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飞花点翠》赏析[权威资料].doc
《琵琶曲《飞花点翠》赏析[权威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曲《飞花点翠》赏析[权威资料].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琵琶曲飞花点翠赏析 摘 要:飞花点翠是琵琶古曲中最著名的乐曲之一。它在演奏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演奏技巧,将寒风时节风吹落雪花映衬在松柏上的情景描绘的生动、逼真。乐曲抒情委婉、细腻流畅,带有浓厚的江南音韵,充分体现出松柏青翠、飞雪高洁的深远意境。 关键词:飞花点翠;琵琶;赏析 J632.33 A 1005-5312(2015)17-0104-01 一、乐曲背景 飞花点翠是著名的传统琵琶古曲之一,是崇明派的主要代表曲目。崇明派大约在上海的崇明岛附近,在与江南文化相融合中,形成了它清新秀美的演奏风格,因此乐曲高雅秀丽、细腻婉约。该乐曲源于瀛洲古调,瀛洲即是指地点,但在地理上并无此地方名称,通常泛指
2、仙境。乐谱最早见于江阴旧抄本,题曰“十二文板”。1916年收录于由海门崇明派沈肇州所编的瀛洲古调谱中,采用工尺谱所记载。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刘天华先生在他的演奏经历中不断地对乐曲进行完善,并将其重新整理改编后,使乐曲在南方广为流传。1928年,他还在上海的高亭唱片公司为该曲录制了唱片,使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到此乐曲。飞花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雪花,它随风漫天飞舞,映衬在松柏上。“点”是指“点翠”,在大片大片白色的雪花间夹杂着翠绿色的小点点。另一种是把“花”理解成“红花”,暮春三月,风吹花瓣纷纷散落在绿叶上,但普遍认为第一种解释更适合该乐曲。 二、结构分析 本文以曹安和演
3、奏谱为例进行分析。乐曲为D调式。我认为此乐曲应分为四段,全曲共84小节。第一段为前16小节,开始为极慢板、音乐无限延长,通过清新动人的音调描绘出寒风时节风吹雪花映衬在松柏上,松柏青翠、雪花轻盈的场景。第二段为17至55小节,在不同音量、音色的配合下,加上各种加花技法的运用,使乐曲欣赏起来更轻柔细腻。第三段为56至74小节,多以推、拉、吟、揉等左手技巧的运用为主,使乐曲更加具有文曲那种特有的韵味及意境。第四段为75小节至乐曲结束,由长轮奏出切分的小三度上下滑音,别具特色。乐曲结尾处运用的泛音,更突出的表现了乐曲的空灵高雅,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三、技术分析 由于乐曲为极慢板,演奏时
4、速度要慢,但不要散,推拉弦时手指要起主要作用。 (一)左手 1.推拉弦:它有四种形式,即:快拉快回、快拉慢回、慢拉慢回、慢拉快回。在文曲中通常以快拉慢回运用较多。其中,快拉慢回表明翠绿松柏的苍劲。慢拉慢回表明雪花的轻盈、飘逸;它在演奏的过程中要处理的积极一点,伴随着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给人一种相映成趣的情感。快拉快回则指轻盈的雪花点缀在苍劲的松柏上,更加突出了松柏的坚挺。 2.吟揉弦:(1)吟弦是手指的动作,音波大,音尖锐。当两个音需连续吟弦时,第一个音量较弱,第二个较强,从而使音更悠长。状态上后音应较前一个积极一些,层层递进;(2)揉弦是手掌的动作,在手腕的带动下音波小,阴柔和。可体现出雪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飞花点翠 权威资料 琵琶曲 飞花 赏析 权威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