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西方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表现.doc
《【word】 西方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表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西方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表现.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表现2010年第10期第28卷(总第123期)毕节学院JOURNALOFBUIEUNIVERSITyNO.10,2010V01.28GeneralNo.123西方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表现张晓丽(毕节学院中文系,贵州毕节551700)摘要: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局.对于展现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文学作品来说.死亡的悲剧结局自有无比震撼的效果.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死亡的不可抗逆性和无法回避性,更能引发文学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回顾性反思.而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具有的审美价值正是在于它反映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价值关键词:西方文学:死亡叙事:审美表现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
2、识码:A文章编号:16737059(2O1O)10一oo8606一,西方文学中的死亡叙事死亡是通向审美天国的神秘阶梯,它对艺术心灵有着一种魔力般的召唤.死亡是精神通向彼岸世界的风帆,唯有它能引导心灵走入绝对自由的圣殿;唯有它,生命个体可以穷尽一切知识,真理,享受到至善的道德人格.死亡是人生最强烈最灼痛最悲哀最激愤昂扬的诗意印象.无论在情感深处荡漾的对死亡的恐惧,还是本能的死亡冲动的波澜侵袭心灵,它们都构成艺术创造的动因和源泉.艺术家是死亡的真切观察者和敏感的体验者,他们感受暴君驾崩的欢乐,丑恶埋葬的喜悦,落英,哀鸿,香消玉殒,草木凋零无一不引发艺术家内心对死亡的感慨和对生的焦灼.死亡是每一个享
3、受着生命欢娱的人很难想象的永恒的虚无.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然而正是这种否定反过来肯定了人类集体生命的生生不息.对死亡的恐惧在于人们错误的陷入了官能欲望的包围之中而不能自拔,是因为对物质世界形色声貌的追求遮蔽了人的本性,束缚住了人的心灵,从而使人堕入对生死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体察人生的本真价值.而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于人类怎样以他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对死亡的恐惧意味着我们对生命的珍惜,而生命原是人类一切审美活动的尺度所在.艺术能够洞烛死亡的幽微,把死亡的阴森恐怖转化为艺术的美.艺术洞察生死的本相,使我们感激生命,也体现了合规律的真.纵观西方文学发展史,死亡一直都
4、是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19世纪末期,尼采对所有人说:上帝死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寄希望于上帝等于寄希望于虚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化出现了许多思潮,一些青年作家产生了一种战后的幻灭感,世界没有了上帝的庇护,没有任何希望,生活处于一种悬浮状态.在文学范畴出现了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现代意象派,荒诞意识,意识流等文学现象,文学家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和追求”上帝死后”的内心世界.死亡叙事在西方文学史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英雄的形象,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他们在与可知和不可知的命运进行斗争,死亡便被描写成了与命运斗争的悲剧性结局.而到了中世纪.人们又将追求自由的
5、精神活动托付给了上帝.渴望在虚幻的天国获得幸福.文学收稿日期:20100621基金项目:2009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2X096作者简介:张晓丽(1978一),女,云南宾川人,毕节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比较文学.?86?为世俗的人们提供了生命的多样性和死亡的多种可能.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学中的人在社会与个人,善与恶,理性与感性中挣扎.对人与不可知的命运的抗争,以及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的悲剧的抒写,是文学对社会人的精神的准确把握.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德里达喊出”人也死了”.传统意义上的
6、人被物化,孤独,绝望,荒谬成为人的精神写照,对死亡的思考成为永恒人性的渴望.无论是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还是对死亡意义的思考,人类所追求的都是自由与人性尊严的实现.尊重和倡导人的精神的自由实现.死亡意识与生存意识的碰撞,最终的结果是走向个体生命的自由境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战后,科技飞速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加剧,财富的增长并没能解决精神的困惑和危机,对死亡主题的钟爱在存在主义中得到回归.当代的死亡文学多与存在主义有关联,存在的意义成为文学研究的主题.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遇解构和消解.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人文关怀又一次被提到了中
7、心的位置.”死亡学的另一研究课题,是在文学艺术对于死亡的种种表现,以及文学艺术对于绝症患者所具有的精神调适或升华功能.”【1】悦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再现.文学中,死亡的角色常常被描写成荒谬,令人生厌的形象:要么抗拒死亡,走向悲剧性结局;要么听天由命,把死亡看作是人类存在的不可逆转的根本事实.即使是在死亡禁忌的时代,文学艺术也没有对死亡进行排斥,以死亡为结局的小说仍旧大量出现.生存与死亡在文学中激烈碰撞,试图寻找一个真正的精神家园.文学时刻都在提醒我们,不要遗忘死亡.进入后现代社会,死亡成为存在价值的反观性参照.圣经是西方文学发展的源头.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创造出亚当和夏娃之初,他们是不死的,因为他们
8、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人类从此世世代代背负原罪.古希腊,罗马之后,西方文学进入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中世纪的宗教文学,赞美基督,构建了天堂,炼狱,地狱三部曲.对天国和地狱的描写,是中世纪文化艺术的表现重点.宗教哲学代表奥古斯丁说过”我眼中只看见死亡!”1152说明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正如莱辛所言,本来是自然死亡,却被基督教说成是罪恶的后果和报应,加剧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在当时的社会,”最理想的是不能孤独死去.并被拯救.”中世纪末,黑死病和瘟疫在欧洲蔓延,对后世探索性的描述,成为这一时期基督教文化的主要内容.”只是到了后来,宗教才成功地把这种来世的生活视为更令人渴望的,真正归宿的设想
9、,并把由于死亡而结束的生活贬低为仅仅是一种超脱前的准备.此后,无非是继续把生命追溯并延伸到过去,形成生命早就存在的观念,即灵魂的轮回和再生,其目的却是排除死亡所具有的终止生命的意义.对死亡的否认早有其源,我们把这种否认描述为一种文明社会的习俗态度.”242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思想,人的价值再次得到肯定.文艺复兴倡导的是对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复兴,目的是重新发现人的崇高价值.这一复兴宣告中世纪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人文主义宣扬人性的解放,歌颂自由爱情和幸福的现世生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对虚幻来世的宣扬.死亡模式开始主要通过世俗文学描述其特征.文艺复兴的英国大师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绝大多数都是人的
10、性格与环境的冲突,真正直面死亡,冲突的高潮以死亡为结局.17世纪的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理性的地位,理性本身无法回避的是神,自由与灵魂不死.这一时期的英国戏剧中.出现了大量血淋淋的死亡场景和大屠杀事件,甚至在某些作品中,将耶稣走上十字架的圣洁还原为对死亡的直接揭示.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继续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倡导理性,解放个性,表现出乐观主义的精神.这一时期的文学不再排斥死亡形象的出现.19世纪产生和发展了两大文学流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也开始萌芽,早期浪漫主义走上反理性的道路,对神秘世界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常常导致了对现世的悲观,因而被称为消极浪
11、漫主义.对现世的悲观使这一时期的文学颂扬死亡,将死亡视为向无限的过渡.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代表着一种浪漫化原则的死亡,死亡是圆满和复活的前提.英国和法国浪漫主义的死亡形象是狂风暴雨.”在这里所产生的既是互补又是相反的另一种关于死的思想:死的魅力令人眩晕,导致了屠杀,成为当时人们称之为浪漫狂欢酒席的动人时刻.”勰现实主义在19世纪达到辉煌,出现了司汤达的红与黑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对死亡做出深刻思考的作品.19世纪末,反理性成为思想的主流,自然?87?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纷纷登上了文学舞台.2O世纪,西方传统价值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冲击,已经很难用一种流派涵盖西方的文学世界.对
12、战争荒诞性的反思,人在物质世界的异化,个体人在社会化和集体化中的孤独.成为文学反映的主要内容.卡夫卡,普鲁斯特,艾略特等代表着现代主义的鼎盛时期.”表现主义以最激烈的形式将个人的死的痛苦与人们对正在崩溃的世界的集体死亡深深感到的悲痛结合在一起.”2670死亡已经不再像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表现的那样充满激情和震撼力了,英雄己经死亡.二,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表现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死自有人类以来,战争在人类社会中从未中断过.面对战争的威胁,人类对生与死的思考也变得非常深刻.西方文学对战争惨烈场面的描写,将人类的灾难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追求一种震撼的审美效果.战
13、争中的死亡描写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无数的英雄都不怕死.甚至为了夺回战友的尸体而激战,献出自己的生命.弗洛伊德在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一文中写道:”总之,我们的潜意识和原始人一样,既不承认我们会死亡的观念,又对异族人大开杀戒,也对我们所心爱者产生了分裂的或矛盾的心理.但是,我们对待死亡的这种传统的文明化态度确实已远离了这种原始状态!”【3只有在正视对手和同伴的死亡时,只有在自我面I晦死亡威胁时,个体意识才重新感受到它的存在,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死亡的必然.2,主动性死亡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心理状态下,会为了某种崇高的目标而战胜了死亡的恐惧,主动放弃生的可
14、能,选择死亡.为了某种目的,美和崇高在追求理想的自我毁灭中实现了统一,而自我毁灭的勇气又为美所吸引.战场上的死亡是常见的死亡形式之一,英雄因为无知而无畏,战死被英雄们认为是件光荣的事.以英雄的方式死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最神圣,最崇高的死亡.英雄之死诞生了最具震撼力的壮美.而近现代社会,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德烈形象,对生命进行了思考,对天国的信仰在他面临死亡时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慰藉,帮助他战胜了死亡的恐惧.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女兵们的死展现了绚丽壮烈的美.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小说中的罗伯特具有坚强的信念,他不怕死,但憧憬战后能和他在战斗烈火中相识的玛丽亚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罗伯特选择
15、了战斗到最后一刻,为崇高的理想献身的死亡在战争中体现了英雄们大无畏的气概.主动选择死亡不仅仅表现在战争文学中,在西方文学中它还表现为:为爱与美而献身.自古以来,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两大主题.通常在作品的结局中,对追求纯洁爱情或爱情自由的主人公而言,死亡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强调,死亡并不痛苦,唯一感到痛苦的是没能为爱而死.西方文学中,因为家族世仇,宗教信仰和门当户对等外部环境造成的爱情悲剧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爱在俗世中得不到认可,他们以死来诠释爱的永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爱上了朋友之妻绿蒂,这种有悖于
16、传统伦理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于是,维特选择了自杀.在死之前他的心情十分平静,“一切的一切,我生活中的一切希望和梦想,都由此得到了满足!此刻,我就可以冷静地,无动于衷地去敲死亡的铁门了.绿蒂啊,只要能为你死,为你献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地死,高高兴兴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宁静,带来快乐.”无论是罗密欧,朱丽叶,还是维特,他们为爱而献身是幸福的,他们带着永恒的爱离开人世间.而为美献身的原型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纳喀索斯.纳喀索斯是一位美少年,他非常欣赏自己的美,每天在水边凝望自己的影子.纳喀索斯爱上了自己的影子,他的肉体坠入河里淹死了.灵魂与肉体分离,变成了一株水仙花.无论是对正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ord 【word】 西方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表现 西方 文学 中的 死亡 叙事 及其 审美 表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