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锣鼓经及其传承方式所体现的中国音乐思维方式.doc
《[word格式] 锣鼓经及其传承方式所体现的中国音乐思维方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格式] 锣鼓经及其传承方式所体现的中国音乐思维方式.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锣鼓经及其传承方式所体现的中国音乐思维方式EXPLORATIONSINMUSICI2011.3音乐探索锣鼓经及其传承方式所体现的中国音乐思维方式弓I言口彭瑜(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上海200031)摘要:锣鼓经是中国打击乐的主要记谱方法,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种方式方法在书谱,录音,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现代传承方式流行的今天仍然被普遍采用,这与锣鼓经和1:7传心授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独特优点分不开.它们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打击乐的音乐特征,组合方式,演奏方法,与本地语言和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从锣鼓经及其1:7传心授传承方式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音乐思维方式,研究其在音乐记
2、谱,传播,表演,教育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关键词:锣鼓经;12传心授;记谱;背唱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3-0073-05中国打击乐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曲目繁多,用途广泛,既有用于戏曲伴奏的戏曲锣鼓,如京剧锣鼓,川剧锣鼓,越剧锣鼓,秦腔邯子等;也有用于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游神赛社的民间锣鼓,如山西鼓乐,苏南十番锣鼓,潮州大锣鼓,安徽花鼓灯,土家族打溜子等.尽管上述乐种在乐器使用,乐队组合,演奏方法,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大都采用一种独特的记谱方法锣鼓经来记录音乐,并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对其进行传承.这种记谱方法和传承方式
3、不仅过去被大量采用,而且在书谱,录音,电视,广播,多媒体等各种现代记谱,传承方式流行的今天,依然被作为中国打击乐的主要记谱形式和传承方式.应当说,这是与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民族习性和中国打击乐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的.下面,本文将从锣鼓经本身的构成出发,结合中国打击乐的组合方式,演奏方法,音乐特征等,分析其内在的特点,优点,并研究与锣鼓经密切关联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价值与优势.一,锣鼓经的特点及其所体现的中国音乐思维方式(一)本土化,方言化锣鼓经中用来模拟乐器音响效果的生字被称为”状声字”,状声字的采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是由于不同乐种的流行地区,民族各不相同,它们所使用的乐器各有差异,在音响效
4、果,演奏方法,组合方式上各具特点.民间艺人往往采用最贴近当地乐种音效的方言土语来念唱锣鼓乐,并采用最接近这些发音的念字来进行记录.”中国音乐音响本体必须包括方言音感,音色,韵味器乐,民歌甚至打击乐都有方言风格,其语言方言是作为音乐风格和本体的内部因素.”中国打击乐直接以方言,土语作为传播和记录音乐的载体,体现了打击乐本土化,地方化和深入民间的特点.例如,潮州锣鼓采用潮汕方言来念唱和记录锣鼓谱(见例1);四川民间锣鼓则主要采用四川方言来念谱,记谱(见例2);苏南十番锣鼓采用苏南地区方言来念,记锣鼓谱(见例3);土家族打溜子则采用当地方言来念唱锣鼓(见例4).例1潮州大锣鼓大锣相思锣鼓r一.差圣壮
5、lj坯j坯l噎壮lj坯坯l垒I差垒垒良1.一锣鼓经源于对锣鼓音色,音响特征的口头念唱和模仿,锣.,:,:鼓经文字谱是指用文字(主要是汉字)结合简谱等节奏符号来.:,模拟,记录打击乐独奏,重奏或合奏音响效果的一种记谱方I.JL.,:式.它在长期的发展中,无论在音高,音响,音色,节奏方面都.,显示出它自身的特点,并体现出中国音乐特有的思维方式.(莲与普通话相同)收稿日期:20110310作者简介:彭瑜(1977一),女,硕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73音乐探索2011.3IAT【QSIUSIC例2川剧锣鼓三板:l些【!世当l当.世墅丛堑!I垫丛盘些l“壮”:念作uan“丑”:念作qiu“弄
6、”:念作lou罢:双手击鼓心打:右手击鼓心弄:马锣单击例3苏南十番锣鼓十八六四二Lit.dl_lLl_匕:LL上.二上上七II地1生.如盥.:l垒II世土且世二j丑硝ljjltILl匕l“表,j休lJJ4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选段:破l鐾.:;r墨蟹羔lI3整墨皇I量j篮赶I鐾蕊l粼基燃I量墨量缝蔓I-一将语言文字作为乐谱的主要构成因素体现了音乐语言化与语言音乐化的辩证关系.由上例可见,不同地区的打击乐种采用符合民族,乐种特色的状声字来构成锣鼓经,其唱字发音,音调反映了某一民族或地区语言的特点,是该民族,该地区特有的打击乐音色,音调的概括和抽象.由于这样的记谱方式带着本地文化,语言的”脐带”,容
7、易上口,听起来觉得亲切,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使人民大众能像母语一样接受它,喜欢它,学习它.正是这种平易的记谱方式,传播方式使锣鼓乐在我国从古至今,由南至北,在各个民族,各个地区被广泛使用.其应用场合从宫廷礼仪到民间节庆,从宗教仪式到民俗集会,从戏曲伴奏到纯器乐表演,这些不同场合中的锣鼓乐互相借鉴,相互融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二)简明高效,化繁为简锣鼓经状声字不仪能够模拟单件乐器的发音,还可以代表儿件乐器合奏的音响,这使锣鼓经能够以一行”总谱”表示出整个打击乐队重奏,合奏的主要音响特征.”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综合;西方人的思维特点是分析.”这种以单行总谱表示乐队主要音响框架的做法正体现了中国人重
8、整体,重综合,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将不同的状声字组合在一起,再用简谱等节奏符号来表74示它们的音长UH,1值,这样就能清楚地丧-,.i1,jJ:,的基本音色组合特点和各声部的节餐长青:了锣鼓经的编配规律,再据一它的音,”据这一行”总谱”,无需”分谱”,丁个r0如京剧锣鼓四击头,掘京剧战;的编0头本身的音乐特点,我们就能丁的从J例5京剧锣鼓四击头四击头的实际演奏效果:般:xl,卜l:一lx一一lx_I,饯:0lxlxxJj:0Ixlxi0X(1()同样,依据川剧锣鼓的编写规木u一定的奎战蚧,我们也可以知道上文例2兰板各声部的荩奉.例6川剧锣鼓三板的实际演奏效果锣撤终:n上土坦一!=盟!l型1实际
9、演奏效果:发擞if岢篓锣川我太谬XXXXXXX|j|.!l实际演奏效果:发披:川审敛:羔ix弓:X一点一一一一玉lXQ旦i铣:xx)(xxxxxlxx?xxji人锣:XX一一一一盖玉lxl这种单行化的总谱使锣鼓经录音乐的效率火火提高少到三,五件,多至七,八件乐器重奏的主要音响特征都可用一行谱直观地表示出来.每个演奏者只要花鼓灯中的花鼓声部等,它们都集演奏与指挥于一体,不仅担当乐队中独立声部的演奏,而且还通过特定的节奏型(业内称之为”底鼓”,即固定的指挥套子)并结合一定的动作手势来指挥整个乐队.这些”底鼓”与锣鼓经合而为一,每位演奏者只要知道锣鼓经,就能明白指挥的”暗示”信号,能够完成乐曲的转接
10、和配合.如前面例4中的第一个”大”,例5中的“罢:扛扛”都是”底鼓”.听到这样的”底鼓”,再结合看到的指挥动作,乐队其它演奏者就知道后面应该演奏什么锣鼓段了.例7京剧锣鼓流水一走马一流水一九锤半流水走马厂一.广一00_鑫l鑫l盆盔.I盘奠jj.I互丛I仓4I仓.芍I垒蔓.盘盎龟f盆立盘互j流水几锄广_00.矗太太太I盘五l&l生l墨鬈I二蠼ll盘盐垒厶立立五蛙垒il-f仓,4)f鱼:l垒:)由例7可见,锣鼓段进行了4次转接,都是通过不同的底鼓提示来完成的.一首锣鼓段之后可以由不同的底鼓引入不同的其它乐段(如流水之后可以接走马,也可以接九锤半等).这种演奏谱与指挥谱合而为一的方式,有利于
11、乐队成员与指挥间的默契合作,也有利于锣鼓段间的转换衔接.例8苏南十番锣鼓急急风一求头一七记音忽慧茂广.求,茧出I窭垒Il土鱼l越L扎l扎l|l0”丑扎l土史令lIJeIj受)屯0诸t-00趋扎:=奎I史焦?I置二1支:岛鱼虫垒量垒I史:量鱼=.专.,:k垒盘尘厂一.厂.0一生垒垒l尘;=觑二全f一垒:照垒土鱼l丈量全=太二仝J(.奎:0堂i:例8由三首锣鼓段联缀而成,每个锣鼓段有自己固定的“底鼓”暗示乐队起,转,收,这样就由不同的”底鼓”自然地引入了不同的锣鼓段子.这种记谱方式使中国打击乐的表演能够不需事先安排而在演奏过程当中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灵活的音乐转换和段落的增删变化.它反映了中国音乐以不
12、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不变的是各种特定的”底鼓”及其引领的锣鼓牌子,变化的是锣鼓牌子的反复次数和连接的顺序.函这种”变与不变”的结合运用使整个打击乐队可以在临场演奏中默契配合,对锣鼓乐的结构,长短和发展变化作出灵活,机动的处理,为乐队,特别是指挥者的创造,发挥留出了空间.EXPLOIATIONSIN.MUSICI2011.3音乐探索(四)重感性,重即兴锣鼓经总谱往往只记录各声部的基本节奏和框架性的音响特征,在实际演奏中,表演者可以根据这个框架进行一定的即兴发挥,加花减字,特别是领奏声部常常留有很多空白,需要演奏者加入即兴演奏使音乐丰富.锣鼓经采用的这种”模糊记谱法”不同于西洋音乐的”精确记谱法”
13、(如五线谱),它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感悟与整体性的特点.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即兴表演是一种以音乐进行思维的基本方式,我们受音乐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与衰退,这很容易使我们的表演者受记谱的束缚,导致他们离开乐谱表演就会瘫痪和麻痹.”而锣鼓经这种记谱方法既标示出了主要声部的基本演奏谱,又给演奏者留出了自由的创作空间和想象余地.如上例4,例5的单皮鼓声部,除”底鼓”之外,其余部分演奏谱都没有在锣鼓经中体现,需要演奏者根据自己对这段音乐的理解,根据自己的音乐修养进行即兴的创造,这体现了中国音乐重感性,重即兴的思维特点.这种即兴演奏的不确定常常带给听众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艺术享受
14、,使锣鼓乐产生更多的审美价值.二,”口传心授”的优点及其所体现的中国音乐思维方式从锣鼓经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锣鼓经源自于对音响的口头模仿,它的传播,传承自然离不开口念耳听,依赖于”口传心授”.口传心授是指音乐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诵和心领神会的方式来得以实现.锣鼓经的传承在很长时期往往不以记录在案的文字或曲谱资料的形式来实现,而是主要以口头传唱,背诵的方式代代相传(近几十年才出现了较多的笔头记录和出版成册的文字谱).民间有这么两句话:”不会背,打不对”,”会念经,容易精”.中国传统音乐的口传心授体现的”是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思维方式,是其音乐创作,传承,记谱,表演,欣赏或审美的整体模式(也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ord格式 word格式 锣鼓经及其传承方式所体现的中国音乐思维方式 word 格式 锣鼓 及其 传承 方式 体现 中国音乐 思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