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详细内容.doc
《美学论文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详细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论文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详细内容.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详细内容 【提要】在对原生态民歌和后民歌做出比较的基础上,从审美人类学角度,即运用人类学的实证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南宁国际民歌节做出阐释。由此得出,在当代,民歌面临1个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着重凸现民歌的现代美。【摘要】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original folk songs with modern ones,andstart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the article t
2、alksabout the Nanning International Folk Song Festival,concluding that folksongs face a new opportunity to develop.【关 键 词】民歌节/审美人类学/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Folk SongFestival/aesthetic anthropology【 正 文】审美人类学是1门新的学科,它倾向于把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找出美学的新方向。该学科用人类学的方法和概念系统来研究和阐释美学和审美现象,即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种族、民族在审美习惯、审美制度、
3、审美传统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这1倾向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学理上的需要,可能解决困扰学术界的美学危机问题。本文试从这1角度审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期做出有益的阐释。民歌,又叫民间歌曲,是1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植根于民间,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美学上,民歌以任性而发和准确地复制文化传统的特殊基因为特征。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文化关系、审美关系的诸多变化,民歌本身也随之发生了1系列变化,民歌的现代发展问题成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大量的争议,如民族性的怎样成为世界性的?民歌的现代唱法是否会改变其文化基因?具有民族个性的美与现代的美是否相融,怎样把握其美学
4、意义?等等。而广西南宁市连续举办(1999、2000、2001年每年11月份)的3届国际民歌艺术节更是给人以强烈震撼,加深了人们对以上问题的争议与思考。在我看来,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清楚把握原生态民歌(传统民歌)的本质以及其与后现代语境下民歌的区别。1、原生态民歌与后现代语境下的民歌1般认为,原生态民歌具有自发性、民间性、口传口授性的特点,是1种纯民间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娱乐之中,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所以历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之1。这种民歌多为集体创作,民歌手人人都可以加工润色,而其口头即兴创作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受定稿
5、限制,众多歌手的创造,体现为民歌中集体智慧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几近天衣无缝。这些特征使民歌的旋律呈现1种大众化色彩,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歌最重要的特征,即民歌之为民歌的关键所在。根据古典记载和出土文物显示,我国民歌大约已有5千多年的。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但是很遗憾,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诗经中只记载了歌词,而没有留下旋律,而后者对于民歌非常关键。以后的各个朝代所记录的民歌也是如此。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比较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和其他楚国诗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称之为楚辞。汉武帝时,设立了专门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主要从事民间歌曲的搜集整理工作,流传至今的如“汉乐府诗”。汉
6、魏6朝的民歌,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唐代民歌也相当繁荣,唐玄宗时,设置了“教坊”,广泛搜集整理民歌。宋词的出现,元曲的发展,也与民歌有密切的联系。明清,民歌亦有所发展,反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可以说,各朝各代都为民歌发展做出了自己1定的贡献。当然,民歌这1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繁荣有其1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就如古希腊神话的发展和繁荣需要古希腊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在落后、不便、文化不发达的条件下,演唱民歌是当时人民群众生活、娱乐的1种重要形式。即是说,民歌的繁荣和发展符合当时人民审美和交流的需要。与此相联系的是传统的民歌节,它在形式和功能上相对单纯,意识形态色彩相对较淡。和现代民歌节相比,它并不运用或
7、者说无法运用1些现代高,没有也不可能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在功能上则更多是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和娱乐,没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不是很密切。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进入了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传统形式的民歌当然是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的范本,但是它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不同于以前。随着技术的高度发达,本雅明所预言的文化艺术机械复制的时代高度发展,各种文艺形式如戏剧、电影、广播、电视、录像、录音等得到大量的普及,这使人们的娱乐形式大大增加,演唱民歌随之大量减少。在这
8、种语境下,民歌适应时代的发展,发生了1系列的变化。首先,民歌的外延有所扩大。我们现在习惯于把按传统民歌的旋律填上新词的民歌称作“新民歌”(这颇类似于古代根据词牌名某种旋律的代称填词)。新填词的民歌,其改变幅度各有不同,小的可能只是改变几个音或节奏,大的可以扩充结构,适当改变其旋律。新民歌有些仍然沿用原名,有的则根据新内容改变其名称,后者如东方红就是根据山西传统民歌骑白马改编而成,雪山放金光则是根据藏族传统民歌弦子改编而成等等。南宁国际民歌节中演唱的民歌就多为新民歌,与人民当代的生活联系在1起,如开幕式上的广西好、梦壮乡等就是专门为民歌节而创作的,青秀山歌台的“广西山歌擂台赛”上演唱的民歌甚至与
9、党的“3个代表”、反恐怖斗争、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联系在1起。由于表现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需要,旋律也随之发生了1定的变化。显而易见,“新”只是相对而言的,经过1段时间的广泛流传之后,新民歌会重新成为传统民歌。如开幕式的主题歌大地飞歌,现在已经是广泛流传,颇似传统民歌。正是这样,每1个时期的人民都会对民歌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现代人的个性意识极为强烈,“新民歌”创作中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数量都要多。与此相联系,在这个强调个性、消解中心和崇高的时代,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可能性逐渐减小。建国以来,有很多的作曲家从民歌中吸取养料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民歌的吸收,只要旋律仍
10、是民间的,亦可称之为新民歌。这种情况在今天尤为突出,只是由于其运用了许多现代高科技辅助手段,如配乐、灯光、音响等,容易使人把它与流行歌曲混淆,如著名偶像派歌星周华健的成名曲之1花心,就是根据日本1首讲生命的民谣改编而成,基调由原来的悲观改为乐观,但是不知情的欣赏者1般视之为1首流行歌曲。在西方,现代主义音乐取材于民间音乐也是1种普遍的现象,如匈牙利现代派作曲家罗斯托克的作品就大量使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过分偏执的倾向于102音系。南宁国际民歌节上演唱的民歌亦多属个人创作类型的民歌,如其主题曲大地飞歌,以及走进西藏等。在当今语境下,由于演唱民歌的减少,仅由口传口授保存民歌已经不现实。机械复制时代应
11、以机械复制方法保存民歌,民歌集成是抢救、保存和继承民歌遗产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它通过曲谱、歌词、录音、相片、文字等各种形式的综合,把各民族各类优秀民歌以及相关资料加以保存,再通过出版、发行,广为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民歌的盛况。民歌节是保存和发展民歌的有效手段之1。同时,在当代这种语境下,人类各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学之间的知识共享成为必然,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单线发展。这在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复杂表现形式中已有鲜明的反映。民歌这1民间艺术形式兼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个侧面,可以为文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提供理论资源,深化这些学科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民歌
12、的传播与发展必将与自然科学联系在1起。而南宁国际民歌节则为我们展示了1个民歌与各种高科技(舞台、灯光、音响等)以及各种音乐种类(流行音乐、美声唱法)的大融合。虽然这里涉及到“明星效应”等复杂因素,但民歌本身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2、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前面已经提到,在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里,随着社会的转型,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已不同于以前,这必然影响人民对待民歌的态度和方法,并进而影响民歌的发展。下面就试从以上4个方面对南宁国际民歌节这1个案予以分析,以期对民歌在当代的发展有所帮助,进而对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和建设有所启迪。审美需要,
13、简单说就是主体要求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1般认为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和深层的情感需要与理想冲动。它既是1个经验性、现实性的理论范畴,从属于“日常生活”这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概念;同时,它还是1个个体性的范畴,它以受动的形式把个体的欲望与社会意识形式联系起来,把身体与精神联系起来,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对当代社会审美需要问题的理论研究,是解释民歌在今天魅力仍存的关键,也是对民歌在将来发展有科学预测的关键。这里要谈的主要是后1层次的需要。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审美需要和其它形式的需要(个体的情欲以及功利性需要)处于同1个维度上,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独立出
14、来,只是“技艺”的1部分而已。如中国古代的敦煌莫高窟佛教雕塑艺术,现在看来是雕塑艺术中的瑰宝,但在当时是带着极强的实用目的的;今天我们看作民间艺术的民歌,在当时也只是人们交往和娱乐的1种工具,“以歌代言”的传统就说明了这1点。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在浪漫主义文化和美学理论中,审美需要与世俗性的功利需要呈现2元对立,审美需要成为1种反对物化的需要。人们向往1种趋向无限的理性精神,艺术承载了这1理想,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民歌也开始被作为1种艺术形式而受到重视。在后现代信息化社会,人的审美需要也开始出现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习惯于用科学技术来包装1切,那种追求无限理性的精神正在趋向消失。在这个文化
15、略显浮躁的时期,审美需要所在的文化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其象征体系也正在随之改变。在这个社会的转型期,人们普遍感到1种文化的创伤,需要1种自我修复,2者之间存在1种文化的张力。对于第3世界的文学艺术来说,受创伤的原因更为复杂,包括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以及社会的各种压力。这使它们面临严峻的使命,即要使这种文化的创伤变形为审美对象,进而获得文化的修复。在阿多诺看来,现代音乐以其特有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使人脱离异化的现实,从而使人和现实所丧失的真实内容相交往,挽回了人在现实中所失去的希望。就民歌以及民族文化而言,其发展和演变必然与时代的这1审美需要相1致,和现代音乐以及高科技相结合,增加可供交流的符号,
16、进而增加交流的能力。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处于多层次共同发展的状态,再加上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人民的审美需要呈现多层次状态,使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呈现出1种多层次并行发展的状态。人民对民歌的审美需要也是如此,但是总的倾向是向“现代”靠拢。在南宁国际民歌节期间,笔者在对观众的采访中发现,人们对民歌的审美需要各有不同,但是却有几个大致的方向,其中很值得注意的1点是在传统民歌与“新民歌”(尤其是和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那些)取舍中的矛盾心理。尤其是岁数偏大的人,他们大都表示,由于出生时代等原因,他们对传统民歌有着10分深厚的感情;然而他们又大都同时承认,改编后的民歌由于加入了高科技的灯光、音响等辅助手
17、段,旋律更加好听,文化含量更高1些,这在朝阳花园歌台以及青秀山歌台(民歌改动幅度相对较小)的观众中中老年人相对较多可以看出。青年人则大多表示并不反感传统民歌,但是更喜欢改编后的民歌,这在民歌节开幕式的观众情况上也可窥见1般。据笔者目测,几万观众中95%以上是中、青年人,尤以青年人居多,且现场气氛相当热烈(当然这与“追星”等因素有关)。据海南儋州1位年轻女歌手介绍,在他们的家乡仍然存在“以歌代言”的现象,但是他们也很喜欢流行音乐,2者处于并行发展的地位,从民歌的发展角度考虑,她还是比较赞成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适当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这种层次各不相同的审美需要,是我们在对民歌的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 论文 审美 人类学 视角 南宁 国际 民歌 艺术节 详细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