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目录内容摘要1关 键 词1Abstract1Key Words1一、网络语境下文学的新变2(一)“书写的革命”与“自由的狂欢”2(二)即时的互动与便捷的传播3 (三) 身份的隐匿及话语权的变革4二、网络文学的两面审视5(一)带给文学巨大的包容性与多层次的文化形态6(二)增强了文学的可视性与娱乐性功能6 (三)商业化原则侵淫7(四)以“伪大众”充当大众文学7三、网络语境下文学的走向9 (一)纯文学的生存空间向网络延伸9 (二)网络与文学的互动与互补10参考文献12内容摘要:互联网诞生以来,影响力日益扩大,广泛深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文学也不例外。“网络文学”这一新兴文学样
2、式自此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以至于威胁到传统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网络固然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巨大冲击,也有一些负面效应,但它给文学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机制和模式,同时也为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契机。两者在不同的运行机制下,各自服务于自己的读者群,处于互动与互补中。关键词:传统文学 网络语境 境遇与命途 转型与走向Abstract:Since the birth of the Internet, its growing influence extensive in all fields of social lives, including literature .“Network Liter
3、ature”-this emerging literary birth since then,and gradually expanding,even to threat the the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 the social life . Overlook the tremendous impact and some negative effects brough by the network to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t imported fresh blood to the literatur
4、e , adding new mechanism and mode, and also provided opportunities to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literature. Taken in different operational mechanisms,they are in the interac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their respective services to their readers.Key words:Traditional Literature Context Network Circums
5、tances and the Fate Restructuring and the Trends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电脑、互联网的接受和普及,网络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影响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全球化和商业化大潮中占据重要角色,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文学亦受到网络的巨大冲击。自1995年网上第一份汉语文学刊物橄榄树问世以来,网络文学日益兴盛:王朔在“国中网”开通中国第一个作家个人网站;榕树下等专业原创性文学网站建立;网上文学社的成立(如李敬泽、邱华栋等成立“浪点潮”和李修文、李洱等成立“左边卫”);成千上万个人网站的设立;blog的开通;安妮宝贝、何从、马兰等一批网络“红人”的涌现互联网与文学的
6、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互联网对作为特定社会文化的自我意识的文学来说,不仅意味着带来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传播渠道,而且意味着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的文化精神资源、文学活动方式、文学写作形式等诸多方面的有力冲击和重新构造。” 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如纸张代替竹简和卷帛一样,网络这一新兴传播媒介带给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便捷途径的同时,其弊端亦不容忽视。关于这一课题,目前研究者多从网络对文学产生的直接影响入手,阐述文学在新型传播媒介下的式微问题,对文学与网络结合产生的新
7、特点关注不够。本文以文学在网络语境下的新变为切入点,从文学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互联网的特质,谈谈文学在新型传播途径下产生的新特点及走向问题。一、网络语境下文学的新变网络文学是网络与文学的一次交媾,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文学有着巨大差异。率性而为的写作、自由传播的方式、神秘莫测的身份等,都冲击着既有的文学体制。网络为文学提供了写作、阅读与批评的巨大空间,瓦解了传统的图书出版机制。它以独具魅力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占据着传媒时代的文学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业余精神生活,影响着传统文学在传媒时代的发展。 (一)“书写的革命”与“自由的狂欢”丁晓峰:光荣与梦想 纷乱和颠破网络文学发展的两面性审视,网络
8、时代来临前,作家一直处于报刊、杂志、书籍等传统传媒的掌控下。由于传统传媒与生俱来的特点造成的局限性,作家并不能轻而易举的发表或出版个人作品,这大大限制了作家和作品的数量。要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知名作家,他们必须要:首先,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以大众的阅读偏好和接受习惯作为创作的指向标。时时抓住流行的前沿,用当下流行的审美趣味左右自己的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被大众接受,保证作品的销售量,以继续下一部作品。其次,取悦编辑是作品出版的关键。由于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阅历和阅读习惯不同,对文学作品的风格也各有偏好,即使是同一杂志或出版社的编辑,审美习惯和阅读偏好也不尽一致,这无疑增加了作家的创作难度。在市
9、场经济原则下,作家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大众为准则,这在无形之中就使作家丧失了创作的自主性,剥夺了他们创作的乐趣,使创作异化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引自毛诗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的自然流露,违背了文学的初衷。在网络技术影响下,作家一词不再是高居庙堂之上遥不可及的,它已深入平民百姓中。创作不再是作家的专利,发表作品也不再是奢望。网络成就了书写的革命,使文学不再是高知群体独享的晚宴,而成为众人自由狂欢的仪式。网络兴起前,一个作家的生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学历、文化背景、财力与出版发行领域的诸多要
10、求等。一部作品诞生以后,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才能结集出版,为人所知并广泛流传。在网络书写时代,想成为一夜知名的作家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一部作品从网上发表到被众人追捧或许只需数日,这在之前是无法想像的。发达的网络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申请自己的blog,全方位记载自己的文学历程,也可以在专业文学网站(例如:榕树下、且听风吟)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无论是作家,还是普通民众,只要怀揣对文学的挚爱,就能通过网络自主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不必取悦编辑和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建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静静等待志同者的开启,哪怕尘封百年,也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 (二)即时的互动与便捷的传播
11、 网络写作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可以随时随地与接受者互动,这在纸制创作时期是无法实现的。传统的纸制创作只是将成品呈现给接受者,不管反响如何,并不最终影响作品的生成,修改只是在定稿产生前由作家一人完成,至多请数人阅稿,而这远不及广大接受者如潮的评论来的真切强烈。网络创作时期,接受者不仅可以参与写作,与作者的意愿相互反应,而且有时还可以左右作家的创作,影响作品的最终生成。如被称为“网上第一部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作者蔡智恒曾说过:“其实我一直很想放弃完成这篇故事的念头,也几乎快成功。所以我想我应该感谢寄信鼓励我的网友们。”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不难发现,网络上每一部文学作
12、品末尾都留有接受者回帖或发表意见的空间,这可以使接受者的意见及时快捷的反映到作者那里,而且接受者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这些心得又为作者的进一步创作提供意见,打下基础。这是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不同的声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响应。“网络写作则是一个持续的行为过程,写作者与他的作品一起构成对象或事件,同时或实时地进入接受活动。”魏天真:网络语境中文学写作的异质性,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 网络便捷的传播与即时互动摆脱了纸制创作时期作者和接受者长期分离的状态,为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提供可能,使网络写作成为作者和接受者在网上长期进行磨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文学文本也处于“持续激活状态”。 尼克史蒂
13、文森(Stevenson, N.)说:“传播技术将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扩展到与其他人类的能激起美感的全球性融合之中。这使时间(过去和现在)与空间(远处和近处)之间的区别变得多余。”英尼克史蒂文森(Stevenson, N.)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91页。便捷的网络为作家与读者随时随地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全程无纸化操作大大节约了传播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汗牛充栋已成为昨日的奇观。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下载、阅读自己所需的文学资源,不再需要扛着大部头著作四处奔波,也不再需要为找不到急欲阅读的作品而烦恼。一台电脑可以容下几十甚至上百个图书馆,
14、网上供检索的资源更是无法统计。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的记录正在一日一日被刷新,这一切都为文学发展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 (三)身份的隐匿及话语权的变革传统纸质创作时期,作家往往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约而不能畅所欲言:如身份、年龄、伦理道德、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社会舆论与政治压力等。因此,常常出现对现实生活反映“失真”的情况。在网络写作时代,作家的身份常常是隐匿的,名字、年龄甚至是性别,都不得而知。有个“南美蛇”的网民在网上写道:“在网上,想是谁就是谁,或者干脆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要问我是谁。我可以是屎壳郎,也可以是驴粪蛋;可以是美女,也可以是野狼;可以模仿名人的端庄与雅趣,过一把阳春白雪的生活,
15、也可以是土里土气,俺是大老粗,体会一次下里巴人的滋味。只要我不当黑客,不故意捣乱,只要按我想要的活法玩我自己的,活我自己的,谁也管不住。我想怎么活就怎么活。”转引自陆群等:网络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308页。这种想法在网络中非常流行,你可以随意装扮成任何人,任意给自己选择社会身份,由于摒除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制约,网络作家可以尽情地发泄,畅所欲言,甚至不怕触碰政治、宗教、伦理等敏感话题。从某种角度来说,网络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要真实而深刻的多,这也是网络文学作品时常会激起强烈反响并引发诸多共鸣的重要原因。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与纸质创作相比,网络为作家提供了宽松的语境,消除了创作者的心
16、理压力和负担,更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反映社会的真实面。但由隐匿身份引发的一味发泄,相互攻讦,口诛笔伐,甚至是胡作非为,则偏离了文学发展的正轨。网络写作带来的另一股新鲜空气便是创作话语权的变革。在纸质创作居于主导的年代,创作话语权是被文化界的知识精英所掌控的。普通民众想发表、出版自己的作品,会遭遇重重障碍,经过许多道“门槛”的历练。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则将这重重“门槛”一一拆卸,它欢迎任何人加入,不需要创作者身份以及资格的认证,也不需要所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验,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传统纸质创作时期,文化生产传播模式是“权力媒介(把关)大众”,以达到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控制,
17、这是一种不对等的权力运作方式,受众只有选择权,而没有对等的回应权。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时代,文化生产传播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即“大众媒介(平台)大众”。在这一生产传播模式下,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体之间处于对等的权力关系中。“打工仔、保姆都可以写作长篇,洋洋洒洒几大册都不在话下,长篇小说这位文学宫殿的公主下嫁民间,电脑成了轿夫。”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这句话无疑是对文学创作话语权变革的极好证明。二、网络文学的两面审视 上文指出,网络为纯文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传播机制,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对文学受众来讲,网络这一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物,
18、能在精神文化领域对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进行一定调节,摆脱传统的歇斯底里(hysterical)式的疯狂阅读,使人们更好的享受文学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 (一)带给文学巨大的包容性与多层次的文化形态 文学创作的话语权在网络书写革命发生前一直掌握在文化精英手中,互联网的诞生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通过多种多样的便捷和无门槛形式,互联网以一种和蔼慈祥和普罗众生的姿态怀抱天下梦想文学实现的人们,致使网络文学蔚然成风。”丁晓峰:光荣与梦想 纷乱和颠破网络文学发展的两面性审视,网络的出现冲破了文学传播原有的秩序,大大缩小了文学对于书籍、报刊等纸质传媒的依赖性。而且它的巨大空间带给文学宽广的怀抱,使文学创作
19、不再只是少数文学家、批评家和报刊杂志编辑的专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与传统文学形态相比,网络文学允诺了一种平等和自由,各种权力机制在网络中都成为乌托邦。在这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互生互补,共同上演一场精神文化领域的狂欢。此外,网络的匿名制也使创作者们超越了身份限制与社会规约,从而敞露本性与欲望,更加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反映社会本质,具有某种偏激的深刻。巴赫金在“狂欢化”诗学理论中指出民间文学的主要精神是颠覆等级制,恢复话语的平等权,网络就为此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增强了文学的可视性与娱乐性功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网络文学在传承传统书面表达形式的同时,整合了图像、动画、声音、音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语境 下文 境遇 命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