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研究以中国当代作品为例.doc
《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研究以中国当代作品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研究以中国当代作品为例.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研究 以中国当代作品为例樊 祖 荫【内容提要】调性扩张(tonal expansion)为现代调性与调关系的新概念,是从一个特定的调中心出发,把各种复杂的和声现象,看作均与调中心产生某种联系的和声学说。它将单一调性的和声技巧从自然音体系扩大到变化音体系,体现了调性范围的扩大。本文从运用调关系交替技术、运用三度关系、运用声部线性进行关系以及运用调性复合关系等方面,以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为例,对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及其特征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关 键 词】五声性调式和声 单一调性 调性扩张 在和声学著述中,当论及调性与调关系的问题时,常使用两个既相互关联又各有区别的技
2、法概念,即“转调”与“调性扩张”。转调(modulatino),是指和声运动中调性中心的明确转移;调性扩张(tonal expansion),则为“现代调性与调关系的新概念,是从一个特定的调中心出发,把各种复杂的和声现象,看作均与调中心产生某种联系的和声学说。” 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156页。 它将“单一调性的和声技巧从自然音体系到变化音体系,体现了调性范围的扩大,即主和弦引力范围的扩大” 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音乐学院刊印),2010年4月,北京。笔者注意到,在某些和声学译著中所使用的“
3、调性的扩展”俄尤尼霍洛波夫:和声学教程(罗秉康、高燕生译)第九章调性的扩展(2)变化音体系,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或“扩展的调性” 参见德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杨立青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171页。 等词,其所指主要也是调性扩张之意,这可能是由于在汉语中,“扩展”与“扩张”两个词语有共性的一面而造成的。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扩展”,是指“向外伸展;扩大”;而“扩张”,则是指“扩大(势力、野心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56页,北京。笔者理解,二者均有“扩大”之意;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指向外的扩大,而后者主要是内部的扩大。因
4、此,为使技法概念不相混淆而产生歧义,本文将单一调性的扩大现象,通称之为调性扩张。对于转调技法,国内各种和声教本都有详尽的讲述,而对调性扩张技法,虽然在一些专著和新出版的教材 参见童忠良: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北京;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和声应用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北京;桑桐: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中已有论及,但专题性的研究较少。就笔者所见,以下两种著述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调性扩张的理论与技法:一是童忠良的现代乐理教程第四章现代调性与调关系 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156页。,认为“现代调性与调关系
5、是与调性扩张密切相关的”,进而详细介绍和阐述了“勋伯格结构功能的调领域”、“盛克体系的两极对称”、“同中音调与重同名调”、“欣德米特的调关系与和弦分类”、“巴托克的调式对称与轴心功能”以及“双调性与多调性” 等与调性扩张密切相关的各种现代调性与调关系理论;另一篇是刘康华的论文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 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音乐学院刊印),2010年4月,北京。, 该文从“运用多元调关系交替”、 “运用三度关系”、 “运用三全音关系”、 “运用声部线性进行关系”、 “运用单一结构关系”以及“运用和弦复合关系”
6、等六个方面,对调性扩张的技法特征、思维特点、功能意义等进行了论述,并对某些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以来,作曲家们在和声的运用上,除了寻求和声与五声性旋律音调的风格相协调之外,也一直在探索和声手法的扩展途径,调性扩张技法即是其中之一。在探索实践中,既借鉴、吸收近现代音乐的和声技法,又充分发挥、利用五声性调式的自身资源,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在中国作品中所运用的调性扩张技法,除了较少出现“三全音关系”之外,其他各种技法均有较广泛的运用。 一、运用调关系交替技术扩张调性勋伯格在和声的结构功能一书中阐述了“调的领域”的观念,他指出:“把替代音和替代和弦跟本来属于自然
7、音阶式的进行混合使用,即使在无收束的乐段里,也都被以前的理论家视为转调。这样的调性观念是狭隘的,也是过时的。除非一个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明确地放弃,另一调在和声上与主题上已被建立时,我们都不应称之为转调。领域的概念是产生于单调性原则的逻辑性的推论。根据这个原则,任何离调,无论它和主调的关系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是远的或近的,凡以前认为是转调的部分只不过是领域,它是主调之内的和声对比。单调性包含着转调向另一个调式进行,甚至建立在这个调式。但根据单调性的原则,这些离调只是主调的领域,受主调的控制。 这样,就可理解乐曲中的和声统一性。” 勋伯格:和声的结构功能(茅于润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
8、23页。引文中提到的“替代音”与“替代和弦”,即是变化音与变和弦 。根据变化音的不同来源与作用,三度结构的变和弦可分为离调性变和弦、调内变和弦、调式交替性变和弦与调重叠变和弦等四类。其中调式交替性变和弦包括了平行调交替;同主音大、小调及自然调式的交替;同中音调交替;同主音调与平行调的混合交替;同主音调与同中音调的混合交替(即同名调交替与重同名调交替)。从技术层面来说,运用调关系交替和弦是使调性得以扩张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中国当代作品中所运用的调关系交替技术,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一)运用五声性变音扩张调性中国的五声性调式中存在着三种五声性七声音阶,即类雅乐音阶、类清乐音阶、类燕乐音阶
9、,把三种或、类两种合在一起,可构成九声音阶。这种九声音阶的构成音与欧洲同主音自然调式交替所形成的混合调式的构成音是一样的,将其中的“二变”之音“变徵”(#fa)与“清角”(fa)、“变宫”(si)与“清羽”(bsi)或前后、或并置地交替使用,本身已具有同主音调式交替的意义。在中国音乐创作中,不少作曲家即有意识地用了此种手法,有的作品则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了变音范围,如下例: 例1黎英海:江西山歌 例1的旋律为C宫系e角调,和声上采用变奏写法,由主题与两个变奏构成。所应用的变和弦,除了大、小徵和弦与大商和弦中出现的“变宫”、“清羽”、“变徵”这类可用“二变”之音来解释的之外(诚然,其中的“清羽
10、”与“变徵”音还有着双重的调式意义),第一个变奏结束时(第8小节)还出现了含#C音的A大三和弦,对于这个和弦的意义,依据不同的视角可有多种的解释:如按e角调来看,可视之为大下属和弦,交替自同主音大调(E宫调或E徵调);若从全曲的曲式结构来看,这是一个带再现的三部性结构,第二变奏是主题的再现,在调式与和声的处理上基本相同,仅在各自的第3小节以大徵和弦与小徵和弦相区别;而第一变奏用了调式复合的手法,即旋律调式的主音(e角音)成为了和声调式(a羽调)的五音,最后结束的A大三和弦,则可视为同主音A宫调的交替和弦。第一变奏的和声进行为a:t-S-ss-T。再如下例:例2朱践耳:主题与变奏曲例2是朱践耳主
11、题与变奏曲的主题呈示部分。作曲家在介绍本曲的和声手法时,作了如下说明:“我把雅乐七声调式与燕乐七声调式合在一起,就有九个音可用,大大拓展了和声的可能性。如上述变奏曲的主题呈示,在九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用连续半音下行的办法,很自然地再扩充出bA、#D两个音来,并为第九小节(应为第11小节笔者注)出现的bE音做了“搭桥”的作用。” 朱践耳:钢琴作品选自序,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3页。 这段音乐的主题旋律由纯五声的G徵调式构成,和声中加上了“二变”的四个音及扩充的bA、#D与bE,把十二音都用全了。其中有几处调式交替和弦的运用很有特色:第3、4小节“清角”和弦到“清羽”和弦的进行,具有
12、交替至bB宫的意味,即G徵调之“同小”(g羽)“平大”(bB宫);第11、12小节的连接,可视为b到主的同主音交替和弦的运用;至于第6至第8小节的和声进行,则主要受下方声部小三度平行的线性进行控制。上面两例表明,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应用包含“二变”之音的和弦,大多具有双重的调式意义:首先,这是综合运用五声性调式三种不同音阶的结果,可视为调内和弦的色彩变化;同时,也应视其不同的和声进行以及所扩展的变化音应用的情况,来分析其中的调式交替与调性扩张的意义。下例在运用“二变”之音及其延伸的变化音时,更在整体上形成了同主音调式的混合与交替:例3 杜鸣心:变奏曲主题例3是该变奏曲的主题。旋律为包含有“清角”
13、(bB)、“变宫”(E)、“清羽”(bE)及“清商”(bA)诸音的C徵调式,和声写作上,既把旋律的调式主音作为主和弦的五音,构成了C徵与F宫/f羽的调式复合,又充分利用上述变化音的作用(继而延伸至bD和B音,应用了除#F音之外的11个音),形成了F宫与f羽的同主音调式的混合与交替。下例则突出了“变徵”音在调交替与调性扩张中的作用:例4崔世光:钢琴与乐队交响狂想曲楚汉武士的诗篇与故事例4是该曲的主要主题,主调构筑在C宫系上。前两小节的旋律中含有、类音阶的特征音“变徵”(#F)与“清羽”(bB),其和弦分别是以“变徵”(#F)为根音的减小七和弦与十一和弦;第3、4小节仍以#F为根音,其和弦则为#F
14、宫调的主和弦。从调关系来看,由C宫系到#F宫系为极远关系,但由于二者之间的根音相同,旋律音调相同(均含有“变徵”与“清羽”音),故连接顺畅而无突兀之感,是一种带有五声性调式和声特色的特殊类型的同根音和弦关系 ;接下来通过第5、6小节低音下行半音进行,至第7小节返回到C宫调的主和弦,其和声终止式为降5音的属三四和弦(第6小节的低音#C等于bD)进行到主和弦。从上例可以明显地看出,根据单一调性原则,这段音乐以C宫调为主调,通过#F同根音交替进来的#F宫调是主调之内的和声对比,受主调的控制。(二)借鉴运用同主音、同中音及其混合交替和弦扩张调性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借鉴运用调关系交替技术扩张调性的,以
15、同主音调、同中音调及各种调关系混合交替和弦为多。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涉及调式的性质时,将五声调式中的宫、徵、商、羽、角各调式,按惯例分为大、小两类,即把宫、徵调式归为大调类,羽、角调式归为小调类,而对商调式,则视其应用“变徵”音或“清角”音的不同情况,分别归入大调类或小调类。 1. 同主音调的交替 所谓同主音调,是指调式结构不同,但主音相同的大、小调以及其他自然调式。在中国作品中应用的同主音调关系交替,以大小调交替为多,其次是小大调及自然调式的交替。下例为大小调同主音交替:例5黄安伦: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例5从第2至第5小节是该协奏曲第二乐章中的一个抒情性段落,整体上为C宫调,每小节一
16、个和弦,和弦的结构均为附加二度音的三度结构和弦(类似五声纵合性四音和弦),四个和弦的根音依次是C、bB、bA、C,和声进行相当于同主音交替大小调的bb。有意思的是,右手部分均以每个和弦的根音为宫音,并在该宫系中展示完整的五声旋律,从而形成了CbBbAC四个宫位的转移。这种将调式交替变和弦横向展演为五声旋律并带动宫位转移的调性扩张方法,在中国作品中颇为常见,它已形成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和声与旋律写作的鲜明特色。下例为小大调同主音交替:例6黄虎威:简易变奏曲变奏五例6是d小(羽)调,整段音乐在主音持续音之上运用了小大调的同主音交替和弦:第2、第4小节用了#级和弦,第6、第8小节则用了#级和弦,两处
17、的变和弦均交替自同主音大调。就笔者所见,在中国作品中所运用的同主音交替和弦,大多是大调通过交替,引入同主音小调的、与级和弦;而小调通过交替,引入同主音大调、与级和弦的情况极少。上例的用法,提供了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运用小大调交替和弦的实例。下例为特种自然调式的同主音交替:例7桑桐:嘎达梅林 例7在c羽调的旋律下方,引入了含bD音的降3音级和弦(第1小节第1拍)与含bG音的降3音级和弦(第2小节第3拍),在终止式中,又把这两个变音和弦叠合起来反向进入主和弦。这两个变音与主音C分别构成小二度和减五度音程,因此,可以认为是交替自c洛克利亚调式。2. 同中音调的交替所谓同中音调,是指调式结构不同、但中音
18、相同的大调与小调。例如,C大调与#c小调、a小调与bA大调等等。在同中音大、小调的主和弦之间,大调主和弦的根音与五音比小调主和弦低半音,叫做低位大调;反之,其小调则叫做高位小调。同中音大、小调之间的交替,可称为同中音调交替,也可称为同中音综合调式。与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在历史上早已形成的情况不同,同中音大、小调之间的交替则是近现代音乐的产物。由于同中音调关系的开拓,使得调性的扩张与和声色彩的变化更加灵活和多样。在中国作品中应用的同中音调的交替,大多是在小调(羽调式)中运用低位大调的和弦。如以下两例:例8黄虎威:简易变奏曲变奏六例8从第4小节开始是该变奏的结束部分,d小调。第8、第9小节引入了同中
19、音低位大调(bD大调)的级与级和弦,以b-b-替代原来的和声终止式,其中,b的连接构成了减五度进行。第11小节是一个复合和弦,上层为建立在导音上的大小七和弦,下层则是建立在b级音上的大小七和弦,二者同时导向最后的主和弦。应当指出,由变和弦构成的复合和弦,其本身也是调性扩张的重要手法之一。例9高为杰:钢琴小协奏曲第一乐章乡愁例9是该曲开始时由乐队奏出的主题,旋律为类a羽调。第一乐句各为两小节的两个乐节,在主、属持续音的基础上呈现的和声进行均是-;第二乐句扩展至七个小节,第5小节通过低音AbA的半音进行,至第6小节抵达以G为低音的bE和弦(同中音低位大调bA宫调的属和弦),第7、8两小节维持在bE
20、宫系,随即又通过低音部的下行平行五度的半音进行,至第9小节回归到主调,最后三小节的和声终止式为a羽调的(7)-9-。此例在调性扩张手法的运用上呈现出如下两个特点:其一,在旋律构成上,采用“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 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36页。的构成手法,即运用“二变”之音引入另一宫系的典型音调,如第一乐句中的两个乐节,均因引入#F音(C宫系之“变徵”,D宫系之“角”)而形成C宫系与D宫系的交织,而第1小节后两拍与第2小节则是D宫系b羽调的终止性音调,此音调的主调原型出现在乐段的终止式中,使得主题的呈示前后呼应,增强了结构内部的统一感(第1个乐节的旋律音调颇有意思
21、:在第1小节第2、3拍的C音到#F音之间构成了增四度进行,这在通常的五声性旋律中很难遇见,但这里并不觉得生硬,主要是人们的听觉随着宫系的转移而自然地把注意力挪到了后面的宫系上了);其他如第4小节前三拍,第3、4小节之间,第4、5小节之间,均可分别感受到G宫系、bE宫系与bB宫系的的音调特点,这种频繁地使用调交替的旋律写法,可视为调性扩张手法在旋律进行中的运用。此种旋律写法,早在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第二部分中已有成功的应用,只不过在牧童短笛中出现的调交替局限于四五度宫音关系罢了。其二,在和声上,第5小节由a羽调交替、过渡至同中音低位大调bA宫的属和弦(bE)之后,有三小节(第6第8小节)的长度停留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声性 调式 和声 调性 扩张 技法 研究 中国当代 作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