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青海民歌的类别及其音乐特色.doc
《[精品]青海民歌的类别及其音乐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青海民歌的类别及其音乐特色.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海民歌的类别及其音乐特色青海省音协 巨其君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西北部与新疆接壤,西南与西藏相连,东南与四川毗邻,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相邻。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七十二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回、藏、撒拉、蒙古六个民族。境内高山兀立,河流纵模,荒漠平原同生,雪山湖泊相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儒、释、道及伊斯兰几种宗教文化并存。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多样的人文背景造就了青海民歌丰富的内容与多彩的艺术个性。现依其歌种分别述略如下。一、花儿花儿是流传于汉、回、土、撒拉、藏、东乡、保安、裕固八个民族之间,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处省区的一种山歌。青海民间俗称“少年”。花儿唱词的基本结构
2、一般是四句体七音或九音单字尾与七音或八音双字尾相间,即奇句奇字尾,偶句偶字尾。六句或多于四句的其它句式都是四句体结构的变异曲式。花儿中经常使用各种衬词,这些衬词与相应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花儿的旋律连结自如,扩展从容,表达情感的感染力加强。同时也用这些衬词命名曲令。花儿的曲式结构基本上属于扩充的上下句体,上下句幅长度不等。其音阶以五声性的商、徵调式最为多见。依其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汉族回族花儿;二是土族花儿;三是撒拉族花儿。1、汉族回族“花儿”这是青海花儿中数量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花儿,是青海花儿的主体。主要流传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湟源、湟中、大通、互助、平安、化隆、民和、乐都、循化各
3、县及西宁市,海南州的贵德县,海化州的门源县等地。这类花的音乐特色在于四度音程的跳进和音列上的迂回运动,其中商徵型的基本音列起着主导作用,有时会强调角音或以清角代替角音的手法来冲淡曲调中商徵型的四度音的跳动感,由此而形成一种淡淡的忧伤。旋律以商,徵,商为基本框架,而以商音到角(或清角),羽音到宫音的运动为媒介,形成单纯、质朴、明快的音乐个性。2、土族“花儿”这是流传在以互助地区为中心,辐射至大通及邻县的以土族为主要流传民族的花儿,其曲调委婉柔美,内在而含蓄。土族花儿以徵商五声调式为旋律构成基础,它不是广泛的使用四度音程的跳进,而以级进的旋法和句尾的大幅度下滑音形成自己的特色,使曲调具有单纯,明朗
4、,飘洒的特点,旋律进行中常用商音到商音的八度内迂回级进,在上行和下行中突出和强调宫音在旋律中的支持和稳定作用,体现了土族人民含蓄、纯朴、真挚、恳切的内在艺术风格和心理素质。3、撒拉族“花儿”主要流传在循化、化隆、同仁和民和等地区,其曲调是以羽音为中心,商、角为骨干音的音列构成。撒拉族花儿除了最基本的常见商徵型曲调之外,多数是建立在小调的基础之上。它的曲调内在古朴,极富歌唱性。旋律运动常是角音列羽音的四度跳进和商音列羽音的迂回下行或是宫音到羽的三度下行。一种是旋律平衡流畅,充满抒情气质的小调色彩,一种是活泼明快,富于弹跳性的小调色彩。二、汉族民歌青海的汉族民歌除了“花儿”,还有小调,秧歌,酒曲,
5、习俗曲,劳动号子和儿歌。1、小调小调是汉族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个歌种,词曲相对而言较为固定,表现手法多样,表达情感细腻。多在群众生产之余,在休闲娱乐和喜庆的场合中演唱,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分节歌形式,各种句式结构都有。小调的节拍规整,节律明显,但节奏形态丰富多样。旋律线曲折起伏,乐汇常用变化和对比手法,因此旋律流畅而优美。小调的乐句结构,功能明晰清楚,常见的句式结构有两种,一是对应性的上下句结构,二是起承转合式的四句式结构。另外,小调的乐段结构因歌词句式的多样性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形态,但乐段形式比较完整,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结构特点。常见调式以商、徵为主,羽、宫次之。除了五声
6、性的结构外,尚有在五声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清角或变宫的六声,清角和变宫同时存在的七声。青海汉族小调的音乐风格跟青海汉族的来源不一样,呈现出汉文化的多元性。先民们在西迁青海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原籍地的民歌,这些民歌中的小调流传至今,虽几经变异,但仍可看到其原有的风貌。因此在青海汉族的小调中,既有江南的风格,也有中原和北方各地的风格。这些来自各地的小调在青海的流传过程中,受青海当地的方言和风俗的影响,从旋法到节奏形态逐渐改变了原有的风格。调式骨干音变为青海民歌中常见的四五度结构,以徵、羽、宫、商的确立形成了富有青海地方色彩的调式功能音,从而被青海广大群众认可并流传至今。2、秧歌秧歌是春节期间社火表演中必
7、不可少的歌种。是社火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有对唱,齐唱,形式多样而活泼。以锣鼓伴奏开始,歌声结束后仍由锣鼓烘托气氛。有四乐句和上下乐句两种结构,多用五声徵,宫调式。固定的唱词不多,多是即兴性的应景填词。内容主要是庆丰收,保平安等祝福国泰民安,庆贺人畜兴旺的良好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个乐句的结音分别为宫,徵,羽,宫。巧妙地形成了与四句歌词相呼应的起承转合结构。3、酒曲酒曲是猜拳,歌唱和饮酒相结合的一种歌唱形式。以五声性徵调式和羽调式最为多见,此外尚有少数增加了清角和变宫的六声结构,或是以清角取代角音的五声结构。酒曲的曲式结构及旋法都与小调相同,只是因其社会功能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另列。酒曲多在
8、亲友相聚时饮酒取乐而歌,歌词风趣诙谐,曲调优美动听。可分为三类,一是喜迎宾客,赞颂长辈的敬酒歌,二是为活跃气氛,多人所唱的表演性歌,三是以数字为内容,带有竞技性的歌,这类歌是酒曲的主体,数量最多,流传最广。4、儿歌可分为两种,一是儿童自己唱的,或是成人模仿儿童的思维和心理,以儿童的口吻编唱的歌。二是成人为哄儿童,使其产生美感,舒适感和安乐感而安心入睡,或者启蒙幼儿知识所唱。儿歌的结构简单,词组短小。简明易记,口词化的歌词配合简朴的曲调,使儿童易记易懂,常是短小的上下对应乐句,五声性徵式最为多见。5、习俗歌习俗歌是因群众的宗教信仰而产生的,有佛教信徒烧香拜佛时所唱,也有道教信徒对修仙成道的描述。
9、还有为朝山,求雨等宗教活动而歌之。这此歌词句不太规整,五音徵调式为主。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情绪饱满热情。常见的结构是对应性的上下乐句或单乐句的连续反复,终止音常用调式主音,起音用四度或五度音,有时起音与终止音同用调式主音,这种起音和终止音的亲和性使旋律在反复时头尾相接,形成了连续不断的循环往复,因此听起来终止感不是很强。三、藏族民歌青海的藏族除玉树地区使用康巴方言外,其余地区均使用安多方言。丙个方言区的民歌因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即康巴方言区民歌和安多方言区民歌。1、安多民歌安多地区的藏族民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勒,则柔,年谐,角勒,伊,西勒,格勒等。(1
10、)勒:勒在藏语中是歌的意思,在安多地区专指酒歌,是藏族人民中最普及,最常见,流传最广的歌唱形式。勒依其内容和歌唱形式的不同可分为“道勒”(赞歌)、“坎参”(逗乐歌)、“艺勒”(悲歌)、“毛勒”(理想之歌)、“勒斜”(对答歌)、“完角”(调解歌)、“扎西”(吉祥歌)等。可独唱也可对唱,以对唱为主要演唱形式。对歌既是为了娱乐,同时也是歌手才智的较量,对歌时胜者荣耀自豪,败者羞愧难言。由于荣辱感的驱使,往往通霄达旦,互不示弱,不分胜负绝不收场。其内容有赞美在自然,骏马牛羊的;也有讴歌英雄事迹,描述民族风俗的;还有感怀亲思,祝福吉祥的。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经典故事,包罗万象,无所不唱。勒的曲调丰富,情
11、绪欢快,形象鲜明,生活气氛非常浓厚。多用五声性羽调或商调式,徵调式次之。曲调大多由上下乐句构成一个单乐段,上乐句包含着一个引句,下乐句则是上乐句的变化再现。勒的引句是全曲中的最高音,其音迂回盘旋而上,直至调式主音时形成悠长的拖腔,并用较强的气息冲向高音。引句最能显示歌者的声音素质和演唱功夫,是全曲中最能激起奔放的部分。同时引句还起着试腔定调的作用。引句的歌词大多用衬字和衬词构成,每首勒的衬词基本上是固定的,并且以该衬词作为曲调名。勒的节拍大都为散板,充分表现了自由豪放的草原民族的音乐风格。勒的旋律特点是多以八分音符为基本单位,在急促而连贯的节奏下一气呵成一个完整的乐句。以自由无束的节拍和严密有
12、序的律动构成了悠扬辽阔,舒展豪放的音乐形象。(2)则柔:则柔是嬉闹玩耍之意,是一种间有表演动作的歌,唱时男女二人或数人(皆为偶数)一手托举藏服长袖,一手轮换相牵,边唱边在原地左右旋转,并伴有简单的形体动作,所以也有人把这种歌译为表演唱。则柔的旋律精炼流畅,大多是五声性商调式和徵调式。节拍多为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为基本单位的三拍子。除引子外,整个曲体与歌词较规整,很少有词曲变异的现象,有时也用异宫转调的手法来推进旋律运动。则柔主要流传在黄南,海南两州的农业区和东部农业区各县的藏族之中,在纯牧业的藏族中很少流传。(3)年谐:即婚礼歌,藏族的婚礼歌主要有“迎媒之歌”,“梳妆歌”,“哭婚歌”,“婚礼赞歌
13、”,“祝福歌”,“迎宾歌”及“祝酒歌”等。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形式。年谐的曲体结构与则柔相近,多用五声性羽、商调式,节拍是以四分音符为基本单位的二拍子和三拍子。(4)角勒:即挤奶歌,牧民在挤时为了使母牛平静,多出牛奶,常常是边挤奶边唱歌,这种轻柔美妙的歌声会使暴烈的母牛平静而顺从地任主人挤奶。(5)伊:伊是歌舞曲,这是一种集体歌舞,曲领舞者拉着牛角胡边舞边歌,有的地方也因此而称它为“弦子”。其曲调优美而丰富,曲体短小规整,常是由四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旋律从低音开始以级进方式向上推进,高潮一般在全曲的后半部分出现。以五声性徵、宫调式为主,多系四分音符为基本单位的二拍子。节奏明快,具有鲜明的舞蹈
14、性。(6)西勒:即儿歌,曲调非常短小,只有一个乐句构成,有的甚至是一个乐了的重复,音域狭窄,旋律线起伏不大。内容大多是表现儿童对自然界各种物体的认识,具有儿童天真幼稚的情趣和童话般的想象力。语言风趣而具有儿童口语特点,是藏族儿童认识世界,学习,生活的启蒙歌。(7)若乎田:即情歌,包括藏族群众广为传唱的“拉伊”和寺院僧侣中秘密传唱的“伊呀”。拉伊是山歌,是草原放牧,田间劳作及行程途中所唱的爱情歌曲。从内容上可分为“则果则巴”(引歌),“角直”(问候),“若卓巴”(初恋),“斜绕巴”(交心),“若占巴”(思念),“若格哇”(反目),“卡者巴”(分手),“德莫”(送别)等。拉伊是一种宣叙性口语化的歌
15、。其声腔宽阔高亢,字多腔少,音韵婉转。节奏的徐缓急促随着歌词的情感而变化。一般为五声音阶,或是五声音阶省略个别音后的四声。旋律较定型,节奏自由,多用散板。没有明显的节拍重音。斩钉截铁的结尾与高亢悠长的曲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拉伊”最初是藏族民间传唱的小调,从六世达赖喇嘛仓洋嘉措(1683年生于西藏达旺地区)时起,逐渐演变为带有宗教色彩的“情歌”。内容多为仓洋嘉措的情诗,并且只在寺院僧侣中传唱,因此也有人称此为“寺院情歌”。(8)格勒:是藏族群众诵唱的祈祷歌,主要在宗教活动中唱,可独唱,齐唱,也可独唱众合。乐句从一句到四句不等,节奏缓慢,情绪低沉,主要内容为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安多地区的
16、藏族民歌从音乐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曲体规整,节奏分明,欢快跳跃,具有强烈的舞蹈感的旋律。其音域不宽,旋法以级进为主。如“伊”,“则柔”等。二是曲体不太规整,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线起伏较大,旋法以级进和跳进相结合,纯歌唱性的旋律,如“勒”,“拉伊”等。2、康巴(玉树)民歌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内唯一操藏语康巴方言的地区,玉树地处青海省西南部,南北对峙的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形成了天然屏障,把玉树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相隔离,形成了地理,语言,风俗和文化上不同其他藏区的差异。玉树地区的民间歌舞以其丰富的曲调和多彩的风姿而闻名于世,有“歌的海洋,舞的民族”之美誉。主要有“夏卓”(歌舞曲),“群结”(
17、祝酒歌),“拉勒”(山歌),“拉伊”(情歌),“格莫”(打卦情歌),“利伊”(劳动歌),“拜咏“(嘛呢调)等。(1)“夏卓”(歌舞曲):分为两种,一是“卓”,一是“伊”。“卓”是流传在玉树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卓”的最早记载可追述到公元7世纪时唐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之时,当时文成公主路驻玉树,当地百姓用歌舞(“卓”)迎接的情景(大曰如来庙传)。玉树的“卓”可分为三种。a、“卓格玛”,是较古老的一种“卓”,流传在玉树州囊谦县等地。最早是在千户头人进行宗教活动或在喜庆佳节上表演。其曲调古朴优美,旋律运动以级进和小的跳进为主,很少有大的跳进。音乐速度从慢速起,后依情绪变化逐渐加快,最后结束在高潮的
18、快板中。b、贝龙、拉布“曲卓”,主要流传在玉树州的称多县贝龙、拉布两个村庄,是一种宗教色彩很浓的歌舞。“曲卓”的意思是“佛法舞”或“宗教舞”。这种歌舞只准男性参加,严禁女性涉足。其曲调深沉悠长,委婉动听,有明显的寺庙颂经的风格。节奏以徐缓为主,在结束时突然加快,在短短的几小节中推向高潮,尔后在突慢节奏中结束,乐曲前后的节奏对比强烈而鲜明。c、新寨“卓”,是流传在玉树县结古镇新寨村的一种“曲卓”,相传为结古寺一世活佛嘉纳多丹松却帕文所创。音乐结构有两种,一是一段体的结构,由慢板,中板和快板一种速度构成。慢板只唱不舞,中板偶有起舞,快板偶有速度加快,全曲结束在快板节奏上。整首曲子只有三种速度的变化
19、,旋律基本上不变。二是两段体的结构,慢板与中板与前一种相同,只是快板部分用慢板的骨干音组成,音乐简练质朴,律动感极强。“卓”经常采用羽调式和商调式,即使在大调性的徵调式中,也常强调羽音的小调色彩,以此形成旋律中沉郁的情调。“伊”是玉树地区最流行的民间歌舞,其形式活泼自由,不受时间、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仅在喜庆节日中跳,还常常在日常休闲之时,男女群众欢聚一起欢舞高歌。“伊”的曲调很多,不同的曲调有不同的舞姿。“伊”从音乐风格上可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狂欢气氛的,以单纯紧凑的节奏运动为特征,用短暂而急促的节拍构成旋律的节奏基础。性格鲜明强烈,情绪热烈如火,给人一种欢乐跳跃的艺术感染。一种是虽有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青海 民歌 类别 及其 音乐 特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