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文献综述.doc
《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文献综述.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文献综述 姓 名: 陈卫罡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 级: 公管52 学 号: 2235220 指导教师: 周辉国 职称: 讲师 2008年 06 月 2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文献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陈卫罡指导教师 周辉国摘 要:歌剧艺术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中国歌剧事业目前正面临着种种挑战。通过音乐美学思想、民族性对中国歌剧的影响,传统的继承和吸收借鉴西方歌剧的尺度,歌剧要跟上时代步伐等方面的论述,深刻反思如何寻求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怎样使中因歌剧走出低谷这一复杂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
2、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和精神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民族传统艺术以及民族音乐,尤其是中国民族歌剧受到来自流行等多元化音乐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从西方歌剧入手,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面对新的市场发展中国民族歌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关键词:中国歌剧;音乐美学;发展;创新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Opera and Literature Review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ction CHEN WeigangTutor ZHOU HuiguoAbstract: Opera Art
3、 is an important genre of music, Chinese opera career is now facing various challenges. Thinking through music aesthetics,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China Opera and the impact of the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and absorption from the yardstick of Western opera, opera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su
4、ch as the exposition of how to seek profound reflection of the unique charm of Chinese opera, how to make opera a result of Climbed out of a slump this complex issu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gradually improved, peoples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sp
5、iritual needs are quietly taking place in changes in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arts and folk music, especially from Chinas national opera by pop music, and so diversified huge impact and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Western opera eight hand,how to face the new situation under the new market deve
6、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Opera made a further analysis and thinking.Key words: Chinese opera; music aesthetics;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但那只是歌剧艺术的雏形,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对于我国来说,歌剧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说古老,是因为早在宋元时期出现的
7、戏剧形式就是中国歌剧艺术的雏形,被西方称为“China opera”;说其年轻,是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较晚,1945年诞生的歌剧白毛女,标志着我国歌剧艺术形式的真正形成。1一、歌剧的发展状况歌剧是一门源于音乐发展而来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舞台美术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在今天,人们说到的歌剧,指的是原文为Opera的西洋歌剧。西洋歌剧自文艺复兴末期开始发展以来,至今已成为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声乐表演形式之一。戏剧与歌剧的区别在于戏剧的演出是需要凭借剧场的典型综合元素的,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而歌剧却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其表演不是
8、说而是唱,有时舞蹈也被经常作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演。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类似于普通的朗诵的宣叙调、独唱或重唱的乐段的咏叹调。比较短小的唱段有时也被称为咏叙调,每一种歌唱方式都辅有乐器(交响乐队)的伴奏。歌剧既然是一门融合了音乐、戏剧、美术以及舞蹈的综合艺术,对于这么一种舞台综合表演艺术,只有我们能够亲临剧院观赏,才能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满足。因为在歌剧的各种组成要素中,音乐占有了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即使我们单独将它从舞台抽离出来欣赏,它感动人心的力量也并不会因此而减低。2在我国歌剧史上有许多好歌剧,曾出现两次歌剧高潮: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初,在毛泽东在延安
9、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340年代中期到5O年代中期,中国歌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基本风格特征成形,这就是以贺敬之、马可等老一代艺术家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为主流派风格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确立。它是一块中国民族歌剧的奠基石,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白毛女解决了通过音乐来刻画剧中人物形象问题,成功地吸收民族音调(包括民歌、说唱、戏曲和器乐等),作为创作剧中各类人物主题的音调基础,并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剧情发展的需要,给予创造性的改造和发展,使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戏剧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
10、方针指引下,我国创作了一些戏剧结构上较接近话剧:第一类是由歌唱与说白交替的段落组成,音乐结构上是西洋歌剧手法与戏曲手法综合运用的剧目。如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作曲),从目前看,这类作品仍是中国歌剧的主流;第二类是强调和重视歌剧的音乐性,如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这些作品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尽可能减少说白;第三类是向戏曲或向地方戏借鉴,如刘三姐、窦娥冤、红珊瑚、柯山红日等作品,这些作品既继承了我国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又吸纳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方法,成为融合歌唱、舞蹈、说白于一体的歌舞剧形式。4可以看出,中国歌剧的发展,有过辉
11、煌的年代,产生了多种风格的歌剧作品。但我国当代歌剧创作却存在诸多问题。歌剧虽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但戏剧品格依然是歌剧的本质。当前绝大多数中国歌剧剧本戏剧内涵单薄,情节贫弱,人物无个性,戏剧行动无根据,形象干瘪苍白,冲突组织悬念设置和高潮营造无逻辑,剧本缺乏戏剧品格和剧场趣味。在一些歌剧中,音乐应是戏剧的音乐,戏剧应是音乐的戏剧。戏剧为基础,音乐是主导。但一些剧作家不懂音乐和音乐的戏剧性为何物,一些作曲家不懂戏剧和戏剧的音乐性为何物。许多人一致认为“一唱到底”,用音乐将全剧铺满便是严肃大歌剧,却对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以及用音乐展开戏剧的功能、方式、手段诸因素在认识上一知半解,在实际写作中又把
12、握不住抒情性、叙事性、冲突性,以及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的功能区别和不同声部组合,不同的重唱、合唱的色彩性区别,以及它们彼此连接、相互转换的技巧。因此既不能驾驭不同功能和色彩的大结构,更无法用音乐组织起一个像样的冲突性场面,从而导致结构失衡、详略错位,戏剧功能紊乱。二、中国歌剧存在的问题中国歌剧有四十年代的第一次高潮,五六十年代的第二次高潮,为什么没有今天的第三次高潮?我们在反复强调客观社会诸因素的时候,是否对主观方面的认识有所忽略,而主观上的不足正是目前需要重新认识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一)音乐冲突性功能不强“歌剧有别于舞剧电影等动态综合艺术,它在于戏剧的音乐化,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在戏剧框架上获
13、得充分发挥。它是以戏剧框架为音乐表现的基础,情节发展为音乐逻辑展示的线索,戏剧人物为音乐表现手段集中发挥的焦点与核心”。歌剧的特点之一是用音乐表现剧中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性。因为歌剧既要再现深广的社会生活,表现复杂的思想、性格与感情,又在时空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像小说和诗那样从容不迫,具体细致地展开对社会生活的描写,也不能像一般音乐、舞蹈和抒情诗那样痛快淋漓地直接抒发思想情感,于是在局限中寻找出路通过高度提炼的典型化的情节冲突,以有限反应无限,通过典型化情节中的典型音乐形象的塑造、刻画,寄寓作曲家丰富而又深邃的思想感情内容,从而增强歌剧艺术的感染力。纵观中国歌剧音乐创作,虽然
14、不乏优秀作品,但就歌剧的整体驾驭能力,尤其是在音乐冲突性处理的能力方面,略显力不从心。“在我国可以把一首咏叹调,一首歌写得楚楚动人的作曲家大有人在,但在歌剧中用音乐组织起一场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而又显得游刃有余的作曲家就为数不多了。中国的一些歌剧作曲家常会忽略了歌剧形象的综合性质,以为塑造歌剧形象主要是剧作家的任务,所以人们在歌剧创作中比较注意戏剧形象的刻画的完整性,却往往在组织戏剧性冲突时,在冲突中塑造形象时轻视了音乐的力量。尤其看不到冲突性音乐所具有的表现戏剧性冲突,表现戏剧动作,表现内心矛盾的巨大潜能,致使出现了戏剧形象的完整,音乐形象残缺的情况;这就极大地削弱了歌剧综合形象的感染力”。
15、5显然,在歌剧音乐的创作中,音乐因素在参与歌剧形象塑造,歌剧的戏剧性、抒情性、冲突性及高潮的处理和各种场面布局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我国一些歌剧作品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与作曲家没有充分发挥音乐功能,尤其是在音乐冲突性功能方面有很大关系。作曲家们在追求音乐的戏剧性,尤其是冲突和旋律的如歌方面,不是热情不高、认识不足,就是进展不大。这就造成中国歌剧的常见弊端:缺乏真正震撼人心的冲突性场面和优美如歌、动人心弦的抒情性唱段。(二)抒情唱段过多过长歌剧艺术是直接诉诸观众视听感觉又需要观众想象补充创造的艺术,因此歌剧观众在欣赏歌剧的时候,不是被动地接受舞台上所呈现的一段歌唱,而是利用充分的空间
16、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参与艺术的整体创造;当然观众能否积极参与这种补充创造,不完全取决于观众的态度,还有一个歌剧作品本身是否创造一种能调动和促进观众想象力的艺术因素和“召唤结构”的问题。在一些中国歌剧作品中,抒情唱段过多过滥,也许是作曲家借抒情、优美的音乐和唱段吸引观众、感动观众,将其作为歌剧创作的手法,运用于歌剧音乐创作中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为此而淡化歌剧的中心问题戏剧性。抒情唱段过多过滥非但没有感动观众,反而大大削弱了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创造的积极主动性。笔者曾与几位音乐学院的朋友谈起中国歌剧,他们都有同样的体验和感受:在中国的一些歌剧中,抒情唱段不该出现的地方多次出现,该出现的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歌剧 创新 发展 文献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