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实还是心灵真实——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doc
《历史真实还是心灵真实——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真实还是心灵真实——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真实还是心灵真实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摘 要:古代文学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源于学科建设的严重落后,源于教学手段的贫乏、刻板。加速学科建设要理顺历史传统与当代意识、社会本体与文学本体、宏观统摄与微观研究、学问文学与心灵文学的关系,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建立起现代意义的古代文学学科。古代文学的教学也应以审美视野整合学术视野和文化视野,既承继传统的教学法宝,又运用现代的文艺理论和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历史真实;心灵真实;审美视野刘伟生 一、备受奚落的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人员感受到了严重的不满和压力:古代文学的教
2、学成了“职业的批评”,教师墨守成规、老生常谈、缺乏敏锐的艺术感觉;在“这里没有趣味,没有生命,没有任何文学所应该具备的丰富的意味”;1p24“几十年来,文学教育变成了这么一种东西,它使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教条、刻板”;1p24“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1p29这些尖锐的批评,虽说是针对于整个文学教育而言的,但自觉的古代文学教学和科研人员也不应该推御责任。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个显然失败在于古代文学传统备受当代文化的冷落,无法深入大众,难以参与当代
3、文化建设,成为促进社会文化素质提高的手段;文学传统只剩下供幼儿习读的片言只语,再也无法以其光芒烛照我们的时代。剔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反观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本身,我们知道:古代文学教学的尴尬,源于学科建设的严重落后,源于教学手段的贫乏、刻板。由于缺乏人文情怀、当代意识、学术规范和宽广视野,古代文学的研究事实上已被排除在现代学科之外,局限在学科内部繁殖大量无关紧要的命题,逃脱了文学传统应负的社会历史重任。古代文学的教学则连传统的涵咏吟诵的功夫也已失落,更谈不上心灵的感悟和时代精神的灌注,古代文学教学成了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很少做到在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以自己的方式思想深度、感悟能力和文学才情去阐释文学
4、。 二、理顺各层关系,加速学科建设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自20世纪初期王国维、梁启超、胡适开始,到随之而来的闻一多、鲁迅、朱自清、俞平伯、钱基博、钱钟书、刘大杰,到此后的游国恩、王季思、林庚、李长之、萧涤非、余冠英、谭丕模诸先生,乃至当今的青年学者们,经历了十分曲折而又艰难的历程。经过近100年的努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学科雏形和研究队伍基本建立,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教材和基本定型的评价标准,发表、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文献的整理和理论的借鉴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整体而言,真正现代意义的古代文学学科并未形成。由于缺乏现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指导,古代文学的研究大多
5、停留在事实陈述的层面,缺少对文学意义的阐释。也由于局限于传统和学科内部,无法向当代文化提供独特的贡献,更无法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现代建构需要集前人(尤其20世纪)研究之大成,需要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指导,甚至从根本上讲还有赖于整个国家现代化状况的改善(中国目前的现代化只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的现代化还远在物质现代化和体制现代化之后),当务之急则在于理顺以往各种观念的相互关系,打破二元对立的格局,树立全新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为现代学科的建立夯实基础。 1、历史传统与当代意识 传统是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形式,它指谓着从过去到现在所保留的文化内容。传统不仅永恒存在,而且时时
6、刻刻、实实在在地规约着现代的发展,任何人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渺视传统的存在,文学传统更当如此。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去,遵循传统也并不意味着回归历史。从本质上讲,传统是一种进程,传统的内容、价值、意义在历史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开放和重建的。每一代人都是站在自己的时代境遇中解释传统的,带着现实的问题向传统讨教,从现代性出发,建构传统对现代的意义。因此“解释传统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从而冲破旧的藩离,开拓新的世界、新的未来。”2也因此,解释传统并不仅仅拿传统为我所用,而是“重建”传统,以当代意识赋予传统新的时代的价值内涵、新的意义与生命,文学艺术是主观化、个人化的,文学史的建构自然更需一
7、种现代精神或者说当代意识,“文学史研究与一般历史研究最大不同之处,是它不像一般历史事实那样具有相对的确实性。”3因此文学史的阐释必须注入当代意识,以当代意识反观历史,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细节的单纯考证,不应只是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复述和描绘,单纯的去搜集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而忽视文学史的当代关怀。 重写文学史要努力使古代文学研究获得当代人的关注,引起当代人的共鸣,把古代文学研究推向当代的社会舞台,并争取到一定的社会文化地位。 2、社会本体与文学本体 这也是一场难解难分的辩论。文学研究究竟应以社会学的视野还是文本的视野?两者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有其偏颇的一面。就中国
8、古代文学来看,这一争论更加源远流长,但总的来说,对文学本体的认识不够,现代意义的文学本体理论更远未确立。古代文学原本是哲学(包括经学和子学)和史学的附庸,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经学的训诂释义和史学的知人论世,没有构成独立的本体理论,或者干脆说,文学研究很少是一种自觉的专业行为,过去的文学史,实际上也是包罗万象的学术史。20世纪初期开始,学者们意识到文学研究不能再依赖于哲学和史学的法则。梁启超提出了“唯美的”和“情感的”文学本体论口号,王国维写出了红楼梦评论,都表现出把文学研究由哲学转入文学的趋势。但这些现代意义的研究并没有占住文学研究的潮头,并没有给学术界以强烈的刺激作用,古代文学本体的不
9、明确和文学研究理论的缺乏使古代文学的研究终未树立起现代学科规范。40年代到70年代是工具论、庸俗社会学占主导的时代,把文学内部问题简单地对应为政治、社会中的条条框框,严重地延缓了古代文学学科的建设。8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的研究有了全新的变化,但饥不择食的研究者们急功近利地引进域外文学理论模式之后,还没来得及创立起真正经过严格思考符合古代文学特点的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的研究要有一种宏阔的视野,也离不开社会学的方法,譬如唐诗,它便是唐代重要的文化事件,并不是“文学圈”有限的诗人所独享的话语,因此唐诗研究要想获得新鲜的活力,便须从狭隘的文学范畴中生发开来,发掘其在社会层面的意味。但总体而言,当务之急是
10、要使古代文学获得一个独立自足的研究领域,以便回避历史学、社会学对本学科非分的侵蚀。 3、宏观统摄与微观研究 任何领域的研究都是宏观和微观的方法并存的,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宏观研究以微观研究为基础,微观研究以宏观研究为指导。但就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说,微观的研究成绩卓著,宏观的研究相对滞后(实际上也是导致古代文学研究不能被当代文化认同的重要原因),所以宏观研究应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所谓宏观的研究,应是在众多纷繁的现象中,发现其共同的、本质的要素,探究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勾勒其发展的轮廓与线索。”4宏观研究关系古代文学学科现代建构的大局,它依赖于宏观的视野、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确
11、立和现代研究手段的运用,表现为文学史撰写中横的联系和纵的线索与分期。文学史宏观研究的先决条件,是文学观念问题,这在上文已经谈及。文学观念的单一是导致文学史教材单一的重要原因。循规蹈矩的思绪必然得出文学史著作千篇一律的教科书模式。观念更新后,文学史的更新需要在撰史的线索、方法、体例、视野上下功夫。实际上心态文学史、情感文学史、文学形式演进史等新的文学史撰写方法正在构想或已经付诸现实。但万变不离其宗,文学史中基本的史实不容否定,不可抹去。就形式而言,也不必定于一尊,使用统一的也是唯一的序列,完全可以以多维立体的框架构建新的体例。宏观的视野既指整个文学史前后一贯的整体视野(包括现当代文学),也指跨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真实 还是 心灵 关于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