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材.doc
《合唱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唱教材.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 唱 校 本 教 材王珂 冯志艳前言合唱艺术是音乐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欧洲,可追溯到距今千年的中世纪宗教音乐。合唱音乐在我国的兴起,和欧洲相比,起步较晚,至今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当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际,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方宗教的传播,以及学堂乐歌的流行,为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合唱艺术现已被各阶层的广大群众所认识和喜爱,在学校,近几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我们感到“合唱艺术”是一个鲜活的承载体,具有极大的普及性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开展合唱艺术教育对推进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欣赏合唱作品时,让学生能深切的感受的合唱艺术的神
2、韵。在了解合唱,学唱合唱的过程中,有助于青少年美化心灵、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发展。在慢慢完成一部合唱作品的过程中,它有益于学生的自身修养的提高,能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焕发青少年的自豪感、责任感。 目 录第一章 合唱理论第一节 什么是合唱?第二节 什么是好的合唱?第三节 什么是轻声歌唱?如何掌握和理解轻声歌唱的尺度?第四节 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第二章 合唱的历史第三章 合唱演唱的基本要求第四章 指挥的基本知识第五章 音准的训练第六章 合唱排练第一章 合唱理论第一节 什么是合唱1.合唱广义上说,是包含同声的、混声的齐唱、轮唱、领唱、对唱、重唱以
3、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的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周正松,合唱与指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96年版)2.但严格来说齐唱、重唱,一般不放在合唱的范畴中。3.至于几个人为某一首歌曲做的和声,不管单声部好,多声部好,一般也都不包括在合唱的范畴之内。第二节 什么是好的合唱1.凡是唱歌,必是逃不脱“气、声、字、腔”四个要求,气息、发声、咬字、共鸣哪一块短了都不是好的歌唱。2.合唱讲求共性,在做到唱歌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众人合一是最高标准,简单说:和谐。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 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
4、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 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 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第三节 如何掌握和理解轻声歌唱的尺度什么是轻声歌唱?应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和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例如: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又如当孩子一个人无意识地边走边歌 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或,而不是,掌握 轻声歌唱应在以下的或的声音力度上。第四节 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脱离歌
5、唱单独进行呼吸训练,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其实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训练得当,是有益无害的。 每次排练时,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呼吸练习,长期下去,变成一种习惯,将会逐步获得显著效果。但是 由于呼吸练习不能立竿见影,往往被人忽视。1.用“闻花”时的感觉体会歌唱的吸气;“啊;好香的花呀”!要求吸气时不耸肩,不出声。2.用“吹肥皂泡”来训练歌唱的呼气。“肥皂泡象涌泉一样连续吹出,但当心用力太猛会吹破。” 要求通畅均匀的把气呼出。3.用伤心时的抽泣体会急呼吸(偷气)。此外,还有多种多样形象的要求严格的发音练习。 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歌唱呼吸入手,是许多有经验的合唱教师常用的方法。值得指出的是,进行嗓音训练
6、,应注意将所有掌握的合唱音乐元素运用于歌唱实践。第五节 有乐感的歌唱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敏捷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并把所感受所理解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有乐感地 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 的歌声表现自己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1.教师生动的引入,富有感情的范唱,并加上一些适度的表演动作,往往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歌曲的艺 术形象和蕴含的感情。2.根据歌曲内容,辅之以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如绘制放映幻灯、展示挂图,引进乐器演奏,设置场面 背景等,充分挖掘和展现歌曲的艺术意境,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
7、解不断得以深化。3.编排适当的队形变化,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培养表现能力。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适宜表 演的歌曲,设计一些简单而不过份夸张的动作,创设一定的角色情节,诱发少年儿童自我表现欲望,鼓励他们 在做动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体验,并在相互影响和启迪中逐渐把握住对自我表现的分寸感。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元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基础工程。途径和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在这个领域,最需 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施展全部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音乐 文化素质这一目的。第二章 合唱的历史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主要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为特征。合唱与齐
8、唱一样是多人参加的集体演唱,但它同齐唱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合唱中也常出现几个声部的齐唱,但合唱却不以齐唱为主要表现手段,齐唱在合唱里,仅仅是对多声部的合唱起衬托和对比的作用(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和古诺“浮士德”中的士兵之歌都是开始用齐唱,然后转为多声部合唱)。合唱的“合”字,带有拼、凑、结合的意思,因此合唱具有不同声部的不同特点的组合和结合方面的创造含义。所以,最简单的合唱也起码有两个声部(如雅文的成长在社会主义春天里、太行山上等)。此外,合唱又与独唱、重唱相区别。一般来说,合唱的人数不能低于12人,这样,如果是四部合唱,每个声部可以有三个人参加,这样仍然可以形成声部的特点,人数太
9、少就有可能同重唱的形式相混淆。合唱按其音色组成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即同声合唱与混声合唱。同声合唱是由同类的人声组成,它包括三种形式:1、童声合唱(变声期以前)。2、女声合唱。3、男声合唱。混声合唱有女声与男声声部组成,其基本声部是高声部与低声部。一般的混声合唱都有四个声部,即:男高、男低、女高、女低,也有全部由童声(代替女声)与男声组成的混声合唱。合唱还可分为有伴奏和无伴奏形式。无伴奏的合唱是纯声乐的艺术,难度大,最能显示出人声的表现力,它往往体现出一个合唱团的演唱水平。所以,综上所述,合唱是由若干人分成几个声部,既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而进行的演唱。外国合唱音乐有它的历史,起码有500700多年,
10、从15世纪就有了。 1.古希腊戏剧时期2.文艺复兴200年,1517世纪3.巴洛克时期150年1718世纪中叶 4.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到19世纪最大发展期 5.浪漫主义时期100多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6.现代派时期。中国地区与外国不同,有些是民间故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偶然性的多声部组合音乐,大部分都是合唱音乐雏形,有复调,与音乐的汪洋大海比起来,还显得不够丰富。但作为研究很有价值。中国合唱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是第一期。第二期是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李淑同的春游、送别、赵元任的海韵(1927年,中国专业合唱作品第一部)、第三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战时期聂耳
11、、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专业技法)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也还有学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第四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5060年代是辉煌期,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优秀作品。 、第三章 合唱演唱的基本要求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合唱,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亲身参与合唱音乐的过程中喜欢音乐,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繁荣感受和理解,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2.通过对各不相同的音色特点且又未受过合唱训练的同学,做到集体的声音和谐统一,融于一体,最终达到“合”的境界。同
12、时在歌唱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振奋同学们的乐观精神,丰富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合作友谊。3.通过学习合唱,学生能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歌唱。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二、学生对象热爱合唱艺术,具有一定的音准节奏,嗓音甜美的学生进行训练,学生人数大概40人。三、课程实施时间:(十六课时)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其中还包括了声音训练、音准、节奏、听音等多种因素。五、教学难点:掌握科学发声技巧即歌唱技巧的(或称发声方法)与合唱技巧(或称合唱与指挥的配合
13、)为主的基本训练。六、课程安排:1.介绍合唱,欣赏合唱2.指挥的训练3.合唱队的组成、合唱的声音训练。好的合唱音质是来源于正确的歌唱姿势、保持兴奋的歌唱状态和打开喉咙,放松下巴,张开两指大的口形,抬高软腭,以半打哈气的状态进行发声。七、具体做法:1.起声训练;2.高位置训练;3.头腔共鸣训练;4.扩展音域训练;5.流畅性训练;6.顿音训练;7.连音训练;8.和弦听唱训练等。 八、合唱歌曲选材。歌曲中国少年梦、同一首歌、金色的海浪花、迷人的火塘、哪里有秋天、叮铃铃九、合唱歌曲的选材。主要求旋律的流畅性和和声的简洁性。实施建议:在每一个学期中都将给学生多次艺术活动实践的机会,使其展示自我的才能,使
14、学其能更加自信、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第四章 指挥的基本知识指挥不仅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而且是艺术的指导者,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歌唱指挥的基本技能。指挥的姿势、动作与拍子图式一、姿势1.身体的姿势(有教师、同学示范)(1)两脚稍分开、稍前后站立,重心落在两只脚上。这样,既站得稳,又可前后移动,有平衡感。(2)头部自然端正,有向上顶悬的感觉。(3)脸部自然大方,神态和表情要符合歌曲的思想内容。(4)眼睛要有神,常用坚定、自信的目光,鼓励激发感情。2.双手的姿势(有教师、同学示范)指挥,主要是运用双手来表达乐意,激发感情,所以双手的姿势很重要。(1)手掌应成圆拱形,五指既要自然分开,又要掌
15、心弯曲。(2)下臂需灵活自如,富有弹性,它是表现指挥图式的主体。(3)上臂动作自然,不宜抬得太高,但也不能夹紧身体。二、动作(有教师、同学示范)基本原则1.准确、鲜明:指挥动作的准确、鲜明,是最重要的原则。指挥的每一个动作首先要求准确、规范化,并具有明确的意义。这样,才能使演唱者理解意图,达到准确无误的演出效果。2.简练、朴素:指挥动作的简练、朴素,是为了富有层次地揭示作品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因此,指挥者应以最小最少的动作为基础,随着速度、力度、感情的变化,动作也相应地进行变化。这样才能与演唱者相互配合,取得最好的演唱效果。3.美观、大方:指挥动作的美观、大方,仪表、神情的泰然自若,是激发演唱者
16、的感情,使歌者听者一起进入艺术境界的重要条件。切忌奇形怪状或呆板的动作。“拍点”与“反射” 1.拍点:拍点是每一拍开始起唱的一瞬间,即指挥动作往下打的最低点。拍点一般是由手掌、手腕的弹性动作来表现的。拍点是用小圆点来标记的。(见图)2.反射:拍点富有弹性,拍点之后的动作称反射动作。前拍的反射动作,又为后拍作了准备。(见图)三、图式指挥的起拍与收拍一、起拍为了使演唱者一开始就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力度、速度和感情,指挥者就要准确无误地打出起拍动作。起拍动作可以解剖为以下三个步骤:1.预备:双手平稳地放在胸前,手掌往下。2.起拍:也称预备拍,就是起唱的前一拍,提示演唱者吸气的时候,但这一拍的动作要体现
17、出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感情。3.起唱:预备拍的后一拍就是起唱。常见的歌曲有强起、弱起和后半拍起三种。* 强起:预备拍点打在前一小节的弱拍上,如故乡的亲人。* 弱起:预备拍点打在前一拍的强拍或次强拍上,如国际歌。 * 后半拍起:有两种情况,一是弱拍后半拍起,如国歌;二是强拍后半拍起,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二、收拍全曲结束有个准确一致的收拍,这对整首歌曲的思想感情是否完满地表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收拍的时值:为了唱足结束音,一般应收在后一拍的拍点上。如四拍结束的歌曲,要收在第五拍的拍点上。2.收拍的动作:要明确果断地将双手往下打出拍点,并往上反射成小圈。收拍动作在实际指挥中,还应根据歌曲的思想感情
18、作线条设计。常用收拍动作有以下几种: (1)经常采用左手停顿在终止长音第一拍的拍点上,右手继续按指挥图式挥拍,然后在后一拍的拍点上打出收拍动作。 (2)有时根据歌曲感情的需要,收拍小圈动作,可以提高至头部上前方。 (3)收拍动作也可不用左手,只用右手打出有力果断的拍点,显得干净利落。 (4)渐强的收拍法是将双手停顿在终止音的第一个拍点上,然后由下而上成倒梯形扩大,最后收拍。 (5)当歌曲的终止音只有一拍或半拍时,收拍小圈更要干净利落,不能收在后一拍上,而只能收在终止音上,即收拍动作和终止音一起结束。指挥的力度与速度一、力度:一般地说,较强的音乐,指挥动作的力度较强,幅度较大,部位较高。相反,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唱 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