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中儒家文化研究论文.doc
《元曲中儒家文化研究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曲中儒家文化研究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绪论1第一章 元代儒家文化变化的原因3第二章 元曲中儒家文化变迁与升华的表现5第一节 元曲中的爱情观及其对儒家文化的影响5第二节 元曲中的价值观及其对儒家文化的影响8结语10【参考文献】11致谢12绪论 自从诗经的让远古的歌声自由歌唱之后,当那种自由不羁与浪漫迷情飘散之后,当淳朴民风与人的野性力量收敛之后,当那场动荡与时代剧变发生之后,春秋的狼烟淡去,儒家文化登上历史舞台,影响着甚至牵引着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显性、隐性力量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灵家园、做人处事方式等等,至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上成为了每位“士人”的终身信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2、下之乐而乐”成为了他们的最高理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成为了他们的行为准则,儒家文化渗透到了广大士大夫阶层的心里,这当然也影响着这些文学创作主体“士大夫”阶层以及怀有士大夫心态的普通文学创作者的创作,使文学受到儒家文化的强烈的感染甚至牵引,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格局和气魄,文学群体与个体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等影响,文学对儒家文化有一种持久的,强大的反作用力,对儒家文化起到了熏染、洗涤、整合等作用,汉代的年轻气盛、朝气蓬勃、魏晋的重新思索、隋唐的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两宋的沉稳儒雅、谦逊和顺、以及在这期间的文人雅士都对儒家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汉赋、魏晋文学、唐诗、
3、宋词等文学形式更是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到了元代,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朝代,这个朝代野蛮与温顺并存,停滞与进步同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并行不悖,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儒家文化对文学、文学对儒家文化的影响到达了历代以来的顶峰,如果说秦汉后、两宋前。儒家文化都是在温良的环境下成长,受到从统治者到群众的关怀与爱护,那么,有元一代,儒家文化却在刺骨的寒风中艰难生存,摇摇欲坠,但令人惊奇的是它却奇异的缓解了多年沉疴,焕发出久违的活力并与释道两家文化巧妙结合,容光焕发、整装上路。而与之唇齿相依的文学也深受其内驱力的影响,并表现出不同以往各朝的温顺,来深刻的反作用于儒家文化,我们可以把这种
4、力量叫做“父性”或曰“雄性气质”而这种气质的最显性表现就是强反抗力与暴力:在这种反作用力下,元曲中的儒家文化表现出一种少有的严厉与深沉。正如易经中所讲的“简易与变易”受文化内驱力的影响的文学恰在这个时代把文化中的阴阳爻互换,把水火未济中的儒家文化巧妙的变为水火既济,大有否极泰来之势。而这种改变势必会引人痛彻心扉,然而痛过之后却是新的开始,体现在元曲中便是儒家文化的变迁与升华。 然而,魔力如此之大的文学又是在怎样的土壤中产生的呢?在与传统近似背离中又是如何体现出文化自身的变迁与升华呢?这就是我们下一章要分析的问题。第一章 元代儒家文化变化的原因从元代的社会背景来看、元代是我国第一个有少数民族统治
5、的朝代,元史虽然语焉不详,但从仅有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在侵入中原,以及日后统治中原所秉持的政策对儒家文化的生存是大大不利的,如“不注意保护儒士”、“焚烧文化典籍”、“实行四等人制度”、“停止科举”等都体现了儒士的悲惨命运。1虽然也推崇“崇文尊儒”措施,但元代“轻儒”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不做过多论述,但事实是儒士的的社会地位很低,一时间“九儒十丐”之说不胫而走。当然在如此恶劣野蛮的环境下,儒家文化并没有倒下,反而在这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坚强的生存下来,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科举的暂停使儒士“学而优而仕”的理想破灭,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机会堵死。
6、儒子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难遂,所以转而“内圣、内修”并结合黄老之学、佛教文化,从文化之根开始思索寻求,这从后世稍晚些的西游记中可以窥见一二,“只要你心诚志坚、回首处便是灵山”(孙悟空语)可以看出西游记是一本让人渐悟智慧,不断克服心魔,逐步成长的书,是一本内圣外王的书,当然这是后话这里暂时按下不表。但是从后世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元代确实是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从文学中可以看出,文人们在这种经济贫困、报国无望的恶劣环境中对天地对人生的重新思索,这在歌舞升平的盛世是很难出现的,这是文学文化变化的一大内因。在另一方面,“元王朝作为多民族国家同时具有东西交通空前发达的特点,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7、如中原戏剧中出现的北方少数民族乐曲、音声、丰富了戏曲音乐。”2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入了一种豪迈、苍凉之气,而这种带着血与泪的苍凉无疑有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然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仕途的不顺令文人寄身市井、寄身山野从而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新文学形式,且文人的加入,使得唐代以来繁荣的都市更有娱乐元素,娱乐业获得长足进步、这为杂剧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外,这个时代代表儒学正统的“儒学”虽受统治者的重视,但并不受广大人民、尤其是文人们的待见,这些文人们认为他们的民间文化才是儒家的正统继承,在许多地方与理学背道而驰。此外,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王重阳在建全真教之初便“欲援儒、释为辅、佐
8、使其教不孤立”并提倡“息心养性”“除情去欲”的自我修持。3杂剧中神仙道化剧颇受影响就看出宗教在文学中的强大力量。社会的黑暗、文化的传播、市井娱乐的发展、理学的式微、宗教的作用“等等,构成了文化变迁的外部因素。然而从宏观文化,从文化气场来看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以其剽悍的马蹄,踏碎了几千年中原的汉族统治,也使儒家文化警钟长鸣,逼迫其发掘自身潜力,奋力一击。游牧文明如同吹进缕缕清新的空气,惊醒了睡梦中的国人,使传统文学的躯体里产生了新的基因,从而使我国文学从元代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的压抑、心中的不快、诸多外因的影响,这些都深深改变着元代的文学,从而深深的影响着与之唇齿相依的文化,使文化不断变迁与
9、升华,那么文化中的这种“变”与“升”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呢?下一章我们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第二章 元曲中儒家文化变迁与升华的表现第一节 元曲中的爱情观及其对儒家文化的影响首先,爱情是人本真的表现、元曲热情歌颂人对情爱的追求,突破理学对人的合理情感扼杀的樊笼。不管是杂剧,还是散曲都表现出对爱情、乃至情欲的肯定,作者有意突破传统观念对人的束缚,闪现出人性解放新思想的火花。 西厢记无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王实甫不但提出了男女婚姻要以真挚爱情为基础、两情相依,而且大胆地肯定人欲,细腻地展示了崔张二人追求情爱的心理历程,具有返璞归真的意味。作为相府千金的莺莺在佛寺邂逅相遇一男子,按照封建礼教她应
10、回避,但她不但不回避反而“尽人调戏軃着香肩,只将花笑拈”,临走时居然还敢“回顾觑末下”。崔莺莺的这些举动,表明在她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被压抑的青春本能欲望需要释放。张生则更是如此,他功名未遂、本欲到京城应试,当他见到莺莺就把原来预备博取的功名忘得一干而净,完全被莺莺的美貌所打动:“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是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到半天。”张生之所以对崔莺莺一见钟情,首先是因为被她的漂亮容貌所吸引。戏曲通过一系列的感情纠葛,这对有情人终于摆脱礼教牢笼的束缚,大胆合欢。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的首次结合进行了毫无掩饰的、淋漓尽致的描写:“我将这纽扣儿松,把搂带儿解。兰麝散幽斋,不良会
11、把人禁害,怎不肯回过脸儿来?”“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呀,阮肇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这种描写,完全突破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等传统观念。西厢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列为禁书,这便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作者的心目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欲和性爱是符合人性的,因而也是美好的,幸福的,合理的,应该理直气壮地予以歌颂。这正如奚海先生所说,人欲和性爱是“人类蓬勃奔放、创造生命的永恒活力,是每一个人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因而是美,是善。人们不应被天理、礼的伪善说教所欺骗而对人欲、性遮遮掩掩,噤若寒蝉,而是要勇敢地去拥抱人欲,理直气壮地去享受性爱
12、的美和幸福”。假如说崔莺莺是经历了一番思想的斗争最终才“羞答答不肯把头抬,只将鸳枕捱”般艰难地走上追求幸福的大道的话, 那么白朴的墙头马上里的李千金却是毫无羞涩忸怩之态,她完全把追求爱情幸福放在第一位。作为一位大家闺秀她在三月上巳佳节因见屏围所画才子佳人,便春心荡漾,大胆狂想:“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这千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作鸳鸯被。流落的男游别郡,耽搁的女怨深闺。”当她在墙头上看见裴少俊就迸发出火辣辣的爱慕之情,并想象着两人暗中结合后的性爱生活:“休道是转星眸上下窥,恨不的倚
13、香腮左右偎;便锦被翻红浪,罗裙作地席。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对于裴少俊的主动求爱,她大胆应允,当晚便与裴少俊在自家花园幽会、,后又离家私奔,随裴少俊来到裴家,秘密在后花园同居生子。白朴笔下的李千金,为了追求情爱和性爱,视封建礼教如草芥粪土。充分表现出女子在追求爱情中的主动性,大有现代女作家王安忆笔下的那种“颠覆了女性性屈辱的文化传统,女性终于焕发了原有的光彩,女性的生命欲望得以淋漓尽致的宣泄与张扬”,“让女主人公在性行为中把握主动,使情爱表现为性爱,透露了女性意识的真切觉醒”的味道。梧桐雨中讲唐明皇与杨玉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动人感情,体现了作为高高在上的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曲 儒家文化 研究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