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音乐说课欣赏歌曲《牧歌》 .doc
《八级音乐说课欣赏歌曲《牧歌》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级音乐说课欣赏歌曲《牧歌》 .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牧歌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材分析 :1、蒙古民歌是天籁之音。 蒙古民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蒙古包里,每一位蒙古族同胞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缕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个无法估量的音乐宝库。碧绿的草原苍茫辽阔,一望无际,朵朵白云像崭新的棉絮般静静地浮动着,在蓝天映衬下,越发显得皎洁。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动的云彩,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绿色翡翠盘里的珍珠。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夕阳西下,远山披上了晚霞的彩衣裳,牛羊背上如同镀上了一层金,天边
2、的云朵也变得火焰一般鲜红。蒙古人有三件宝,那就是: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蒙古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胸襟的开阔。蒙古民族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音乐歌曲的内在品质也大都饱含苍凉、孤独、悲怆的艺术之美。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你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能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
3、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长调中特殊的发声技巧称作诺古拉,即波折音,类似颤音,对形成蒙古族长调独特风格有重要作用。长调牧歌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乐的结晶,广大牧民和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歌手在长调中不知倾注了多少的感情,发挥了多少创造力。对于长调艺术中文化意蕴的认识,我们永远也不能穷尽,它的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教材中选用的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牧歌的代表歌曲。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
4、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2、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摘自新音乐课程标准)然而,牧歌是一首相对较静的音乐,怎样才能让学生静下来聆听音乐呢?我选择了牧歌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欣赏:无伴奏合唱版、舞蹈版以及我的清唱版。应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教学过程中,以欣赏牧歌为主线,穿插听赏草原牧歌和天堂,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歌曲牧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了解蒙古民歌的一些特点。教师哼唱牧歌欣
5、赏无伴奏合唱版牧歌 听赏草原牧歌欣赏舞蹈、无伴奏合唱版牧歌听赏天堂边听边画(两遍音乐) 3、牧歌这首音乐作品,可谓乐中有诗,诗中有画,用图画来表现音乐,很恰当。在教学过程中与美术学科的整和,是一种软化的整和,而不是为了整和而整和。4、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上,对通俗音乐基本上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我们恰恰忽视了学生却非常喜欢通俗音乐,所以,我把通俗音乐带进课堂(腾格尔天堂),来拉进我与学生、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教学目的 :1、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调及无伴奏合唱中人声的表现魅力和多声部和声效果的美感。 2、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教学重点 :1、了解无伴奏合唱;2、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长调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牧歌 八级音乐说课欣赏歌曲牧歌 音乐 欣赏 歌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