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的源与流.doc
《文学与影视的源与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与影视的源与流.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与影视的源与流 摘 要:文学和电影是源与流、枝和蔓的关系,影视剧对原著的改编、导演的审美趋向决定了他们的改编对原著割舍尺度的大小,以叙事元素、符号元素、修辞元素3个角度来分析影视剧对原著的改编是很好的切入点。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改编;伏羲伏羲;菊豆 中图分类号:J905;I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03-0246-04 文学与电影本是一家亲,他们都同属于叙事艺术,只是叙事的形式不一样。文学所创作出来的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而影视所缔造出来的形象却具有可视的直观性。 有数据资料可以证明,很多电影是以文学剧本为基础进行深挖创作脱颖而出的。“迄今为止80%以上的第五代电
2、影都改编自文学原著,如红高粱轮回大磨坊霸王别姬等。”1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更是对文学情有独钟,他曾经对文学有过这样一段长谈: “我首先要感谢文学家们,感谢他们写出了那么多风格各异、内涵深刻的好作品小说家们的作品发表比较快,而且出来的容易些,所以他可以带电影往前走。我们谈到第五代导演的取材和走向,实际上应是文学作品给我们了第一步。我们可以就着文学的母体看他们的走向、他们的发展、他们将来的变化。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离不来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
3、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就我个人而言,我离不开小说。”2中国当代文学是其创作的根源,可见张艺谋对中国文学的重视。文学与电影是母与子、源与流的关系。对母体继承创新不好,对源头挖掘疏导不好,改编出来的电影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是经典的回味。 但不同的导演具有不同的审美趋向,所选取的文学体裁、所改编的尺度大小会因人而异。怎样的改编才算是合情合理,这没有统一的准则。著名影评家陈荒煤对电影剧本对文学改编也提出了这样一连串的疑问:“是指剧本在反映生活的真实与生动,创造人物的典型等方面所达到的思想、艺术深度呢,还是指剧本所提供的文学基础能高度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获得不朽
4、的文学价值呢,还是指现代电影艺术应该获得同时代优秀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呢?”3不同的切入点会打开不同的切入面,本文主要从的文学的角度,以符号元素、叙事元素、修辞元素为切入点,来谈张艺谋对伏羲伏羲的改编。 “在中国的改编实践中,一向是两种传统,一是忠实说,一是创造说。”4张艺谋的菊豆完全符合创造说。他取舍添加物象、置换变化场景,在遵循+创造的基础上对伏羲伏羲进行了加减。 一、符号元素 “我选取人物和物象这两个在电影改编中被反复搬用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功能特征的符号元素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5 主次角色的颠倒 菊豆和伏羲伏羲中的主要人物是一致的,都是菊豆和杨天青,杨金山和杨天白。但不同的是人物的主次
5、关系上进行了调整,弱化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杨天青,提高了菊豆在影片中的角色地位。主要角色调整的原因张艺谋传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他在考虑作品所要表现的那种内在文化的力量时,想到了一个关键词:反抗。无论杨天青还是菊豆,他们所做的都是对传统文化中那些压制人性的东西进行反抗。既然要表现反抗,女性的反抗就会比男性的反抗显得更有张力,也更为惊心动魄。所以,张艺谋将小说中杨金山这个角色弱化了,将更多的空间让给了菊豆。”6 人物形象的区别 首先,年龄的差距。原著中杨天青是个“秃头刮得白而又白,闪着天真而健康、喜悦而生动光芒”的16岁少年;而菊豆中天青的扮演者却选择了年近40的李保田。年近40的光头光棍,反而更容
6、易感染观众对他的同情心,理所当然的把他和菊豆的感情称为爱情而不是“乱伦”。如果遵循原著,把一个16岁的少年与婶子乱伦的事情来搬上荧屏的话,这势必带有违背道德的因素。 其次,人物戏份的区别。以图表的形式重点概括3人戏份和原著的主要不同处: 张艺谋大胆改编主要人物戏份,尤其是对3人死亡结局的改变,更能牵引观众情感,造成唏嘘感叹。 第三,人物关系的迥异。杨金山和杨天青在原著中是亲叔侄关系,而且杨金山是挺关心侄儿的,从他和天青的对话就能看出来:“好歹你是我兄弟的种,我给你钱办事,多了少了别怪你叔。你叔白活一世,留什么也没用场,早晚都是你的哩。”但影片中,张艺谋把二人的关系疏远了一步,不再是有血缘的叔侄
7、关系。从杨金山和一个染客的对话可以看出:“他身上有我的血?他爹娘死的早,要不是看见邻居的份上收养他,他活不到今天。”对话中可以看出,二人之间的关系要比亲叔侄远些,有可能只是杨家家族里的同宗关系。这种更远一步的亲情关系,至少让观众对剧后段天青“弑父”的情节不是太伦理性的谴责。 物象的添加 “电影改编中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艺术变动就是增添物象符号。用影像展现世界是电影艺术区别于小说的重要特质,因此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带有主观色彩的物象符号来调动人们的视觉注意力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审美思考,成为电影改编的一个重要方法。”7 首先,染坊的添加。张艺谋在剧中增添了染坊,染坊这一物象可以说是整部剧的活动阵地,这是
8、原著完全没有的物象。原著的整个故事活动阵地均是在洪水峪村外的落马岭,染坊替代了原著中杨金山的那几十亩地。有染坊就少不了染池,染池是染坊中的点睛之笔,染池表面上看是洗浣染布的工具,其深度用意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口大染缸,这种抓不住看不见的软文化却时刻都从内里在浸染人们的身心。伏羲伏羲和影片菊豆冲突的根源都是罩在这种内在文化的阴影下,反抗与冲破这“铁屋子”是菊豆和天青要做的事情,也是整部小说和影片贯穿到底的主线。这也是张艺谋选择伏羲伏羲的原因:“是因为这类作品内核所蕴藏的力量,是一种旧文化的力量,正是那种蕴含传统文化的能量的,所以他会对伏羲伏羲情有独钟。”8 其次,挡棺元素的添加。张艺谋是最善
9、于制造民俗和运用民俗的,影片中菊豆和天青七七四十九次挡棺哭情场面的添加是恰到好处的。张艺谋是要表达两层意思:一是人死不倒威,杨金山的精神以及家族的族规族约仍将统治于人,仰角拍摄棺材“轧人”的场面便是例证。二是呼唤同情,菊豆、天青挡棺的折腾,最后二人面部流血,两人年龄相仿,命运相当,本是合乎夫妻的一对,却只能苟忍的活着,不得不叫人们同情。 第三,色彩元素的运用。镜头可以让描述性的色彩语言直观于画面,给人造成视觉的冲击,这是镜头语言的强项。花样颜色的染布,一汪红蓝的染池,亮丽到青灰的服饰,对色彩的拿捏是张艺谋的强项。尤其对中国红的调制,可以说是张艺谋的最爱,之前的红高粱,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成
10、功的典型。 菊豆服饰的变化:在原著中并没有描写菊豆穿着的词语。影片中作为主角的菊豆,张艺谋在其服饰的选择上也别有心意。粉、黄、蓝3种颜色给人留下印象颇深,粉色给人温柔、甜美和纯真。菊豆刚出场穿的就是粉色的上衣,仅是背面的第一印象就让光棍天青产生了好奇、垂涎之感。随后是张艺谋运用仰角逆光镜头拍摄菊豆晾晒染布的画面,此时的菊豆穿的是黄色上衣,黄色给人喷薄欲出的感觉,潜意识里有一种萌动和欲望,这是一种颜色的造势。曼妙的身姿、朦胧俊俏的脸庞,让杨天青陷入了花痴的状态。 蓝色衣着给人感觉简洁、干练、耀人眼球。菊豆身着蓝色上衣向天青诉苦,如此干净俊俏的女性更能深深的吸引天青的怜爱之心。此后随着剧情和年龄的
11、变化,先前亮丽的粉黄蓝变成了暗淡的青灰色。这种衣着颜色的变化很符合观众的欣赏逻辑,年轻貌美、花枝招展,招人喜爱,所以张艺谋运用亮丽服饰来装扮菊豆;之后菊豆年纪变老,花容消退,剧情也进入到“恶化”期,衣着的颜色也跟着变成了暗淡的青灰色。 染池内前后颜色的变化:染池全景出现在影片中只有5次,其中有4次染池内是红色,仅有一次是蓝色。这4次红色调染池的出现分别是:天青第一次偷窥菊豆后;天青菊豆第一次性爱中;金山跌落池中;天青被扔池中。了解张艺谋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欢用中国红,红色给人激情、热烈和奔放。4次红色染池的出现都有不同的意思,第一次代表杨天青的心情,就如原著所说的那样偷窥菊豆之后“做活比往日更狠
12、,也更有耐性”。第二次代表二人的激情。第三、第四次代表金山、天青的死亡,略带有讽刺意味“染池给杨金山提供了一生的富裕,也终结了他的生命;杨天青是在这里夺走了叔父杨金山的老婆,也在这里被他自己的儿子杀死。宿命的轮回就是这样让人无法躲避。”9与红色相反,蓝色调给人感觉庄重肃穆略带冰冷。蓝色染池镜头的出现只有一次,即天白池边玩耍,金山暗藏杀机的镜头,但是灵性的天白躲过了一劫,更有讽刺意味的是金山最后却溺死在此池中,而且躺在灵榻上的杨金山身披的也是蓝色的挽帐。同是一种蓝,这种略带有对照的讽刺镜头,让观影者从心里对金山的一生生发出一种叹息染池给杨金山提供了一生的富裕,也终结了他的生命。蓝色挽帐覆盖的不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影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