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及其特点.doc
《(doc) 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及其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 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及其特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及其特点东南亚纵横AROUNDSOUTHEASTASIA2012.1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及其特点黄勇摘要:1617世纪是老挝世俗文学的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长篇叙事诗,寓言,诗体小说,纪事体散文等文学体裁,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印度文学和佛教文学相互渗透融合,呈现出佛教化,民族化,同质化等特点.作品既充盈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又贯穿着老挝本土的伦理文化和道德文明.关键词: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分类特点中图分类号1334.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479(2012)O1005304LaoSSecularLiteratureand
2、theCharacteristicsofItin1617thCenturyHuangYongAbstract:1617thcenturyiStheperiodofrapiddevelopmentofLaoSsecularliterature,inwhichhastheappearanceofalotofliterarygenressuchaslongnarrativepoems,fables,versenovels,Chronicleproseetc,aswellastheemergenceofalargenumberofoutstandingliteraryworks.Theseworksh
3、avemutualpenetrationandintegrationwiththeBuddhismandIndianliteraturebothincontentandform,showingthecharacteristicsofBuddhism,nationalization,homogenizationandSOon.Keywords:16-17thcentury;LaoSsecularliterature;Categories;Characteristicsl4世纪中叶澜沧王国建立后,国势渐趋强盛,尤其是16一l7世纪,澜沧王国多次成功抵御了暹罗和缅甸封建势力的入侵,老挝封建社会进入了
4、上升阶段.社会的繁荣稳定也促进了文学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作为老挝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世俗文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分类从体裁上看,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样式驳杂,主要有:史诗,如帕拉帕拉姆,信才,陶洪,占芭西顿,占塔卡,卡拉吉,娘登温;寓言故事集,如娘丹黛,休沙瓦;诗体小说,如祖父教孙子,孙子教祖父,因梯央教子;纪事体散文有坤巫龙的故事,琅勃拉邦纪事,芒芬纪事,万象纪事,占巴塞纪事等.从题材上看,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可分为:道德教化类,如故事集休沙瓦,祖父教孙子,孙子教祖父,因梯央教子等;讴歌爱情和英雄传奇类,如长篇叙事诗信才,陶洪,占塔卡,卡拉
5、吉,娘登温等;历史传说,地方史志类,如散文作品坤巫龙的故事,琅勃拉邦纪事,芒芬纪事,万象纪事,占巴塞纪事等.从文学作品源流来看,这一时期的世俗文学可以分”外来”和”本土”作品两部分.外来作品主要指根据印度史诗或寓言翻译,改编的作品,如帕拉帕拉姆和娘丹黛等分别改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印度着名寓言故事集五卷书.本土作品是指老挝作家的原创作品,这部分作品占世俗文学的绝大多数.当然,两者并没有决然的分野,而是相互融合,互补.因为老挝本土文学在发展中必然会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学的影响;而印度作品在进入老挝后也必然经历民族化过程,一切外来文化都是被本土文化过滤后而发挥作用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讲师,博士
6、研究生53二,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概述以不同体裁的经典作品为例(一)长篇叙事诗帕拉帕拉姆,信才,陶洪,卡拉吉等帕拉帕拉姆为罗摩衍那的老挝语音译名,意译为罗什与罗摩.该改编本约成书于17世纪,但作者及具体年代不详.该书在老挝流传非常广泛,几乎每个寺庙都有收藏.1973年印度学者嗄亥博士以万象省南班那宋寺的藏本为基础,并与波喔寺,班洪寺藏本进行比对,整理,最后用老挝文出版.此外,罗摩衍那在老挝还存在多个不同的异文,如在芒辛地区广泛流传的傣语版本蓬玛加和,兰嘎以及收藏于琅勃拉邦王宫的安南语版本吐拉披等.帕拉帕拉姆以讲述佛祖的个前生帕拉姆的故事为主要内容.故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因闼巴塔城和
7、西萨塔纳城的兴起,哈帕那算和帕拉姆的出生.其中重点讲述哈帕那算强迫堂姐占达做自已的妻子,从而违背了老挝社会近亲姐弟不能通婚以及结婚必须求亲而不能强迫他人为妻的风俗,最后失去百姓的敬重.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帕拉姆与哈帕那算的斗争.当哈帕那算举家逃到楞枷岛后,还是恶性不改,继续干出了许多伤风败俗的事情,如骗奸因陀罗之妻苏萨达;采取欺骗手段偷抢悉达等.当帕拉姆成功完成悉达父亲昭拉西提出的各项条件娶到悉达后,哈帕那算又密谋杀害帕拉姆及其随从,并设下计谋成功地将悉达骗取到手,但因悉达反抗而一直不能与其成婚.帕拉姆到处寻找悉达,最后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将哈帕那算杀死,悉达重新回到帕拉姆身边,二人返回占他布里城.
8、故事的末尾讲述帕拉姆怀疑悉达的贞洁,导致两人时常发生争吵,但最后双方相互原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帕拉帕拉姆取材于罗摩衍那,因而其主要故事情节跟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存在渊源关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与罗摩衍那以及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广泛流传的罗摩衍那改编本如泰国的拉玛坚,柬埔寨的罗摩赞以及缅甸罗摩达钦相比,老挝的帕拉帕拉姆在主题,内容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习俗上都与原着及其他流传版本存在较大差别,它不是罗摩衍那的简单模仿或改编,也不是在流传过程中的简单变异,而只是借用了原着的结构,部分内容以及人名,地名进行重新创作的结果.在主题思想上,帕拉帕拉姆主要表达了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和
9、风俗习惯的重要性谁违反祖训,规矩,谁就将受到惩罚.整个故事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按照老挝的社会风俗,近亲姐弟不能通婚,而结婚则必54须明媒正娶.但哈帕那算强娶自已的堂姐为妻并且事先没有经历求亲等程序,最后导致人神共怒,成为破坏风俗习惯的反面人物,变成非正义一方;而帕拉和帕拉姆两兄弟却是老挝人民心目中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的模范,是正义一方,并最终战胜哈帕那算.在内容上,帕拉帕拉姆先讲述哈帕那算的出生和早期生活,然后再说到主人公帕拉姆的出生,这与罗摩衍那有很大不同.在人物形象方面,哈帕那算也与罗摩衍那中的十首魔王不同,他是一个充满智慧,英勇善战和熟知佛教教义的英俊潇洒美男子,但他爱自夸,炫耀并
10、且蔑视传统习惯和道德,最终变成非正义一方,被代表正义的帕拉姆打败.帕拉姆在作品中则被塑造成社会道德和传统习俗的维护者,被视为正义方的代表,最后登上王位并与悉达终成眷属;而同样作为遵守传统习俗和佛教教义的代表帕拉,在作品中的地位并不突出,甚至为便于书写和顺口,将名字也与帕拉姆拼写到一起.同时,为加大与罗摩衍那的差异,突出表现帕拉帕拉姆是根植于老挝民族土壤上的艺术成果,作者还重新塑造了一些新的角色,并赋予重要地位,如”飞马”等.此外,作者还对原着中的一些人物作了改编,如混拉蛮(哈奴曼)变成了帕拉姆的儿子,按照老挝人生活来描写占达和悉达的日常行为等等.在典型环境及社会文化习俗的描写方面,作者以叙述的
11、形式对地名,山川,河流,牲畜以及老挝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的介绍,并在其中穿插了不少的格言,谚语和诗歌.如给各种树木,水果,鱼,鸟等取名,用”穿牛鼻子”,”长嘴泥鳅”,”槟榔青”c非常形象而又具有老挝民族特色的词语来反映老挝人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老挝的民俗习惯,文化风情,如老挝人的热情好客,拴线仪式,婚庆祝福等等.此外,作品还反映了老挝人的宗教信仰习惯及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在老挝的融合过程.17世纪,小乘佛教在老挝已得到广泛传播并确立了主导地位.为迎合人们的宗教信仰习惯,作者在创作时将帕拉姆附会为佛祖的一个前世,并穿插佛教的教义内容,以吸引读者和听众.综上所述,帕拉帕拉姆是
12、老挝人民结合自身的社会需要,加以重新构思,并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等方面进行再创造的一部具有老挝特色的独立完整叙事长诗.它是根植于老挝民族土壤上的艺术成果,是老族人在接受印度文化过程中,融合本土文化而(老挝)波胜坎?翁达拉等:老挝文学,老挝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1987年版,第255264页.”穿牛鼻子”指娶媳妇,”长嘴泥鳅”比喻长舌妇,”槟榔青”比喻年轻姑娘.进行的新的艺术创造,它已经成为老挝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老挝人相信,帕拉帕拉姆就是讲述佛祖一个前生的真实故事,在寺庙,僧侣也会时常念诵帕拉帕拉姆的故事,甚至于一些故事情节也以壁画的形式出现在寺庙的墙上,或被改编成古典舞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及其特点 doc 16 17 世纪 老挝 世俗 文学 及其 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