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面向.doc
《论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面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面向.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面向 摘要:从19世纪末到整个20世纪,中国开始并延续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首先,现代中国文学以对传统的逃逸和否定为前提,来开辟转型的道路;其次,经历了从欧关到俄苏的不同选择,现代中国文学以革命化来承载现代化的追求;再次,文学化是“落后”的非西方地区文学的特有问题,现代中国文学以大众化来保证革命化的方向,同时也充实民族化的内涵。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特色,不仅为世界性的文学现代化史提供了新的例证,更是现代中国为创建新型的民族文学所作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转换;面向 “现代”作为一个有着确定的时间外延与丰富性质内涵的概念,与传统和古代相对,
2、但其含义却驳杂繁复,人言人殊,难以一言以蔽之。中外学术界大体上认为:它与人类从分散的民族史向统一的世界史的演进相关,时间上与同时起源,空间上从西方迅速播撒到全球,形成了时间上先后相续、性质和面貌上同中有异的多样化的现代景观。它的文化共性特征往往被称为现代性,它的社会实现过程常常被说成现代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或被迫或主动地置身这一历史运动,“现代”终于从区域性事物跃升为世界性现象,20世纪的中国也是如此。 中国文学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已形成了自己的伟大传统;然而,从19世纪末期发端并持续了整个20世纪,因应中国社会文化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中国文学也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发生在这一阶
3、段的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既为世界性的现代史演进提供了新颖的例证,更为新型的民族文学的创建探索着道路。本文集中从三个层次、六个方面来阐发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理论模式和实践过程。 一、断裂与反传统 历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绵延的过程,但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历程却总包孕和制造着断裂,一系列现代事物的出现几乎无一不是与所由产生的文化传统及社会秩序反复冲突终至决裂的结果。以致断裂成为它的历史存在方式;即使退一步讲,现代历史也是以断裂为症候的历史延续。英国家吉登斯就将断裂视为现代最重要的性状,他认为“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如果说,在现代历史的策源地西方
4、,这种决裂尚能够以较为平和的方式,在部分顺承传统的基础上发生,那么,那些更多地依赖外来的资源与动力激发,在现代历史的扩张中被波及和卷入的国家和地区,其断裂所引发的冲突矛盾远比原生地激烈与复杂,由于持久的对抗在传统与现代间划下深深的鸿沟,一切非西方的民族性和传统性的文化资源、思想观念在与西方的对置式比较中呈现出“地方性”与“落后性”。比如,中西本有各不相同的纪年历法,但随着西方文明的扩张,建立在基督教传说基础上的西方历法膨胀为“公历”、“阳历”,显现出“不证自明”的普适性和强势性;中国传统的历法则被压抑为从属性的“阴历”或仅适用于农事的“农历”,而这只是无数事例中的一种。 大体说来,中国历史现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学 现代 转换 面向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