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诗歌写作中的灵感与抽象思维——瓦雷里诗学一瞥.doc
《外国文学论文诗歌写作中的灵感与抽象思维——瓦雷里诗学一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论文诗歌写作中的灵感与抽象思维——瓦雷里诗学一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歌写作中的灵感与抽象思维瓦雷里诗学一瞥 【原文出处】北方论丛 【原刊地名】哈尔滨 【原刊期号】20055 【原刊页号】4346 【分 类 号】J4 【分 类 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601 【作 者】王长才 【作者简介】王长才,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2 王长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瓦雷里认为,灵感对作者的作用远没有读者想像的大。诗歌写作需要作者的艰苦努力,仅凭灵感写不出杰作。瓦雷里将抽象思维重新引入诗歌写作中,突出诗人的自觉与主动性,最终指向写作的根本问题形式。 【关 键 词】灵感/抽象思维/瓦雷里 【正 文】 保尔瓦雷里(Paul Valry, 18
2、71-1945)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杰出的批评家,他的诗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象征主义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中国,瓦雷里诗学的研究至今尚未充分展开,其“纯诗”理论以外的诗学思想几乎被忽略。本文试图参照西方诗学史,以瓦雷里的言述为本,辨析瓦雷里诗学的1个重要方面“诗歌写作中的灵感与抽象思维”的真正含义。 1 “灵感”是西方诗学史上的老问题。在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灵感同诗歌密不可分。诗被看作神灵的赐予,诗人唯有神灵凭附、陷入迷狂,才可传达神言、写出诗歌,因而荷马史诗里常有向缪斯祈求灵感的句子。后来的柏拉图把诗人的模仿贬为“影子的影子”,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但在斐德若篇中,他又将
3、凭借灵感的诗人同爱智者同置于第1等的地位,认为如果没有诗神的迷狂,无论是谁,都永远站在诗歌门外。单凭诗歌的艺术不可能成为1个真正诗人,充分肯定了灵感对诗歌写作的重要性。在基督教传统中,灵感被视为圣灵进入人的内心。文艺复兴以后,随着“人”的地位的上升,尤其是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后,人们1般把灵感归为个人天才。通常人们认为,诗人写作只需将瞬间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没有灵感就没有诗,“诗歌是灵感的产物”这1观念深入人心。而瓦雷里坚决反对这种观念。 瓦雷里坚持认为,1个人无论多么有天赋,也难以听凭灵感作用,不假思索地即兴创作。诗如果只是灵感的产物,就取消了诗人的主体作用,意味着诗人“降低为1种可怜的被动角色
4、” (p. 299)。诗人可以不理解他写下的东西,甚至可以用不懂的语言写作。这显然是荒唐的。他讥讽道:“灵感的观念包含着这些:不须任何代价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应有任何代价。还有这个:以自己所最不负责任的东西为自己的最大光荣。” (p. 91) 瓦雷里指出,在诗歌写作中,灵感即使存在,也不1定都有效。它带给诗人的“那些从激动中喷发出来的表达方式只在偶然情况下才是纯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挟带着很多渣滓,包含着大量缺点” (p. 342),甚至只对诗人本人有意义。而在瓦雷里看来,“只对1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这是文学中铁的法则” (p. 300)。因而仅凭灵感不能构成1
5、首好诗。他甚至有点负气地写道:“假如我要写作,我宁愿在完全有意识和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写乏力的东西,也绝不愿顺从忧虑而在不能自控的情形下写1部堪称最美的杰作。” (p. 204) 与通常观念相反,瓦雷里认为,灵感与其说属于诗人,不如说属于读者。人们感到有灵感存在,恰恰因为诗人的辛苦劳作:“由于努力的痕迹,推敲、后悔、付出的大量时间、痛苦的日子和厌恶都已经过去,都被最终回到作品的精神所抹杀,所以某些只看到完美结果的人认为这个结果来自他们称之为灵感的1种奇迹。” (p. 299)在瓦雷里看来,读者被作品的完美所打动,认为仅凭诗人的能力无法达到这种完美的境地,因而认为存在着“灵感”,并将之归于诗人。“实
6、际上,灵感是读者慷慨地归功于他的诗人的:读者将在他身上发展起来的力量和优雅的超验价值赠送给我们。” (p. 284) 瓦雷里进1步指出,读者之所以经常感到有灵感存在,是因为诗人长期劳动的结晶却在刹那间作用于读者。瓦雷里有1个形象的比喻:诗人的创作就如同将1大堆东西1部分1部分地搬到1座高塔上,而读者的阅读就如同这1大堆东西的瞬间落地。不管搬了多少时间、多少趟,落地只需几秒钟。读者在极短时间内领略诗人长期辛劳的结晶,必然会受到强烈的震动,并将这1奇迹归之于灵感:“请注意哪怕写作1首很短的诗也可能用好几年时间,而这首诗对读者的影响却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在几分钟之内,读者受到的冲击却是诗人在长达几
7、个月的寻找、期待、耐心和烦躁中积聚起来的发现、对照以及捕捉到的表达方式的结果。他归功于灵感之处远远多于灵感可以带给诗人的东西。” (p. 302)瓦雷里甚至把唤起这种读者的“灵感”之感视为诗人的职能:“1位诗人其职能不在于去感觉诗的状态:那是属于个人的事儿。他的职能在于要在别人身上创造这1状态。他将读者变成受灵感启示的人。” (p. 284) 或许因为瓦雷里过于激烈地反对灵感,有些人认为瓦雷里对灵感完全不屑1顾,比如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克洛岱尔。但瓦雷里并非完全否认灵感,他承认诗人的某种“通过短暂而偶然的表现来存在和起作用”的“特有的个人能量”,他还写过风灵1诗,以中世纪克尔特和日耳曼人的空
8、气精来比喻创造性活动中飘忽不定的灵感。他只是强调仅凭激情与灵感不足以写出好诗,诗人的主观努力才是好诗的保证:“神明亲切地无偿送给我们某1句诗作为开头;但第2句要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并且要与第1句相协调,要配得上它那超自然的兄长。为了使它与上天馈赠的那句诗相当,运用全部经验和精神资源并不为过。” (p. 32) 2 在1般人看来,“诗歌”与“抽象思维”相互对立,就如同“冷”和“热”、“善”与“恶”,彼此毫不相容。诗歌只需要“天真的思想、丰富的表达法以及优雅和幻想” (p. 277),推理活动、抽象思维是诗歌的反面,如果用于诗歌只能产生破坏作用。瓦雷里反对这种流行观念,与之相反,他标举智性写作,强调
9、创作过程中抽象思维的作用。他说:“任何真正的诗人远比人们1般所认为的更加擅长正确推理和抽象思维。” (p. 300) 瓦雷里反对诗歌写作依赖灵感,强调抽象思维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诗人在写作中的主动作用,最终指向写作的根本问题形式。他认为,在写作中形式比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完美形式才是写作最根本的保证。只凭借偶然的、包含着杂质、甚至只对个人有意义的灵感,不能构造出完美的形式。对诗歌完美形式的追求离不开抽象思维。能否恰当地运用抽象思维决定了诗人能否写出传世之作。如果1位诗人“永远只能是诗人,而没有1点点抽象和推理的能力,他就不会在其身后留下任何诗的痕迹。” (p. 283)因而,瓦雷里
10、认为,诗人必须严肃对待写作,不能放任自己的想像与情感,“要尽可能地避免将自由联想的缪斯在幸福时刻赐予他的1切都泼在纸上。相反,他对所想象、感觉、梦幻和构筑的1切,都要进行压缩、筛选、斟酌,置于形式之中”3 (p. 76)。即使有灵感,如果没有抽象思维将之化为完美的形式,“缪斯和偶然的1切可能的才华就像宝贵的原材料堆在没有建筑师的工地上”,因此在写作中必须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大量思考、决定、选择和组合” (p. 30)。 瓦雷里强调诗歌写作中的抽象思维,并不意味着把诗歌视为表达思想的工具,将诗人的工作同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的工作混同起来,他指出:“材料、方式、时刻以及无数偶然”,“不仅为创作过程带
11、来了难以预料和不确定的因素,并且还使艺术家难以理性地对创作进行设想”,因而“艺术家不能绝对摆脱任意性的感觉。他从任意性出发向某种必然性发展,并从某种无序向有序发展,但这种任意性和无序的感觉始终伴随着他”,“正是这种对比使他感觉到自己在创作,因为他不能从他所拥有的演绎出他头脑中出现的东西。” (pp. 268-269)艺术家的创作并非由某个前提演绎、推导出某种结论,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艺术家不可能绝对摆脱“任意性”和“无序感”,恰恰是这种“任意性”和“无序感”,使他的创作活动同逻辑学家、哲学家的工作区别开来。尽管瓦雷里的诗有不少富于哲理,甚至借用了哲学思想来表现他的冥思,但
12、他强烈反对所谓的“哲学家诗人”。他说:“用诗去研讨哲理,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想按照国际跳棋的规则来下国际象棋”,或是“把1位海景画家同1位海军上校混为1谈。”4 (p. 83) 瓦雷里“反对灵感,强调抽象思维”的观念,还同其“征服困难”(difficulty overcome)的价值标准1致:“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首先要考虑作者为自己设定的要征服的困难。”5 (p. 126)在他看来,1首诗的价值与作者所征服的困难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他认为“写诗不艰难的人写的不会是诗。”6 (p. 82)如果诗人仅凭灵感写诗,就成为消极、被动的角色,没有任何精神的努力,这样的诗没有意义。 在瓦雷里看来,诗歌写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文学 论文 诗歌 写作 中的 灵感 抽象思维 瓦雷里 诗学 一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