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从歌剧《魔笛》看莫扎特.doc
《[word格式] 从歌剧《魔笛》看莫扎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格式] 从歌剧《魔笛》看莫扎特.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歌剧魔笛看莫扎特文艺评论从歌剧魔笛看莫扎特黄腾(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广州610006)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歌剧魔笛的故事来源,发展,以及剧中两首咏叹调”我失去一切幸福”和”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进行分析,从而使大家更全面地认识了解莫扎特.关键词:莫扎特;魔笛;帕米娜;夜后;咏叹调看过电影莫扎特传的朋友,相信您对下面这幅画面并不会感到陌生.一天夜里,莫扎特虚弱的躺在床上,思绪混乱,甚至时时陷入昏迷的况态,但只要他稍有清醒,便念念不忘正在上演的歌剧魔笛,手里拿着怀表,默默的计算着”从上述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魔笛在莫扎特心中的特殊位置,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是集歌剧之大成的作品.运用其一生
2、在创作实践中所积累的全部声乐,乐器作曲技巧来谱写这部歌剧,还使用了歌剧的所有要素,极大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创作出这部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人甚至把它称作是”莫扎特最后一滴浓浓的鲜血”!我们都知道,莫扎特的生活大半是不如意的,是苦涩的(特别是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生活贫困艰难),而他的作品却时常洋溢着阳光,例如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唐乔瓦尼这些作品都充满着欢快的,其中某些片段更能让人不禁失声大笑.以唐乔瓦尼中的歌曲”你就会看到”为例.歌词大概是这样:”如果你听话,你就会看到,我给你吃副药,马上见效“在整首曲子里几乎找不到一丁点痛苦的身影.从题材上来讲,如果说巴赫,亨德尔的歌剧大多是
3、带着神的意志,以歌颂上帝为主;那么莫扎特的歌剧绝大多数是以”世俗生活”为题材,他讽刺上流社会虚伪的沉醉金迷的生活,使歌剧成为市民艺术.翻阅资料记载,可知莫扎特于1784年l2月14日参加了维也纳共济会分会(共济会是一种在会员间宣传兄弟友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提倡会员间互济互助的秘密团体).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魔笛这部歌剧最重要之处是莫扎特在作品中深切表达了他的共济会的理想.总体上说,歌剧的情节是建立在真正的”爱”和它如何有助于”善”去战胜”恶”的主题上.提到魔笛,就不得不提到埃马努埃尔?席坎内德尔.此人多才多艺,既是舞台监督,又是当时维登剧院的经理,同时还是歌剧脚本诗人.席坎内德尔是个成功的剧院经理,
4、深知观众的爱好,是他建议莫扎特用他写的德文脚本谱写一部以”魔法”为内容的歌剧.魔笛的故事源自许多方面,它不像有些歌剧只是单单来源于一部文学作品或是文学作品的改编.本人所收集到的资料其主要源自三方面:首先是维兰德收集的东方故事集里面的璐璐,或魔笛,作者是利贝斯金德.故事情节是这样的:璐璐因打猎而误入仙人佩里菲里美的城堡,仙人请求他前去取回被恶魔掠去的金剑,并救出西迪公主.仙人拿出一支魔笛和一串银铃交给璐璐,这魔笛和银铃在危险时可逢凶化吉,最后璐璐借助于这两样法宝,战胜恶魔取回宝剑,并且赢得西迪公主的爱情.另外,当时维也纳一所剧院正在上演着一出叫魔琴,或魔管手卡斯帕的歌剧,其内容与前面所讲的利贝斯
5、金德写的璐璐,或魔笛大致相似.最后还有一个文学的渊源是法国作家泰拉松的小说塞托.魔笛这部歌剧最显着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民族神话风格的作品,从西方歌剧作品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在此之前这一风格的作品没有出现过,作者生动的刻画剧中各个人物形象的特征,根据其剧情的需要,大胆地容纳了一切歌剧体裁的形式与前人的成就,并把这些高度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很多书籍上我们都能找到有关其歌剧唱段的介绍,归纳起来大致是这样:剧中夜后的唱段所代表的是意大利正歌剧的体裁特点和高难度的花腔,那一连串整齐干净的花腔使听众不禁联想到神界的声音;塔米诺和帕米娜的唱段体现了意大利咏叹调体裁的特点,代表抒情性的正源角色形象
6、;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的唱段则充分体现了维也纳民谣体裁,德奥民谣体裁和意大利喜歌剧音调体裁三者结合的特点;萨拉斯特罗唱段则把格鲁克风格音乐体裁的特点发挥得恰到好处,作者把其塑造成典型正歌剧人物形象,代表了光明,博爱,善良和仁慈;此外还有巴洛克风格音乐体裁特点,甚至还有巴赫赞美诗的严谨体裁,如此之多不同体裁的唱段竞能被莫扎特完美的结合在同一部歌剧之中,我们不得不感叹莫扎特在歌剧中自由运用各种体裁的创造能力.魔笛于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维登剧院首演.在这部歌剧中,有两首咏叹调至今仍深得歌唱者的喜爱,在音乐会上我们总能听到它的美妙旋律.而且这两首咏叹调在演唱上声音及感情的处理同时也是非常值得我们
7、对其进行探讨.第一首是帕米娜的咏叹调”我失去一切幸福”.大部分学者认为帕米娜这一角色代表了当时的奥地利人民.曲子是魔笛第二幕中帕米娜所唱的一段咏叹调.故事描写的是:塔米诺在萨拉斯特罗”光明之国”的智慧神殿见到帕米娜,相互倾慕,产生了感情.但是,在分手之后,祭司却告诉塔米诺说,他必须”在种种诱惑面前,始终保持沉默,即使是再见到帕米娜,也不许出声”,这样才有可能与帕米娜成为终身伴侣.当帕米娜再次见到塔米诺时,发现他始终低头不语,无比的冷酷.帕米娜毫不知情,以为王子变了心,心里十分痛苦,于是唱起了这首充满哀婉的咏叹调.此曲为g小调,6/8拍,行板.音乐语言非常细腻简洁,以行板的速度和宽广的音域贯穿整
8、首曲子,其中作者大胆运用了大幅跳跃的旋律线和密集音符的经过句,这些都十分巧妙地抓住了歌唱者当时异常复杂的内心活动即不解又无助.同时还运用了小调这种特殊调性,使得这段选曲中忧郁的情绪显而易见,而其中多处八度的跳跃紧接着音阶的下行,则暗含着歌唱者当时内心的复杂痛苦,不愿也无法接受这突然而来的改变.整首曲子的旋律线条优美动听,在剧情发展的重要时刻,帕米娜这一特定角色集中抒发了内心情感,发出声声感叹,对面前的一切无法接受,曲子情感基调是悲伤痛苦,但又隐藏着帕米娜对爱情的坚贞与执着.在伴奏上主要是以弦乐为主,这更能突出人声.而在歌唱的音色上则要求要表现出抒情女高音的纯净,圆润和柔美,但由于这首曲子的曲调
9、是悲伤与失望,因此音色上又要稍稍偏暗,这对演唱者来说无疑是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和音色控制才足以胜任.另一首是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人们普遍认为夜后影射了当时的皇后玛丽亚?特丽莎.曲子是魔笛第二幕第八场里的一段咏叹调.整首曲子非常的有魄力,充分表现了夜后这一人物性格的特殊性.那么,夜后的情感是怎样的呢?简单来说是”既简单又复杂”.具体来说是既在简单明了的“复仇”这一愤慨情感中又夹杂着天下母性善良的复杂情绪;在复杂情感交织的过程中又突出了咏叹调唯一的主题”复仇”.曲中有两旬歌词是这样的:”我不认你,别想再回来见我”,这很好的强调了夜后复仇的决心.对于二十几岁的我们来说,很难体会到身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ord格式 魔笛 word格式 从歌剧魔笛看莫扎特 word 格式 歌剧 莫扎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7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