所喜爱的戏剧故事。2、对民
23、族戏曲艺术的吸收剧情的精心构撰中使那些不“奇”不“巧”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传奇色彩,日出中的金八如果出场,或许就像潘月亭那样世俗普通,但是作者就是不让他露面却又让他紧紧地控制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这就让人感到其神秘莫测、神力无边,写实的日出也就因此而有浪漫的传奇性。北京人中的“北京人”、王昭君中的“玉人”等形象,也都有如此审美魅力。中国观众爱看戏,尤其爱看传奇故事中的“重场戏”。所以戏曲在那些与揭示剧作主题、展示人物心灵有关的地方,总是写深写透要把“戏”写足。重点场面在曹禺的话剧创作中也极为重要,曹禺甚至是以“场面思维”去创作话剧的。雷雨创作他首先想到和写出的,就是“周萍在雷雨夜敲四凤窗子”“周朴园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现代 话剧 贡献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8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