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大概受莫扎特五岁登台,奥依斯特拉赫三岁学琴等影响,许多家长对于子女学习乐器十分向往,于是总想找个机会在孩子身上试试。而且特别选择钢琴、小提琴等难度较大的乐器,可见其用心之良苦。但是他们不懂得,这是有条件的,并非人人都能达到。没有主客观多种因素的结合,一厢情愿,只会适得其反。 在学琴问题上,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不可盲目。除天份极高的儿童外,一般不宜过早学拉小提琴。如果有好的教师,只能说在十二岁前,学完一些基础课程,对今后的演奏发展有好处,但真正的开始,那绝对是以后的事。 眼下许多教琴者也比较盲目,只要学,他就教,并不注意能否学,以及学琴的后果如何。试想,一个不懂儿童特点
2、,不懂各个年龄段儿童特点不同的教师,仅用自己的拉琴技术强行教拉,那又怎么会有好效果呢?轻则使儿童厌烦学琴,丧失兴趣;重则养成一身环毛病,使孩子步入歧途。例如,持琴拉弓左右手配合问题,音准问题,心理节奏问题,发音问题等,都重在起步,一开始就不能歪了。起步马虎,后患无穷。等到再改,何其艰难呢? 目前我国小提琴师资十分匮乏,优秀的教师就更少了。并非会拉曲子就能当教师。有些人连自己的拉琴方法,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小提琴教学是一门严格的艺术科学,绝不是懂点皮毛就能藉以授人的。故而,我劝那些尚未懂行正在误人子弟的教师们,不要不顾实际年龄和可能,去教那些不能成为神童的幼儿。要主动劝说家
3、长,不能学就别学,不该学就别勉强,千万不可连基本拉法都没学会,就啃什么奏呜曲、协奏曲之类。还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艺术规律为要。为了劝大家要按学琴的规范要求去做,特选出音准和发声这两大难点,做些具体分析和讲解,用以帮助教者、学者及家长们共做参考之用。先谈音准问题。音准问题是因人而异的。这里只针对那些先天听觉条件好,能分辩音高的儿童,而对于那些分辩能力差的儿童,最好劝其改学其它乐器,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从大多数儿童学琴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从开始就加以注意: 一、持琴姿势的错误。或左手臂僵硬,或忽视夹琴而用左手掌托琴等,均可能使按弦的四个指头,没法形成正确的手型,因而按弦动作处于
4、无序无奈的状态,造成音不准。或明知不准,也难以克服,勉强拉出,自然难听。改进办法:主要应从一开始就注意左臂的姿势,用腮去夹琴,解放左手,培养正确的手型,使手指按弦动作有序合理,并严格养成音准到位的好习惯,特别是发现音不准,能自动迅速纠正的好习惯。 二、两手配合不好。如顾了弓子,忘了指头,顾了指头,又忘了弓子等,经常处于手忙脚乱的境地,以至使演奏动作失调,而造成音不准。改进办法:主要是先慢练后加快,先让两手配合协调,再按速度要求演奏,发现音不准,立即减慢重复,直至克服技术动作的错误为止。 三、按弦不当。或手指用力过大,或手指触弦面窄,或左手握琴过死等,都会造成音不准。这是一个基本的技术问题。说明
5、从一开始起,就没有注意按弦的基本要领。改进办法:一要调整左手的握琴,不能把琴颈握死;二要改进按弦的力度,不能用力压,也不应浮,要用手指的肉槌去触弦,把弦轻轻按下即可。切忌用指尖去抠,或用指头去敲打。要使琴弦在指面下产生震颤,包括揉弦时,也有这种感觉,声音自然容易调整和准确。 四、换把控制不好。这主要是技术动作不准确造成的。儿童学琴必须先易后难,不到一定的时候,最好不要贸然教其换把。就是教拉换把,也要有个限度,以二、三把位移动为基础,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过难则容易造成音不准。改进办法:自然是循序渐进,有了把握再学其它,否则,只会欲速不达。 五、遇到难点,心理负担过重。如拉那些升降音较多的曲子,或不
6、易把握的双弦音时,儿童心理上无法适从,而造成音不准。这也和上面说的有共同点。改进办法:仍是顺序渐进,适当掌握难度,注重实效,不要只顾训练,而忽视培养儿童的音乐感受能力。 对于小提琴演奏来说,解决音准的根本问题,是训练耳朵。因为任何个演奏者,其技术动作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音不准或稍偏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演奏家们也是在随时调整自己音准的情况下进行演奏的。随时通过耳朵的判断并调整,这是一种演奏的能力问题。对于儿童来说,也不例外,必须努力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只要教师目的明确,学生愿意学练,家长再能积极配合,相信克服音不准现象,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再谈发声问题。 发声问题至关重要,不能轻易忽视。这是
7、小提琴演奏的最终追求。如果拉不出好听的声音,何必去辛苦地练习呢?而儿童学琴却往往十分盲目。他们只知拼命拉、拉,吱啦吱啦叫人受不了。为此,必须提请注意,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声音的“美感”。 一、要及时调整乐器,寻找最佳共鸣点。乐器与发声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把能充分振动的提琴,其音量、音色都不同于一把未能充分振动的琴,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小提琴有好坏之分,但每一把琴都可以调试,只要不坏,都可以奏出相对好听的声音。儿童用琴也不例外。许多教师、家长忽略这一点,只任儿童去练,拉不出好声音,于是兴趣大减,不是怪小孩子拉得不好,就是怪琴不好,陷入莫名的烦恼和困扰。改进办法:一是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制琴者调一调,二是
8、介绍几种调试方法,自己试试看: 声音好坏的关键在于琴本身的选料和工艺,但每把琴的关键又在如何调整音柱和琴马的位置,因此可调的部位,就是音柱和琴马。 音柱是支在琴的共鸣箱中,顶住上下琴板的那根小木棍。定的位置一般是装在琴马右脚后面约4毫米,距音孔中心7毫米的地方。这根木棍早已装好,是用特殊的工具送进去的。一般装好就不动它了,但它也会走动,特别是四根弦松了的时候。调整音柱就是要按上面提到的尺寸移位,或把它扶正,或前后左右轻轻移动,但误差不得超过15毫米。如果不小心弄倒了,那就得重新安装。土办法是:用线缚住一头,再用器具使其站立,抽出线头即可。 琴马是支撑四根琴弦的桥梁,它与琴的面板接触。四根弦的振
9、动就是通过它,传导到琴的共鸣箱中去,它的位置也至关重要。琴马必须与指板保持一定高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声音。它的高度一般是:左脚马至顶端为29毫米,G弦距指板高度为5毫米;右脚马至顶端为26毫米,E弦距指板高度为25毫米。琴的面板弧度小,宜用高脚马,琴的面板弧度大,宜用低琴马。琴马调试主要是前后移动,向前则音量大而噪,向后则音量小而闷,不前不后,声音不噪不闷最相宜。 调试时,以空弦音定准后,试拉几个小时待其稳定,如果空弦音明亮饱满,所有音位均较理想,就可以了。有时,也会出现意外,如某音暗淡,某音刺耳,或调试时很好,过一段时间又不行了,这时不宜大动,可再做小的移动,或用指头叩击背板音柱位置,使其感
10、受击打振动的力量,也可获得声音的改善。总之,每把琴通过调整,都可能找到相对好听的声音,这是绝对无须怀疑的事。 二、改进拉奏者的不良习惯和错误的指压和弓压。不良习惯有种种,这和上面提到的音不准都有连带关系,也影响到发声。改进办法:一是用弓时要明确,琴声是通过弓和弦的摩擦而得,绝不是用硬压的办法把声音压出来,更不是击打出来。弓的运行要形成规范,不要老是靠近琴马部位,调整运弓的接触,有助于音乐表现。二是指压要轻,指面触弦要宽,按弦一碰就走,保留时也要轻,绝对不可按死,或过分用力压弦。三是两手配合要放松,轻松自如才能拉出好的声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否则时紧时松,明知故犯,那是不解决问题的。
11、 三、怎样鉴别声音的好坏: 以空弦音的振动为基准,加了指头也要有空弦音振动的感觉,因为空弦音的振动状况最理想,加了指头要影响振动,但指压正确也会获得如空弦一样的效果,声音自然好听。 获得能引起泛音列的共振。同时,泛音及人工泛音均明亮清晰。 运弓时十分协调轻松,无须强制拉出声音,没有勉强的感觉。 这样,自己拉得舒服,别人听着悦耳,越拉越想拉,越拉越顺手,越拉越有信心,这种感觉就是难能可贵的了。反之,就要停下来找找原因。为什么声音沉闷或尖锐?为什么拉一会就不想拉了?除了生理因素外,大多是由于发声不好造成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一时意识不到声音的好坏,但做为教师就有责任提醒,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培
12、养他们奏出优美的声音,这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不能不引起特别的注意。否则,纵然有些孩子越拉越深了,可听起来却是一串串毫无生气、僵死刺耳的声音,那是多么可悲呢?综上所述,个人以为,家长们的苦心和孩子们的实际,一定要想深想透,慎重再慎重。如果真的要学下去,选择一个有经验的好教师则十分关键。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学。本人曾师从名家学琴多年,后因政治迫害去农场改造,于是也就断送了拉琴的生涯,故而深知这一行当的艰难。请相信我的劝告和提醒,凡事以可为而为之,千万不要抱有侥幸与幻想,浪费了精力和时间,也误了孩子们的青春和前程。 (原文发表在江苏音乐家协会音乐通讯上) 什么是“音乐脑”? 科学
13、家经研究得知一般人对音乐的反应,大多是用右脑,所以右脑又被称为“音乐脑”。但是,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也有例外情况。如欧洲人和亚洲人,对音乐的感受就不一样。西洋音乐中,小提琴、钢琴等乐器演奏的乐曲,对于欧亚两洲的听众来说,都是右脑反应;而在日本音乐中,三味弦演奏的乐曲,对于欧亚两洲的听众来说,就大大不同了。西方人仍用右脑反应,日本人则由左脑反应了。这种脑功能的差异,主要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和民族及地域传统文化观念有关。 一般说,右脑重整体感受,从全局出发,与感性器官相互作用,对音乐极为敏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而左脑则比较冷静客观,多从理性思考人手,重视逻辑推理,与思维、记忆、判断等紧密相连。这
14、种大体的分工和区别,在对音乐的反应上,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用右脑接受者,比较普遍,他们的感受是动听、动容、兴奋、快乐、忧伤、忧郁等等,用左脑接受者,比较少些,他们的感受是弦外之音所引起的静思,不在乎音乐的印象如何,常常以深沉、深刻去寻求满足。我国的古代乐器七弦琴,其所表现的音乐,也比较特殊,从历代记载看,也有反应上不同的记述,可见文化渊源不同,对音乐的反应,也有区别。正因为用右脑感受音乐的比较普遍,所以音乐脑的说法也就成立了,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了音乐脑,就排斥左脑介入,其实,更多情况应是左右脑协同反应的结果,只不过有主次或强弱之分罢了。同样道理,不懂音乐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大脑不发达,而是由于
15、社会经历、文化教养、职业分工、审美经验、甚至年龄关系,均会出现对音乐的不同反应。同样是音乐爱好者,爱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的爱好歌曲,有的爱好器乐曲,器乐曲又可分出种种不同形式;还有的偏爱古典音乐,也有的偏爱现代音乐;老一代人往往很难接受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喜欢听音乐却无法解说何以喜欢音乐的也大有人在。总之,有关“音乐脑”的提法和说法,必须从实践中去认识,不要片面去理解“音乐脑”对于人的作用,因为它不能说明具有“音乐脑”和不具有“音乐脑”,就一定是谁的人脑发达与否。 (原文发表在盐城文化报7期四版) 音乐特殊的健身良药唱歌可使肺部扩张,胸部肌肉兴奋,肺活量加大,改善呼吸系统的新陈代谢,使肌肉得到
16、锻炼;拉小提琴因指尖触弦,双臂交互运动可使中枢神经得到锻炼,胸部脂肪层变薄,头脑清醒,动作灵敏;弹钢琴时十指滚动,全身投入,加之速度,节律和声部旋律的快速变化,可强化人体的适应能力,不断加快大脑皮层出现新的兴奋灶,从而改善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兴奋皮质区域得到休息。因此,大凡在生话中学会用歌声或乐器表现音乐情绪的人,应该说,他们早就获得了特殊的健身良药,能够抵御疾病的侵扰。至少说,这些常年与音乐为伴的人们,他们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生理、心理状态上,要比一般人强得多。 鉴于此,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音乐确实可以治病。在国外音乐疗法已很普及,受到社会的重视;音乐处方也时有验证
17、。如古典音乐在治疗心理疾病上成绩突出;现代音乐在治疗忧郁症上也有明显效果。此外,音乐对美化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产活动和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愿我们都能多和音乐交往,因为,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美的表现形式,而且它还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特殊的健身良药”。 (原文发表于浙江生活与健康1996年7 月30日二版 )怎样调试小提琴 目前,学习小提琴的人较多,本人就带了不少学生,而会调试小提琴的人很少,为帮助更多的学琴者解决问题,下面介绍一般的调试方法: 首先扶正琴箱内顶住上下琴板的那根小木棍。木棍叫琴柱,它的位置非常重要。一般是放在琴马右脚后面四毫米、距F音孔中心七毫米的地方(此为成人琴尺寸,儿童琴按比
18、例缩小)。这根木棍早已装好,不要轻易去动它,只有在四根弦全松时,它才会走动,如果已经歪斜,就要借助器具扶正。如果不小心碰倒了,必须找懂行的人帮助立起来,或者自己把木棍取出,用线牵引,再用铅丝重新送进琴箱中去放好。其次是摆正琴马的位置,琴马必须与指板保持一定的高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声音。琴马高度是:右脚马至顶端是29毫米,G弦距指板高度是5毫米,右脚马至顶端是26毫米, E弦距指板高度是25毫米。琴的面板弧度扁平,宜高些;琴的面板弧度凸出,宜低些。马的厚薄,材料的软硬,对琴的发声也有影响,这要根据具体琴的情况选用。琴马位置可前后移动,向前音量大而噪,向后音量小而闷,不前不后,不噪不闷最好。调试时
19、,以空弦音为准,四根弦要求发声平均、明亮,让琴身得到充分振动即可。如果拉一个时期,声音暗下去了则须适当变动位置,或用指关节叩打背板音柱位置,使其接受击打震动的力量。也可改进琴的声音。 (原文发在盐城晚报1996年6月9日二版)赏“音”析“乐”话感觉这不是。评”,也不是“论”,只是我的主观感觉。姑且妄写妄读,文字游戏的一种样式而已。AB 吾辈谁不听歌?连行将就木的老妪也难逃此劫。平时家家电视机里不算,还多出了卡拉oK之类,唱啊,叫啊,那声腔如此变化,弄得耳朵根子找不到清静。于是人们不能不加入那行列,赏起歌来。 其实人和人不同,大概有人天生就少点艺术细胞,生理上也是缺音少调的机制,总也分不出好坏高
20、低。本人就是此类,反正听来一个样,怕是品不出什么特别的滋味。所幸视力尚好。不会听,还不会看吗?对,看看这大千世界,也是一种享受呀。 瞧那架势,咱有幸赶上了歌舞升平的年代,歌星、舞星,如夜空之繁星,飘忽闪烁,来去匆匆。一个名字尚未记住,又换了一个。男他女她们一律打扮入时,推出甜美的微笑,操着大同小异的手势,踩起相似节律的舞步,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又总是前后相连的说着“谢谢、谢谢”,还主动要求“希望您能喜欢”。在这些美的精灵面前。你鼓掌也得鼓掌,不鼓掌也得鼓掌,那劲头不无强勉之意。由歌星们掀起的狂潮,实在让人感到矮了许多,总觉得自己再被动不过了。 有点名气的还主动走到席间来握手,那出自礼节的友好,使
21、歌坛生出听歌之外的融洽。看着这场面,忘了是在听歌,好象大家都在应酬,还使劲鼓掌打节奏,为歌星?为听众?还是为自己?直到回去了,又唱起来,我才找到原本是来听歌的感觉。 记得上中学那阵子,有个大名鼎鼎的黑人歌手叫罗伯逊,听他唱那首老人河,不知怎的,我感动得哭了。为什么?我说不清。就感到那歌声里有种深沉的力量让人躁动,从听歌中好象还看见什么,悟到了什么,可惜自己唱起来五音不全,难成调调。虽然我不喜欢黑人歌手的长相,但却怀念那歌声,至今想起来仍未失去当初那种实实在在的体验。 也许当今声音传媒现代化了,听歌的机会多了,我再也未能找到令我感动得如此的歌声了。现代音响讲究强刺激、强节奏、强补偿,着实有时代气
22、息,大概是要用声音的高震级和不稳定感去征服听众。我意识到了,但没有向深处去想,因为,在那一片混响中,我总忘不了听老人河时的那种感觉。也许别人的听觉器官和我不一样,我的已经弱化、钝化、趣味也相悖,否则青年们为何会发狂?这就是证明。因此,我的结论:不怪别人,只怪自己。时代变了,而我少了点什么,所以只剩不辨滋味,看看热闹了。当然,这看也未看出什么名堂来。 BC 据说,最难学的乐器有二;一是钢琴,一是小提琴。看外表,钢琴是个大家什,所有的升降音都囊括进去安排有序,用十个指头去拨弄,实在是触之有灵,声响绝妙。演奏家们弹奏起来,更是千变万化,风光各异。虽说气势宏大,神韵非凡,但总是叮当作响,少了点与人声相
23、通的柔情。而小提琴则象个葫芦剖开的瓢,且弄根弓子上下捣鼓,四根弦上发出如泣如诉的调子,让你丢魂失魄,又少了点男子汉的刚强。原来乐器也如此,只能各行其是,而无法十全十美。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友人介绍下听了张小提琴唱片,那曲子叫圣母颂(舒伯特作品)。我被一种庄严博大、神圣崇高的感情攫住,半响没有回过神来。希望再听第二遍、第三遍,直至我也买了一张,带回去反复欣赏为止。从此之后。我迷上了小提琴曲,凡市场上能搞到的名曲名作我是一概不漏。听多了有个比较有了分析对乐器的理解也加深了。原来小提琴也能表现宏大的气势和刚劲的力度。比如贝多芬、柴科夫斯基、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巴格尼尼等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就能给人生
24、出这种感觉。在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中,小提琴和小号相媲美,也能奏出强烈的音响,真是太奇妙了。 人爱什么就亲近个什么,所谓“爱屋及乌”就是这意思。后来,我居然也涉足小提琴演奏了。先是买磁带买唱片后是买书买乐谱,继而学五线谱以至发展到选琴买琴,自己也拉将起来。我总在寻找提琴那优美的声音一遍、二遍,重复地拉奏着竟至沉缅其中而不能自拔。 可拉什么昵?你知道。我五音不全总也弄不成个全调,吵得左邻左舍烦透了,连家人也向我求饶,劝我别搞噪声污染。可我并不死心,时刻梦想能拉出已经被我感觉到的那种奇妙之声。于是我拜师访友四处求教结果没一个肯收我为徒的。不是说我年纪大了,迟了,听听算了;就是说我条件不好别白费时间了
25、。也有的告诉我:“学琴并不难难在不能把握操琴的奥妙”。我瞪大了眼听这“奥妙”的下文,可别人卖关子,不肯再说了。 直到我认识了一个刚从劳改队里放出来的人,他因为有求于我,才从容不迫地告知学琴的窍诀。这人是某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他拿起我那把破琴,试调几下就奏出了优美的声音,也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那种被我所感觉到的声音。他的演奏,让我佩服不已,从此,我拜他为师,开始认真学习奏琴了。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明白了一些拉琴的道理。这就是:“按弦要轻点拉弓要实点两手配合要活点,音要准点,节拍稳点,心中先有点手上才出点,多背点,少看点,人前拉点,胆子大点,自信能够拉好点,等等等等。”不到三年,居然我也上了路子,奏出一串
26、串松脆的声响。但终究先天条件有很,只能拉点通俗的小“Ps”。于是,我下决心让我那十岁的儿子跟他学,一定要培养出个高手,以振家门。 不知怎的?他不再教了。为什么?儿子不是那料?他也五音不全?不是。那为什么?原来我那小子压根儿就缺少我那种对声音的感觉,我崇拜提琴演奏,他却崇拜明星足球,结果谱撕了,琴坏了,弓毛脱了,在他妈妈的庇护下,顽强地抗拒着我的旨意。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我的那爱好,不是他的那爱好,我的那感觉,不是他的那感觉,真是人和人不一样,连父子之间也概莫能外。 CA人说看戏不是听音乐,不应在此议论之内,可我总想说,唱戏那“唱”,就是音乐。咱中国的剧种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唱,而且世代延续总有人往
27、下传。为什么?这里面的学问就太大了。我爱听京戏,也爱听地方戏,兴趣比较广泛。但我不是一般地听,而是专爱那唱法那行腔吐字,那奇异绝妙的中国人特有的高腔。其实中国戏曲的唱,是拿手绝活,渊远流长,区别任何一个民族的唱。戏曲的唱,能给人特别亲切的美感享受这是在现代歌舞中绝对找不到的一种感觉。就算有些民歌手或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常常重视鼻子的作用,也唱不出戏曲名角的风采和神韵。我这年纪还记得梅兰芳、程砚秋的女腔男唱。那是荒唐透顶的声响迷乱,也难忘谭富英、马连良的皮簧二六和金少山的花脸大嗓门。戏曲之所以有魅力,不在戏的内容,或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而在角儿们别具一格的唱。可以说那唱才是真格的,看戏是假。听唱是真啊
28、。 不信你试试,那唱法实在妙极,使你不由自主的想随着哼哼,可一张嘴,傻了,找不着那音了。不仅底气控制不对,高于一般音域的调门,让你一张嘴就吓软了,只好低下八度来哼哼,而无法任你大声唱。不知名角儿们是怎么发出那声音?听听不响,贯满全场,啊,其间的奥妙何在?我总想弄懂,可总也未能弄懂。有人说京戏的唱,全在使的脑后腔,归音吐字,气息控制自有一套不外传的方法,而且多是师父口传心授,要学就得下海玩真的。可我五音不全,望而却步,至今未敢登堂一试,只好一句半句地瞎哼哼了。工作原因我去了四川,一下子被川剧艺术所吸引,原来川剧也擅唱高腔,那迷人的高亢之音,我也是久久难忘。后来听多了,知道能唱高腔的剧种很多,好演
29、员也都在使用高腔表现人物情感时,产生惊人的效果。于是我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能否在全国范围开一个各类高腔唱法竞技比赛的独唱音乐会呢?我想,别老是以为自家屋里没玩意,翻箱底也会使老外大吃一惊,那不仅能使人大开眼界、大饱耳福,让人们得到一次美的享受,还可以向青年朋友介绍知识,让他们知道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必须大力继承和发扬吗。 说实话,我天生与音乐无缘,可又偏爱在声音中去寻找感觉。我忘不了黑人歌手罗伯逊唱的那首老人河;我崇拜小提琴演奏技术的精深和辉煌,时时迷恋不能割舍;我更怀着不知所以的心情,叙说那始终未能弄懂的高腔;这些声音对我来说,只是感觉到了,而未能认真究其根底。我和众多普通人一样,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唯愿自己能多一些了解少一些盲目,更希望在步入美的殿堂时,有更多的理解和沟通。(原文发表在湖北省艺术与时代1993年2期“总32期”5051页 )(这是一组讨论小提琴演奏和研讨声音感觉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并参考。作者徐柏森 电子邮箱:xbs008 )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