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与《哈姆雷特》悲剧创作之比较研究.doc
《《窦娥冤》与《哈姆雷特》悲剧创作之比较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与《哈姆雷特》悲剧创作之比较研究.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摘 要1关键词10 前言21 悲剧创作环境因素的比较21.1以平民社会为背景窦娥冤21.2以宫廷生活为背景哈姆雷特32 悲剧创作情节因素的比较32.1 悲剧的起因32.1.1窦娥冤的悲剧社会冲突32.1.2哈姆雷特的悲剧人性冲突42.2悲剧的发展52.2.1窦娥冤的悲剧“密针线”演绎52.2.2哈姆雷特的悲剧必然性演绎52.3悲剧的结局62.3.1窦娥冤团圆之趣62.3.2哈姆雷特一悲到底63悲剧创作人物因素的比较7 3.1主要人物的比较73.1.1窦娥卑微善良坚韧73.1.2哈姆雷特高大优柔寡断93.2一般人物的比较113.2.1蔡婆婆自私贪婪113.2.2克劳狄斯卑劣机智114 结语
2、12参考文献13致谢14窦娥冤与哈姆雷特悲剧创作之比较研究摘 要: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分别是中国和西方著名的古典悲剧,虽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等的差异,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环境方面,窦娥是一位在中国伦理道德的桎梏下缺乏独立意识的没有地位的被压迫的弱者女性形象,而哈姆雷特则是一位独立意识强但又忧郁的宫廷贵族王子。在情节上,窦娥冤在悲剧达到高潮之后又有一折戏的叙述,出现大团圆结局,而哈姆雷特则表现为“一悲到底”,由于悲剧人物死亡而达到高潮,剧情戛然而止,悲剧结束。在人物方面,由于社会地位不同,产生的悲剧形象也不相同。本文主要通过悲剧创作的环境、情节、人物选择等角度,对中西方两位戏剧天才
3、的顶峰之作-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比较,来探讨中西方古典悲剧创作的差异。关键词: 窦娥冤;哈姆雷特;悲剧创作A Comparative Study on Tragedy Creation between Snow in the Summer and Hamlet Abstract: Both Snow in the Summer and Hamlet are respectively famous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edies. In spite of the existing of there is a distinct dif
4、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orks, due to the cultural and tradition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backgrounds. Dou E is a weak feminine image who lacks th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under depression. While Hamlet is a melancholy aristocrat prince who has strong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bout the plo
5、t, Snow in the Summer hasanother narrative pack after the tragic climax, and it appears big happy ending. While Hamlet doesnt die until the structure comes to a climax, and it concludes the tragedy at once. From the aspect of tragic characters, background and the selection of plots etc,this thesis f
6、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two ploys created by the two drama geniusGuan H and Shakespeare.Keywords: Snow in the Summer; Hamlet; Tragedy creation0 前言悲剧作为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历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戏剧中的桂冠,具有崇高的艺术地位。窦娥冤是元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两者都是戏剧的体裁,且都是抗争题材,更有意义的是两者都代表了中西方文学的一个高峰。在这样的前提下,窦娥冤与哈姆雷特
7、的可比性凸显出来。因为各处于中西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下,它们的戏剧文本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排除相似之处。很多研究者对两者做了多方面深入的研究,以悲剧形象和悲剧精神为研究对象,但在某些方面任然存在空白。所以,本文研究的是两作品在悲剧创作上的差异。本文主要是从悲剧的环境、情节、人物作为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西方悲剧创作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中西方悲剧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中西方悲剧创作的异同。1 悲剧创作环境因素的比较是什么原因使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两出悲剧呈现出不同的悲剧创作?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导致了不同的悲剧创作。但是两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
8、人们的苦闷与不满,追求和理想,让观众既看到善人的不幸和痛苦,更能看到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1.1以平民社会为背景窦娥冤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此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的一个著名的悲剧。十三世纪中叶,由于农业生产受到掠夺战争的破坏和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高利贷盛行。窦天章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一年后本利四十两,无力偿还,被迫拿女儿去抵债,就反映出当时高利贷剥削的残酷性。加上元王朝又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窦娥进入了公堂,便受到官吏的严刑逼供。糊涂的官吏,听信流氓的诬告,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一审定案,不再复勘,说明当时的法律是十分野蛮、不合理的。窦娥的
9、无辜受戮,更是当时吏治黑暗、冤狱遍地的概括。悲剧窦娥冤揭示元代社会的黑暗,但是窦娥那股惊天动地的如虹怨气,使这个默默无闻的童养媳妇,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黑夜,给人们带来一线光明,给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洒上一层瑰丽的浪漫色彩。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可见在窦娥由一个平民阶级善良的弱女子,一步步发展为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的女性。真实感人,成为不朽的舞台形象。1.2以宫廷生活为背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是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而故事发生在丹麦。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
10、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但是,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状况,我们不应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哈姆雷特始终是取材于丹麦的神话传说,而且这个有着永恒艺术价值的故事所发生的地点也是在丹麦的一个小城镇的皇家城堡里。艾尔西诺、克隆堡、传说中的丹麦王子,类似这样边缘的问题正是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要讨论和考察的问题。既然故事是关于丹麦的传说,那么我们就不应局限于英国的历史事实上,而要重新考察莎士比亚成功上演的当时丹麦社会的历史场景,考察莎士比亚如何让观众们相信他所描述的丹麦的历史画卷。所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不但表现了英国
11、的社会历史,而且还表现了当时丹麦的社会历史状况。总之,中西悲剧创作的差异可以追溯到不同的社会环境。正是不同的社会环境,使得它们呈现不同的悲剧创作。2 悲剧创作情节因素的比较中国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而西方的悲剧主要是对自身的邪恶的一种扬起。中西方的悲剧在起因,发展,结果上存在不同。所以,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中西方悲剧的情节创作:第一,悲剧的起因;第二,悲剧的发展;第三,悲剧的结果。2.1 悲剧的起因社会与人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构成人,人组成社会。所以,悲剧的起因就是人性与社会的冲突,但中国悲剧的起因主要是社会冲突,西方悲剧的起因主要是人性的冲突。2.1.1窦娥冤的悲剧社会冲突中
12、国古代人民长期生活在农耕社会,整个社会深深地烙下了鲜明的封建文化,而且受伦理道德严重。但是这种伦理道德早已扎根于人民大众的心理,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便是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这一时代的作者习惯于用丑恶和美好来认识评价当时的生活现状,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用伦理道德来检验生活,所以中国作者笔下的人物必定是善与恶的。窦娥冤就表现了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势力。在道德上,窦娥这个人物是相当完美的,没有任何瑕疵,唯一的不足就是对任何事情太坚韧,但是这些,对于悲剧的形成有力无弊。也就是说,窦娥冤的情节不是表现在悲剧人物内心冲突中,而是外部冲突,即正义与邪恶势力之间。赛卢医和张驴父子,和腐败的桃杌太守代表了邪恶势
13、力,压榨和欺凌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但是最终罪有应得,正义战胜了邪恶。总之,中国的悲剧人物的悲剧是社会的冲突引起的,所以中西方悲剧就出现了不同的面貌。2.1.2哈姆雷特的悲剧人性冲突人性的冲突是西方悲剧的产生原因,即爱与恨,果断与优柔等可以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外部矛盾,也是人物内心冲突的原因。哈姆雷特这一悲剧是以描写人及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的,在戏剧情节的叙述上,他重在表现人与哈姆雷特、人以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而理智与情感,信念与欲望必然呈现为人的内在冲突和外在冲突的两种矛盾,而外在冲突根本上又起因于内在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差异性,并且,外在冲突最终也是为内在冲突服务的。哈姆雷
14、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悲剧性,而这种悲剧性可以说是依赖于他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得以建构的。他的内心冲突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逐渐展开并且升化,而复仇的外在冲突又逐渐让位于他的内在冲突,而揭示出他的优柔寡断的悲剧性格特征。哈姆雷特追随理想却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他深爱着奥菲利亚和母亲乔特鲁德,但又怨恨她们的“脆弱”;他向往人性的善却又深信人自身的恶;他想重整乾坤却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不发自拔;他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历来为人称道。哈姆雷特在剧中的多次独白,表达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多方面的思考;这些独白既有效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15、,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哈姆雷特极度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他的优柔寡断的性格,才构成了悲剧。并对读者的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而这就是被我们称之为悲剧给人心灵的震撼和净化。之所以,关汉卿的悲剧成因由社会客观因素占主导地位,莎士比亚的悲剧成因则是人自身的弱点的主观因素所造成,是因为中西悲剧情节创作的差异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正是有不同的原因,使得它们呈现不同的悲剧创作。2.2悲剧的发展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分别为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悲剧,作为古典悲剧的创作原则之一就是具有结构形式的完整和矛盾冲突的集中。在戏剧的结构上,这种原则相应的体现为“矛盾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线索,而窦娥冤和哈姆雷特在这种模式下都是古
16、典悲剧的典范。但具体将二者进行细致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这种模式的处理中都表现了一种细微的差异。2.2.1窦娥冤的悲剧“密针线”演绎 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无论冲突的对象怎么变化,窦娥始终在完成抗嫁这一完整的行动,这一点完全符合李渔提出的“密针线”这一原则并进行演绎。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直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父亲窦天章更是对窦家“五世无再婚之女”而引以自豪。她遵从父命,成为别人家的童养媳;夫死后遭到张驴儿的纠缠,她恪守“一女不侍二夫”的道德信条,反对蔡婆婆的决定;为了救婆婆,她主动承担罪责,强烈的孝悌观念支撑着她走向刑场;为了不让蔡婆伤心绕道而行,以及死前还对蔡婆婆的安慰,这些情
17、节的描写都突出窦娥对于伦理道德观念的顺从。但是她也有反抗,她反对蔡婆婆的决定;反对私休,把希望寄托在官僚上;最后希望破灭,她才指责上天。所以可以看出,窦娥的抗嫁行动完全符合“密针线”原则,不是随便出现,而是为后文做铺垫,或者照应前文。即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人物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2.2.2哈姆雷特的悲剧必然性演绎哈姆雷特进行复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行动,这一行动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情节必然性原则。哈姆雷特这一戏剧以“幕”作为基本组织单位,采用板块接进式的结构,一幕一景,将剧情的发展切割成若干几个,让戏剧矛盾在若干个板块中作网状交织,以板块的组织来完成全剧,来快速推进剧情的发展。因此在情节的布局上
18、,要求做到高度浓缩,将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由幸福到苦难的变化发展过程,高度压缩成有限的几个板块,呈现出从喜到悲的突然性和强烈感,即“喜悲大悲”。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所谓的“完整的行动”就是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思想仅仅是单纯的为父复仇,而莎士比亚在此结构增添了三个人物,将一条复仇扩展成三条,并相互交错,主线仍然是王子为父报仇,是事情发展的必然。综上所述,窦娥冤的情节线索:矛盾发生发展高潮;而哈姆莱特剧是这样的一种情节线索:矛盾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窦娥冤和哈姆雷特,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在情节流线中插入了一个相似的因素,就是“鬼魂”的出现。这一因素的安排一方面有着情节发展的需要,但
19、另一方面,它也同样形成了窦娥冤和哈姆雷特相同结构。2.3悲剧的结局关于悲剧的结局,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则采用了不同的手法。窦娥冤结局是冤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惩罚,设置大团圆式结局,既是为了迎合中国普通百姓的口味和接受能力,也是为了宣扬一种善恶皆有报应的正统儒家思想,符合当权者的要求。哈姆雷特的悲剧结局,全以英雄人物的死亡为结束。哈姆雷特王子死了,而挪威王子率领大军到来,恢复了国家的秩序。这是因为那时的文艺复兴先驱者认为,悲剧必须有灾难性的结局,主人公的死亡就是最大的灾难。而且还要他们死得其所,虽然他们离开了人间,但是让人民看到了希望的火种。2.3.1窦娥冤团圆之趣窦娥冤是中国式的传统悲剧,在结局上
20、,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色。善良的窦娥受害过程让我们看到她的善良和坚韧,她所发下的三桩誓愿让我们看到了她坚定而又无奈的反抗,最后冤屈被平反让我们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第三折窦娥“蒙冤赴刑场,悲天怨地入黄泉”是以死亡掀起了悲剧的高潮。窦娥的死亡使剧情达到高潮,但作者又安排鬼魂出现,剧情发生转折,最终冤屈得以昭雪。这一部分给整个悲剧添了一个光明的尾巴,是中国式的悲剧安排,它的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欣赏心理。中国的悲剧是以“大团圆”的结局最为普遍存在,它已成为中国戏曲中普遍的审美现象。中国悲剧结局中的乐观主义精神深受传统的中国文化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它是一种力量,也肯定愉快的平凡的人
21、生,具有积极乐观的性质,宣扬儒家的思想。由此,对悲剧中主人公的死,就不是把它当作可怕与不幸的事,而是想象成为一种希望、一种新生。出现窦娥灵魂显灵,父亲窦天章为她报仇的“大团圆”的结局。2.3.2哈姆雷特一悲到底哈姆雷特是西方悲剧中的典型,表现为“一悲到底”,更突出悲剧气氛的前后一致性。戏剧开头鬼魂的出现就笼罩了一层深深的悲剧气氛,哈姆雷特的性格随着整个剧情的发展越来越鲜明,直到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相继死亡,悲剧达到高潮,而且因为这种“毁灭性”悲剧的出现使剧情突然结束。在西方悲剧中很少出现“再生”这一概念,主人公毁灭就是悲剧的结束,以这种彻底的毁灭给世人带来强烈的震撼,悲剧就
22、是要“一悲到底”。 西方悲剧的结局的形成与西方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它认为人类是上帝的背叛者,而被上帝逐出了乐园,因此人类一生都与命运作斗争。人类身上的这种“原罪感”始终存在于自我意识中,并且终身为赎罪而奋斗,目的是为了在死后能够回到上帝的怀抱。 所以,中国传统悲剧讲究结局“大团圆”,所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冲突的和解。西方悲剧往往在悲剧主人公遭到悲惨遭遇的时候,以大悲结局。英雄人物用生命去斗争,突出冲突的白热化。3悲剧人物创作之比较中西悲剧在道德观念上都是追求一种认同感,中西悲剧的人物都寄托着都社会伦理,道德的力量,而且这些悲剧人物都要承担人生的不幸甚至死亡。中国悲
23、剧人物一般具有弱小善良的平民社会的人物,而西方悲剧人物一般是英雄贵族式的人物。从大体上看,可以从以下两点分析:第一,主要人物的比较;第二,一般人物的比较。3.1主要人物的差异性主要人物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随便的,它也有一定的原则,其中尊重悲剧人物社会地位就是原则之一。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作者,其文化、风俗、价值观念等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他们对悲剧人物的社会地位也会有所不同。在中国是卑微的人物,而西方是高大的人物,所以社会地位与悲剧人物紧密相连。3.1.1窦娥卑微善良坚韧窦娥冤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贫穷秀才的女儿,她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以“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窦娥冤 哈姆雷特 悲剧 创作 比较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7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