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doc
《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种种背景。 一、时代背景 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
2、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因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数量有限,且由于杀戮已濒于被灭绝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衰。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那年,莫扎特刚好出生。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
3、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掀起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莫扎特正好生逢“开明专制”的盛世,开明的君主约瑟夫二世(17411790),于1765年继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皇帝推崇伏尔泰等启蒙学者的学说,推行改革,在奥地利历史上开始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商品生产。生活在政治上一个比较宽松、比较自由的时期,莫扎特才得以创作了大量古典风格的音乐,激发了18世纪欧洲对古典风格的热烈崇拜。 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根,正如近代
4、欧洲文明的根一样,必须到古希腊、罗马去寻找。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古典风格源自新古典主义浪潮的影响,犹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一样,不仅崇高、庄严、静穆,且华贵、典雅。莫扎特在乐曲中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靠直觉来表述自己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具有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美。 二、思想文化背景 18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是一种将思想与信仰根植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的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及其支持者们相信理性及对知识的追求,将带领人性进入真正快乐的源头。在这种启蒙运动精神的推动下(在这个运动中,对任何问题都鼓励质疑和提出问题),欧洲开始尝试完成全
5、球地图。 在莫扎特的年代,短暂且卓越的探险热潮,正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下的产物。詹姆斯库克船长沿东澳大利亚征服南太平洋的探险航行,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最大一次扩展了欧洲的地理知识体系,奠定了填补航海图上最后一大块土地的基础。而一个18世纪的浪子贾科莫卡萨诺瓦轻浮、放荡的一生恰恰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对立的最佳写照。他从18岁起(1743年),一直到1784年退休,都在欧洲骗吃骗喝,专门喜欢与国王、贵族、名人等高层次人士往来,还赢得世纪最伟大情圣之一的名声,这也是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真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启蒙。简单易懂的莫扎特音乐语言发展,亦与18世纪启蒙运动
6、的思想密切联系。莫扎特应用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符号,采用奏鸣曲曲式,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立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在短短的29个春秋寒暑一共创作了626首曲子。这是上帝专门派来赐给人类的如珠似玉的旋律。 三、生理和心理背景 1.对疾病的沉思 莫扎特自六岁起,直到临终,他都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也许,没有疾病的痛苦,就不会有深沉的音乐产生。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生涯都是在疾病缠身的煎熬和拼搏中度过的。若从医学角度看,他的不少乐曲在某种程度上实在是一位患者主诉病历的档案。当然,莫扎特很少公开抱怨自己的恶劣健康状况,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并没有把他推向颓废的泥潭,走向厌世和悲观主义,相反倒促使
7、、刺激他跑到音乐艺术世界去寻找出路,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语言诉说其生存状态,描述其人生的根本处境,从而得到解脱。 在D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75号)中,活跃、开朗,有朝气的第一乐章是他对生命的一首赞歌,而在慢乐章的展开部出现了沉思的段落,这是他祈求上帝使他正确对待疾病的一段内心独白。该曲创作于1773年,莫扎特17岁,正好抱着有病的身子走向自己的青年时代。如此孱弱的躯体,却有如此旺盛的艺术创造力!真是不可思议。 2对死亡的默念 对死亡的默念,有一种乡愁伴随,这是莫扎特的许多慢乐章的主题。他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最后归宿,正是死亡刺激了他去紧迫地、频繁地思考生的意义。 在人对生的渴望和死亡之
8、间,存在着永恒的冲突。莫扎特用作曲,用钢琴和小提琴做武器,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他的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便是莫扎特晚期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的“战利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75号),创作年代是1789年夏天;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89号),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0号),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 联想起贝多芬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它的主题思想正是贝多芬对“恒久的孤独生存”的有力对抗和报复。这两位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在行将就木的日子都用了弦乐四重奏来抗击心中的死的绝望感,真是意味深长。 艺术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魅力:即使是痛苦、悲哀和绝望,一旦经过艺术处理,也
9、会升华为审美对象。 做一个自由作曲家的“烦” 身为一名音乐神童,莫扎特曾与欧洲贵族交往密切,他认为自己与任何贵族是平等的(正如他在歌剧中所体现的)。但莫扎特仍隶属于萨尔兹堡的统治者施拉腾巴哈大主教及他的继承人科洛里多伯爵。他在这样的从属地位上,常感到局促不安;他容忍不了主仆关系中雇主科洛里多的专横和压制,在经过几次意见纷争以后,终于在1781年(25岁)挣脱了依附关系而走上自由作曲家的道路。他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总在为找寻宫廷里的一个职位而劳碌奔波。不幸的是,当时的观念是贵族赞助者均视作曲家为仆役,莫扎特历经坎坷,仍负债累累;英年早逝,劳生一梦。 莫扎特性格中有内向的一面,他善于把同世界的矛
10、盾、冲突掩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将做一个自由人的种种“烦”转化为旋律。他的四首圆号协奏曲是他对“烦”的狠狠报复,因为他觉得用圆号来“笑”劳生一梦是很过瘾、很解恨的一件事,他企图通过圆号那响彻云霄的号声来缓解其内心的“烦”,宣泄出同世界抗争的愤懑。 莫扎特的音乐越往后,越到他的晚期,他反抗世界、自我挣扎的成分越多,乐曲境界就越高,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也越大。到了临死前的三四年,莫扎特的乐曲中透出的人同世界相抗争的“力”就越大。 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只有发展到了欧洲的18世纪,才能孕育出莫扎特音乐语言符号系统。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使18世纪的欧洲为之发狂,则是莫扎特的伟大功绩。他从来没有真正
11、出生过海上钢琴师心理剧情简介: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Virginian号上,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Danny Boodman在头等舱上欲捡拾有钱人遗留下来的物品时,却意外地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TD牌柠檬的空纸箱内。由于坚信“TD”正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缩写,于是Danny不顾其他工人的嘲笑,独立抚育这个婴儿,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他取名为:1900。海上出生的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然而好景不长,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中,抚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莫扎特 音乐创作 背景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