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国器乐作品欣赏.doc
《第三章 外国器乐作品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外国器乐作品欣赏.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外国器乐作品欣赏第一节 西方音乐概述一、西方音乐流派简介提起西方音乐,人们通常会脱口说出贝多芬、莫扎特、萧邦等音乐历史长河中的闪亮宝石,以及他们经久不衰的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西方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通常是指18世纪初19世纪初,大致从巴赫时期到贝多芬早期的西方音乐,其曲式结构主要以传统概念作为表达乐思的自然框架。不过,19世纪中、后期,甚至20世纪初的许多音乐作品也很注重曲式布局,所以,现在意义上的西方古典音乐,往往泛指那些在欧洲传统背景下创作的,受时间考验并已得到公认的“经典”音乐作品。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的音乐文化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传说,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
2、罗,又是音乐、诗歌之神;缪斯是创造和掌管音乐的女神。女神下凡开辟了山洞、河流、峡谷,经常在开满鲜花的河流两岸嬉戏。美丽的大自然使她们情不自禁诗性大发,于是创造了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历史长廊里,由几大流派连接,每个流派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而各个流派又有着相互间的联系。由于文艺复兴前的有关资料教少,本章就从巴洛克时期音乐开始一路介绍。流 派风格时 间代表人物主要作品巴洛克崇尚富丽堂皇、精雕细琢,注重精巧而华丽的装饰风格16001750巴赫(德) (16851750)受难曲、弥撒曲、马太受淮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平均律钢琴曲集等亨德尔(英) (1685
3、-1759)水上音乐、焰火音乐、哈利路亚协奏曲、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流传最广古典主义音乐语言平易朴素,结构形式极为严谨。作品的内容主要反映18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被压迫阶层的进步思想,包括哲学上的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17501820海顿(奥) (17321809)军队交响曲、惊愕交响曲、小夜曲、时钟交响曲、狩猎交响曲、奇迹、受难交响曲、云雀四重奏等莫扎特(奥) (17561791)弦乐小夜曲、狡猾的姑娘序曲、巴黎交响曲、后宫诱逃序曲、狩猎四重奏、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唐璜序曲、小步舞曲、土尔其进行曲等贝多芬(德) (17701827)悲怆奏鸣曲、英雄交响曲
4、、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献给爱丽丝、暴风雨、月光奏鸣曲、皇帝协奏曲、小步舞曲、哀格蒙特序曲等等浪漫主义内容上,偏重于幻想性和抒情性题材,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现;音乐风格上,为了适应感情抒发的需要。曲调连绵不断、自由舒展、欢畅自如。节奏丰富多变,赋予了音乐更新鲜的活力。在音色、织体、力度等方面有了新的探索和进步。总之浪漫派音乐是对古典派音乐的一种逆动,是一种个性化、理想化、感情化,并富有诗意的音乐。18201910肖邦(波) (18101849)革命练习曲、夜曲21首、军队波兰舞曲、英雄波兰舞曲、华丽的大圆舞曲、告别圆舞曲、少女的愿望、摇篮曲等门德尔松(德) (18091847)仲
5、夏夜之梦、圣保罗、苏格兰交响曲、猎歌、乘着歌声的翅膀、春之歌、纺织歌等舒伯特(奥) (17971828)魔王、鳟鱼五重奏、未完成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小夜曲、圣母颂、冬之旅、大交响曲等韦伯(德) (17861826)邀舞、尤里安德序曲、魔弹射手、奥伯龙等舒曼(德) (18101856)莱茵交响曲、儿时情景、森林景色、童话画册、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柴科夫斯基(俄) (18401893)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组曲、悲怆交响曲、黑桃皇后、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四季、一八一二年序曲、如歌的行板、冬日的梦等民族主义多以本国民间音乐为素材,结合西欧作曲技法,使作品具有本民族精神及艺术特色。19世纪
6、中叶德沃夏克(捷) (18411904)新世界交响曲、狂欢节序曲、母亲教我的歌、阿尔米达、幽默曲等等简西贝柳斯(芬)(1865-1957)芬兰颂、图翁内拉的天鹅、忧郁圆舞曲、卡勒利亚、塔皮奥拉、卡莱瓦拉四传奇、波希奥拉的女儿等爱德华格里格(挪)(18431907)霍尔堡组曲、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挪威舞曲、致春天、哈林舞曲、宣誓进行曲等威尔弟(意) (18131901)茶花女、阿伊达、麦克白、游唱诗人、奥泰罗等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俄)(18331887)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伊格尔王序曲、伊戈尔王子、未完成交响曲、波罗维茨舞曲、夜曲等印象主义着重描写事物的客观性,而缺乏深刻的
7、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把和声作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配器上力求精细,用以调节音乐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结构上虽然松散模糊,但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18941920克罗德德彪西(法)(18621918)牧神午后序曲、圣洁的少女、浪子、大海、夜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贝加马斯卡组曲等莫里斯拉威尔(法)(18751937)西班牙狂想曲、波莱罗、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夜之幽灵、左手钢琴协奏曲、茨冈等20世纪音乐音乐风格标新立异、多元纷呈1900现在斯特拉文斯基(美)(18821971)火鸟组曲、士兵的故事、春之祭、浪子的历程、诗篇交响曲、彼得鲁什卡、巴塞尔协奏曲等拉赫玛尼诺夫(俄)(18731943)升c小
8、调前奏曲、死岛、帕格尼尼狂想曲、练声曲等布里顿(英)(19131976)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战争安魂曲等二、西洋乐器常识种类繁多的各类音乐流派,是通过各种音乐表现形式演绎的,其中乐器的演奏在各个流派时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了解西方音乐,就必须先掌握西洋乐器的一些常识。我们可以根据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把种类繁多的西方乐器划分为六大组。弦乐器小提琴键盘乐器钢琴中提琴风琴大提琴手风琴低音提琴打击乐器定音鼓木管乐器长笛钟琴短笛木琴双簧管排钟单簧管三角铁大管小鼓铜管乐器圆号钹小号大鼓长号锣大号响板弹拨乐器竖琴铃鼓吉他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通常用不同的
9、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则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弦乐器的音色统一, 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弓法多变、色彩灵动。弦乐器擅长演奏抒情旋律,柔美、动听是弦乐器组的共同特征。 木管乐器起源很早,从民间的牧笛、芦笛等演变而来,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木管乐器多通过空气振动来产生乐音,根据发声方式,大致可分为唇鸣类(如长笛等)和簧鸣类(如单簧管等)。它们音色各异、特色鲜明。在乐队中,善于塑造各种惟妙惟肖的音乐形象,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铜管乐器的前身大多是军号和狩猎时用的号角,到19世纪上半叶,才在交响乐队中被广
10、泛使用。铜管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气压变化与乐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来改变音高。所有铜管乐器都装有形状相似的圆柱形号嘴,管身都呈长圆锥形状。雄壮、辉煌、热烈,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组的共同特点,这是其它类别的乐器 所望尘莫及的。弹拨乐器在交响乐队中常作为色彩乐器,竖琴用来营造轻松柔美的音乐氛围。吉他则常作为伴唱乐器运用,在现代音乐中常出现在电声乐队中,较少出现在交响乐队中。键盘乐器家族的共同特点,就是键盘。但它们的发声方式却有微妙的不同,如钢琴属于击弦打击乐器类,管风琴属于簧鸣乐器类,电子合成器,则利用了现代的电声科技等等。键盘乐器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有着
11、其他乐器家族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从古至今,键盘乐器倍受作曲家们和音乐爱好者们的关注和喜爱。打击乐器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族。它通过对乐器的敲击、摩擦、摇晃来发出声音。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不仅能起加强乐曲力度、提示音乐节奏的作用,有相当多的打击乐器还能作为旋律乐器使用。虽然它们的音色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西洋管弦乐队常识管弦乐是指管弦乐器同时演奏的音乐,意思是“管弦交响”,所以管弦乐也就是交响乐。管弦乐的产生可推溯到四百年前巴洛克时期,到今天其涵盖面极为广阔,管弦组曲、交响曲、序曲、舞曲等等,都属管弦乐的范围。管弦乐队编制由不同西洋乐
12、器演奏者混合编成,专门演奏交响乐曲与其它管弦乐曲的组织称为西洋管弦乐队。管弦乐队组成的规模韧性很强,变化较大,小到有20人左右组成的小管弦乐队,大到120多人组成的交响乐队。一般来说,弦乐器人数约占整个乐队的三分之二左右,他们集中在乐队的前面。而管乐器则集中在乐队的后面,因为管乐器的色彩性比较强,发音具有穿透力。打击乐集中在乐队的角落里,以防止打击乐的音色盖住整个乐队。第二节 作品欣赏作品欣赏 1812序曲作者简介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生于贵族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母亲就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1859年柴可夫斯基毕业于彼得堡法律学校。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安东鲁宾
13、斯坦学作曲和配器法。1866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得友人资助,辞去工作,专事创作。1893年接受了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着重内心刻画,表情细腻,旋律、和声、配器富于表现力,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他共创作了11部歌剧、3部舞剧、7部交响曲、还有上百首管弦乐曲和大量钢琴曲。代表作有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四交响曲、1812序曲等。作品简介序曲是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
14、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1812年,拿破伦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時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在拿破伦军队数量占优势的情況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拿破伦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伦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至溃败。入侵俄国多达六十万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
15、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1896年高尔基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这首作品后曾经写道:“这首序曲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它的声音表达出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欣赏提示序曲刻画了两个形象:1、俄罗斯人民的形象,通过众多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加以表现。2、法国侵略者的形象,运用群众熟悉的马赛曲片段表现。乐曲为奏鸣曲式,结构如下图:181
16、2序曲结构图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尾声A B A1+A2+A1+A2 B1+B2 A1+A2+A1+A2 A1+B1+B2+A2 引子变奏+国际歌+俄国歌引子:是一段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合奏出庄严、安详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在祈求上帝保佑他们平安。(引子A):过渡:弦乐组奏出一个具有冲击力的乐句,引出双簧管的一声悲鸣,象征人民在狼烟四起的战火中呼号。低音乐器有效的渲染出战争的悲剧氛围,大管吹出庄严号角的音调,主题出现。(引子B):它生机勃勃而威武雄健,是俄国军民一致对敌、英勇无畏的精神体现。经过多次反复和片刻休止后,速度加快,进入呈示部。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情绪热烈
17、,是激烈战争的写照。(呈示部A1):当这一主题逐步扩大形成热烈的高潮时,法国号和小号响起了马赛曲的音调,代表法国侵略军的音乐。上行和下行两个音阶的对抗,表现战争双方的激战情形。(呈示部A2):一段激烈的战争过后,小提琴奏出抒情的副部第一主题,取材于俄罗斯民歌,表达俄国战士对家乡的怀念和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信心。(呈示部B1):长笛和英国管吹出副部第二主题,同样取材于俄罗斯民歌,旋律优美流畅,是战斗休息十战士们在边唱边跳的乐观精神写照。(呈示部B2):展开部:主部战斗的主题重现预示战争再起,接连不断的马赛曲音调,说明战争越来越激烈,大炮的模拟声响,将战争描绘的激烈非凡。再现部:战斗主题再现变的更
18、为有力,两个民歌主题再现时,全部乐器齐奏的四音一组的音阶连续下行音不断重复,压倒了马赛曲,继以越来越慢的强奏,象征着侵略军的彻底崩溃和俄罗斯军民声势显赫的最后胜利。尾声:“赞美诗”再现,由庄严变成威严,由惊恐变为豪迈,由祈求变为欢呼,钟鼓齐鸣,弦乐器上下盘旋音阶式进行,象征着人们成群结队的相互祝贺胜利。英雄大军胜利凯旋,俄罗斯国歌在空中响起,乐曲在礼炮声和激动人心的欢乐颂歌中结束。序曲的另外代表作还有:比才的卡门、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勒、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等。作品欣赏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者简介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
19、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我们所说约翰施特劳斯一般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也就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父亲,因与父亲同名,世人以“老、小”区分。小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畔、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春之声等一百七十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他的作品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气质,与奥地利民间音乐、维也纳市民音乐有着血肉关系,其圆舞曲均是套曲形式、旋律优美、快速。此外还作有一百四十一首波尔卡、六十九首方阵舞曲、四十七首进行曲另外著有十六部轻歌剧,其中以蝙蝠和吉卜赛男爵最为著名。 作品简介蓝色多瑙河全名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作于1867年,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百七十
20、首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陷入消沉中,为振奋人心。维也纳男生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出面请求小约翰施特劳斯为合唱协会创作一首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此时虽已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的圆舞曲,但是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他很早以前就想创作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圆舞曲。总谱完成后,由合唱协会成员填词,由于歌词平庸,作品首演效果一般。直到1868年2月,作者把这部合唱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该作品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直至今日,这首
21、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是其保留曲目。欣赏提示圆舞曲音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慢三拍子农民舞曲“连德勒”。18世纪19世纪,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交响曲作品中出现了这种舞曲,随着古典音乐的发展,它的速度不断加快,和声色彩进一步丰富。19世纪初,圆舞曲还难登大雅之堂,由于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偏爱与推崇,得以同高雅的小步舞曲分庭抗礼,进而赢得大众欢迎。进入浪漫音乐时期以后,著名作曲家竞相创作圆舞曲,推动了圆舞曲的发展。近代圆舞曲可分为维也纳式和法国式两种主要类型。前者通过三拍子中第二拍稍早出现的处理,突出韵律动感;后者则由三拍子(3/8或3/4拍)
22、转为六拍子(6/8拍),并伴以不断加快的演奏速度,把音乐推向高潮。圆舞曲在19世纪中得以发展,主要应归功于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的努力。他们创作了由序奏、尾声加数首小圆舞曲联缀而成的圆舞曲套曲结构、完善了这种体裁的形式结构和表现内涵,标志着圆舞曲达到雅俗共赏的最高水平。此曲是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结构写成:有导奏、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奏组成。导奏一开始,由小提琴运碎弓轻轻奏出的震音,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大地。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出了全曲的主要音调。接着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括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第一首小圆舞曲,单二部曲式。主题A是用多瑙河音乐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章 外国器乐作品欣赏 第三 外国 器乐 作品 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7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