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后殖民文学中的文化书写.doc
《外国文学论文后殖民文学中的文化书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论文后殖民文学中的文化书写.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后殖民文学中的文化书写 【原文出处】外国文学研究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54 【原刊页号】114120 【分 类 号】J4 【分 类 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601 【作 者】刘亚斌 【作者简介】刘亚斌,4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外国文学及其理论。 【内容提要】殖民地作家在进行自身的文化书写时主要采用了3种方式:对抗性文化书写、认同性文化书写与混合性文化书写,然而这3种书写方式并没有摆脱西方文化霸权的话语圈套。后殖民作家的文化书写实践,在其有意无意之中,还与西方霸权的全球逻辑构成1种共谋与同犯,巩固了西方的霸权主义。面对这种困境,应该去除霸权话语的书写模式
2、,强调文化书写的人民性、实践性与体验性,重构自身的文化形象。 【关 键 词】后殖民文学/文化书写/话语霸权 【正 文】 近210年来,世界文坛的格局出现了1些新的变化。比如殖民地国家文学承继宗主国留下的文学痕迹,感受其文化优势,却又对殖民地的本土文化难以释怀,产生阐释与建构自身文化的焦虑与困惑,出现前所未有的文化认同危机。这些后殖民作家的文学作品给世界文坛带来1股新鲜气息,特别是90年代以戈迪默(Nadine Gordimer)、沃尔科特(Oerek Walcott)、奈保尔(VSNaipaul)等人为代表的作家相继荣获诺贝尔奖而举世瞩目,因此,对其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书写进行研究,具有重
3、要的意义。 1、抵抗性文化书写 在西方文学所塑造的形象长廊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东方形象的塑造。因为这种形象在绝大多数文本中,特别是与西方自身形象相比较时,总是遭到贬低与排斥。福楼拜在东方之行中邂逅1名叫库楚克哈内姆的埃及舞女,库楚克的放荡与麻木给了他以“无尽的遐想”,东方人成为1群只知肆无忌惮地展示“它们的性的动物”(萨义德,东方学242)。康拉德在小说白水仙号上的黑家伙写到,“白水仙号”遇到的海上灾难是因为船上有个“黑鬼”韦特,韦特死后“白水仙号”的船员们便脱离了苦海。鲁滨逊在荒岛上4次惊恐地看着“食人生番”的血淋淋场面。总之,在各种文学文本中,西方人普遍地认为自己有理性,爱好和平、文明、
4、宽宏大量、合乎逻辑、具有男人的勇敢,有能力保持真正的价值、优越与进步等,而东方人则专只、贪婪好色、落后野蛮、生活无规律、整日脏兮兮的、充满女性气息。在这些歪曲、大肆贬低的“他者”形象的笼罩下,殖民地作家深深感受到阐释自我形象的焦虑情怀,对西方的“他者化书写”满怀1腔愤怒。他们在建构自身良好、健康的形象前,首先将怒火也发泄在对西方形象的恶意贬抑上。如阿里沙利亚蒂与贾拉尔阿里艾阿赫迈德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截然对立,称“西方是敌人,是1种疾病,是1种邪恶”(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39)。西方人狂妄自大、暴力凶杀、家庭观念淡薄、性开放以及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疾病、工业化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等等都是殖民地
5、作家深恶痛绝的东西,也是他们作品所极力书写的西方形象及他性特征。意味深长的是,与萨义德的东方学1样,艾阿赫也在1978年出版了1本西方主义,像东方学家狂贬东方那样,在对西方文化的无理性发泄与民族欲望的无限膨胀中,指责世界的大部分罪恶来自于西方。 仅仅指责、贬低甚至恶意谩骂西方是不够的,后殖民作家又从另1方面揭示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国家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它使殖民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彰显西方殖民者的邪恶本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殖民地灾难性的生活状况。在西方侵略者被赶出殖民地之后,关于当地奴隶与下层人的叙述、受难心灵的自传、狱中苦难的回忆录、西方在殖民地罪恶活动以及殖民地生活常态的见证日记等相关
6、与类似的文本开始在东方世界盛行,展开了与西方帝国的文化历史、霸权表述、他性书写以及所谓具有科学性的学术话语等方面的积极对抗。例如艾米西赛尔的加勒比版暴风雨就是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争夺对加勒比的再现,“暴风雨的每1个来自美洲的新讲述都是那个古老故事的当地版本,在正在展开的政治与文化历史压力下获得新的活力和反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303)。这些当地人的叙述、回忆录、自传及见证日记,强调受压迫者的共同经历,使其自我属性得以表述与成形,成为民族团结、乃至于向更多处于同样境地的受殖者进行宣传的方式与途径。 在西方作家的文本中,对于东方世界的风景描写数不胜数。然而殖民地作家注意到,除了这些西方作家尽情展
7、示东方世界的异域情调与神秘风味以引诱西方人海外冒险、寻宝探奇外,还采用了1种鸟瞰式的观察与描述方式,“凝视”这块神奇的土地,用1套西方旧有的风景词汇来命名它的神秘莫测,将它分门别类。南非黑人作家所罗门普拉杰在小说姆胡蒂中将这种描写挪用过来加以变形,也采用扫视全景、鸟瞰战场的描写,嘲弄地模仿殖民者的“凝视”模式。殖民地作家认为自己有权再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只有他们才能再现殖民地的日常生活,并以此抵抗那些殖民者单1化、标准化的形象描述。在1种浓烈的民族情结的支撑下,尽管这些作品“创造了对立的意义范畴,却仍在采用殖民者的权力语言,所以他们在努力接近真实自我的时候,却反倒有可能摆出1副殖民者的权威架
8、势”,支持原本压制他们的文化书写体系与象征模式(博埃默118119)。 在与西方争夺话语与文本再现时,有1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1些后殖民作家针对那些表现西方殖民扩张意识的经典文本,进行颠倒性复制,以此达到对西方他性叙述的霸权解构。鲁滨逊漂流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进入后殖民时代以来,它1直被认为是西方帝国与殖民意识的经典再现,对这样1部著作进行移置、戏仿与解构自然能增加后殖民文学文本的批判份量,由于它的巨大影响,后殖民作家自视可以引起西方世界不再漠视东方存在,做起了取得话语权与文本再现权的“白日梦”。特立尼达作家萨缪尔塞尔封在孤独的伦敦人与升天的摩西中戏拟了圣经中带领希伯来人逃离
9、埃及统治的英雄摩西,将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也称为摩西。摩西是个从身处边缘地位的加勒比海移民到帝国中心伦敦的黑人。作者颠覆了鲁滨逊漂流记的文本结构,策划了文明的反向运动,鲁滨逊去了荒岛,摩西却移民到宗主国;鲁滨逊与星期5的关系被置换成黑主子摩西与白仆人鲍勃的关系。作者通过摩西,试图向西方世界展示真正的加勒比海文化。鲍勃忠厚老实,从来不听人们议论黑人,他迫切地希望能够学习黑人的生活方式,这真可谓是又1个“星期5”。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摩西发现鲍勃是个文盲。鲁滨逊对荒岛黑人叽里咕噜的“鸟语”颇为反感与厌恶,便教星期5学说文明话。现在鲍勃成了野蛮人,摩西成了文明人,摩西随口教的1句话竟然是“当时殖民统治者
10、用来教化殖民地人的教科书上的,而教科书上的这句诗又取材于特立尼达民谣”(任1鸣 瞿世镜65)。小说的结局却是摩西最终返回了自己的家乡,回归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摩西在两种文化之间界限分明,他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接下来该是固守文化传统的时候了,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西方的文化因子。 实际上,文化作为1种已经形成的、固定的、本质主义的东西只能在与异质文化的竞争中展示自我。如果说帝国主义时期是西方民族性在国内外不断发展、形成与扩张的时期,那么后殖民时期则是本土民族性反向复制西方民族性形成的历程。殖民地作家戏仿西方殖民文本的叙述结构、移置其意象、嘲弄其视角,解构、批判其霸权话语下,但是他们的思维装置与文
11、本建构并没有打破、否定与超越黑格尔“主/奴”关系的权力模式,依然采用西方在地域区分、差异确定基础上的文化塑形模式,充其量不过是将“主/奴”的位置颠倒而已,另外,这些作家所采用的戏谑、复制、移置等解构策略与批判思想,直接来自宗主国的理论成果,没有摆脱与宗主国理论和文学实践的相互依存关系。 2、认同性文化书写 西方文学对东方世界的“他者化”、“东方化”的文化表述与话语塑形,致使殖民地作家展开了1场争夺对东方世界的话语表述与文本再现的“拉锯战”。无论是痛斥西方的邪恶,还是深入西方文本内部进行颠覆性的霸权解构,都没有亲自塑造东方形象更有说服力。确然,在西方霸权的全球逻辑下书写自身文化已经成为殖民地作家
12、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实质上,重塑自我形象涉及到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说究竟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与目的形象来重塑自我的文化身份呢?在普遍的受殖者看来,西方侵略者在殖民地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是也不乏受殖者褪去自己的种族肤色与民族文化品格,而积极向西方世界靠拢,为此他们不惜歪曲自己、否定真我。紫色中的聂蒂踏上非洲大陆时,便看见有些非洲人将自己的肤色、发色以及穿着都打扮成欧洲白人的样子。西方殖民者也经常运用1些花招与骗术,利用东方人寻求向西方同化的心理,分化瓦解黑人团体,甚至使部落之间兵刃相接,而自己却坐收渔翁之利。这类故事在后殖民文学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东方世
13、界的“崇洋”心理,西方殖民者是不可能轻易成功的。生殖器崇拜1直是许多民族的原始信仰与图腾,它象征着本部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以及征服自然与其他部族的伟大力量。有关性的描写在后殖民文学中占有很多的篇幅,如大江健3郎在小说饲育中便展现出东方对西方人的阳具崇拜,日本小男孩全然被美国白人那耀武扬威的性器以及所体现出来的雄性荷尔蒙震慑住了。 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确实也表现出对于东方艺术与民族特性的浓厚兴趣,1度还出现崇拜东方的心理行为。但西方始终是在文化利用的支撑下俯视东方文化的。让人可悲的是,东方人开始揣摩西方的心理需求,积极寻找西方文化的疾病,从西方文化的健康需要出发,重新配制与发明自身的文化传统。“
14、儒家及其代表的中国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西方文化出了哪些问题与毛病,西方文化需要什么样的疗救办法,我们儒家就生产什么样的药丸”(张兴成9)。西方则充分利用竞赛、评奖、颁发奖杯等方式来满足东方急切地确证自身存在和优越的精神自恋与心理需求。于是,拉什迪、奈保尔等获得布克奖、诺贝尔奖之后,便可以与君特格拉斯、米兰昆德拉等当代西方文学大师相提并论。张艺谋获得西方的电影大奖其实也不过是“白色”笼罩下的“个人主义的英雄神话”。如果说儒家文化的重新发明有其正面利用价值的话,那么张氏影片所发明的1系列“文化传统”,诸如野合、抢亲、窥淫、纳妾、点灯临幸等,纯然满足西方人的偷窥心理与看客要求,展现了所谓“民
15、族文化”的野蛮与落后。令人不解的是影片不仅在西方,而且在国内也颇具市场规模,广受欢迎,被其改编的原小说也出现了销售浪潮,人们争先购买,津津乐道。 NextPage 为了对抗西方的话语霸权与文化殖民,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如印度、非洲、伊斯兰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地区,遭受西方贬低、压抑与否定的文化品性与民族特征重新崛起。这些殖民地文学家肯定自己的民族历史、崇拜民族语言、追求文化传统与消逝的价值观念,乃至于对它们的全盘肯定与盲目认同。在这当中,“黑人性”概念最为典型,也是当时颇为流行、影响深远的1个概念。它是由赛萨尔、桑戈尔与杜波依斯等“理性和诗意地发展起来的”(萨义德,“认
16、知的策略”3)。在小说紫色中,聂蒂踏上非洲大陆,看到非洲各大城市都是黑人来来往往,其欣喜、自豪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她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过去黑人地位低下、横遭蔑视而造成的心理阴霾1扫而空。深受杜波依斯影响的艾丽丝沃克通过聂蒂满怀激情地叙述黑人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眼睛有炫耀的神采,令人眼花缭乱,具有魔术性。作者在描述主人公茜莉的全部历程及心理嬗变中,选取了索菲亚、莎格与聂蒂3位女性作为陪衬人物。莎格是个浪荡的女黑人,作者安排她走上了另1条“解救”道路,她依靠出众的色相在白人与黑人之间获得自己的生存权利与自我地位。莎格与茜莉的“姐妹情谊”诱发了茜莉的性意识,使茜莉注意到身体的美学力量,这种自我
17、意识的觉醒便产生1种解放的效应。作者有意让茜莉承继了非洲的民间艺术,在西方获得经济成功、人格独立的事实,彰显出1条对非洲传统文化的认同之路。在小说的结局,茜莉的成功将主要人物都集中在1起,共同建构了1个“紫色乌托邦”:1个黑人自主的家园。 像“黑人性”等这些民族性、种族性观念,确实为反帝反殖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独立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仅仅停留于此,而缺乏对自身社会的反思意识、民主观念与自由精神,只会重蹈西方的霸权覆辙、落入殖民者的逻辑圈套。如上个世纪初叶,日本文学家参与建构了“家国”观念,将社会冲突与现实矛盾归咎于西方的现代性,批评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普适性,倡导自身特有的家庭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文学 论文 殖民 文学 中的 文化 书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