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染《与往事干杯》的叙事行为文学评论论文.doc
《论陈染《与往事干杯》的叙事行为文学评论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陈染《与往事干杯》的叙事行为文学评论论文.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论陈染与往事干杯的叙事行为_文学评论论文文学评论论文 陈染的小说与往事干杯,以其独特的女性化叙事构成了作品解读的丰富性。本篇主要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以及叙事时间三个角度出发,对这篇小说进行叙事行为上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叙述者 叙述视角 叙述人称 叙述时间 陈染的小说总是被冠以“自传体”、“个人写作”等名号,而这些名号对于陈染本人来说则总是处于“被接受”状态,从未深入到其小说真正的文本内容中来探寻作家本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在此,我将从小说与往事干杯的文本出发,对这篇小说的叙事行为进行探讨。 一.叙述主体 只要提到陈染的作品,所有的读者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私人化”这个名词,何为“私人化”
2、,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便是作者的人生经历。的确,陈染在她的小说中时常有某些事件或情境与她自己的生活是极为相同的。就拿与往事干杯这篇小说而言,主人公肖蒙在十几岁的时候,父母便离异了,后来便和母亲搬入尼姑庵生活了数年。这样的事件,在陈染的日记体作品声声断断中曾清楚地告诉我们,她自己家中的变故。但这样的相似或相同事件并不能作为确定陈染的作品是“私人化”的,如果要从文本中找出事件作为证据,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小说中肖蒙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曾想过在陶然公园投水自杀,这一事件可以明确地与陈染的生活经历排除开来。因此,如果随意地将小说的主人公与作者硬要扯在一起,那是十分不
3、明智的,也会导致对整部作品理解上的误区。 对于一部小说的文本解读而言,叙述者的重要性往往会大于作者。当深入到与往事干杯这部作品的文本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叙述者的强大控制力。就叙述者而言,作品中的文本叙述者想给读者讲述一个关于主人公“肖蒙”的成长和爱情故事。而故事层面的叙述者正是主人公“肖蒙”为自己的一位已经怀孕的友人“乔琳”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这两个层面的叙述者总是交叉在文本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在小说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来指代主人公,但仍然会不间断地将第一人称改变为第三人称,当第一人称出现在文本中,读者就会跟随故事叙述者的讲述来了解“肖蒙”的生活,而一旦转变为第三人称时,故
4、事层面的叙述者就会隐身,随即文本层面的叙述者就会为读者服务,继续让读者感受“肖蒙”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正如小说中写到的当“我”知道了父母已经离异后,故事层面的叙述者无法准确详实地描述“我”的心境,于是出现了第三人称的“她”,“她一点也不懂得色彩的含义,但她喜欢黑颜色的衣服,她找到这种属于自己的颜色完全是出于本能,而不是出于知识。”这样的一段描述使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到一个青春期的小女孩,在父母离异后,所受到的压抑有多么深,而这样的压抑促使女孩产生了选择靠近忧郁的黑色,远离一切明亮的色彩。当然作为叙述者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着作者某些创作思想倾向,在小说中主人公“肖蒙”对父亲总是不愿意接受和亲近,甚至
5、在离家来到尼姑庵时,“我和母亲就在这一贫如洗、徒墙四壁的小屋里过起了天堂一般的日子”。“我”的感受是“天堂”一般,那么在有父亲居住在一起的那个家一定就是“地狱”了。根据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叙述者总时不时地表现着作者的某些价值立场,而正是这样,才使得作品与作者产生着一种模糊的关联性。 二.叙述视角 众所周知,第一人称的选用是陈染作品的一大特征,在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大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作为普通的读者,在他们眼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叙述,极有可能是在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因而一种窥探式的心理便被激发起来,小说的吸引力迅速提升。在与往事干杯这篇小说中,作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与往事干杯 论陈染 往事 干杯 叙事 行为 文学评论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