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燕行录》看18世纪中国北方的市集——兼论中朝文化交流与文化.doc
《从《燕行录》看18世纪中国北方的市集——兼论中朝文化交流与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燕行录》看18世纪中国北方的市集——兼论中朝文化交流与文化.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燕行录看18世纪中国北方的市集兼论中朝文化交流与文化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明清两朝,来华的朝鲜使团有关人员将其在华时的所见所闻著录成书,这在朝鲜的上被统称为燕行录。因此,燕行录并不是专指某一个朝鲜使团人员来华时的著述,而且,书中文字的长短、卷数的多寡均不受限制。1 朝鲜三节年贡使团通常在每年的十月或十一月初从汉阳出发,十二月末以前到达北京。清代朝鲜使团所行路线多利用陆路,沿线所经过的主要城市依次是平壤、义州、鸭绿江、凤凰城、连山关、辽东、沈阳、辽宁、沙河、山海关、通州、北京,等等。总路程在3100里左右,途中约需5060天左右。这样,整个旅程、包括在北京的日子约需5个月左右。他们
2、在北京的驻留时间一般可在60天左右。朝鲜使团人员以私人身份与中国官员、学者甚至西方传教士进行接触,并可游览书肆以及名胜古迹。 朝鲜王朝所派遣的来华使臣,回国后往往要由国王召见,汇报有关中国的情况。尤其是书状官,必须将途中的见闻记录禀报国王;使团中的其他人员也私撰有关出使中国的记闻,它们多是用汉文写成,也有个别是用谚文(即朝鲜文)的。这一系列记录朝鲜使团成员沿路见闻的著作,即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各个时期的燕行录。 燕行录是一系列关于燕京之行的书的总称,因而具有体裁多样、作者层次广、年代跨度大的特点。其体裁有日记、诗歌、杂录、记事等,其作者包括朝鲜派往中国的正、副使、书状官,以及使节团中一般的随员,
3、著名的学者有朴趾源、李德懋、洪大容、柳得恭等,这些人同时也是朝鲜历史上“北学派”的著名人物。最早的燕行录著述的时间开始于崇德二年(1637),目前所能见到的是金宗一写的沈阳日乘,而能见到的最晚的著作则是光绪十四年(1888)无名氏的燕辕日录。 燕行录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笔者所见到的韩国成均馆大学收藏的燕行录选集,除了记载路途、使行人员、贡品和沿路所见的风景外,对于中国当时的、风俗都有详略各异的记述。尤其对于中国的时政、著名人物、藩属外交、边境贸易、商人市集、士人科举、以及婚丧风俗都是记述较多的内容,从这些内容的侧重点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朝鲜学者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非常感兴趣。 燕行录在内容与时间
4、上都覆盖极广,同时由于是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具有相当的真实性,直笔、全面、完整是燕行录的最大的优点,也使其成为研究清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弥补中国史料的不足。 本文采用的燕行录是由韩国成均馆大学1962年编纂的燕行录选集本和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朴趾源的热河日记,选集本所包含的30种燕行录与热河日记基本上已经包含了在各个时期影响较大的各种燕行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一、18世纪中国北方市集与市集文化 18世纪正是中国商业最为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市集亦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清代北方市集的发展,以北京、通州最具代表性。全
5、国的中心城市北京在18世纪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市集也向专门化、多元化发展,而且从正月到腊月几乎隔不几天就有各种庙市举办,大大扩充了市集所占据的地域。 北京的“大栅栏、珠宝市、西河沿、琉璃厂之银楼缎号,以及茶叶铺、靴铺、铺、洋货铺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令人目迷五色,至酒楼饭馆,张灯列烛,猜拳行令,夜夜元宵,非他处所及也”2。 清人鲍西冈鉁的春游词就生动描绘了当时琉璃厂的游人杂沓,北京市民在正月逛厂时的情景。 “料丝羊角灿成行,簇帛堆纱锦绣装。岁岁灯棚变新式,鳌山结撰到西洋。” “像生花草捻泥人,鼓板笙萧小店陈。风景不殊吴语杂,勾人情绪武邱春。”3描绘了琉璃厂中来自各地的各种商品云集、热闹繁华的景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燕行录 18 世纪 中国北方 市集 兼论中朝 文化交流 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