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doc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 自公元4世纪末叶以后,契丹族就在汉文 文献 中留下了活动踪迹,这些出自汉人的间接记载对于今天的 历史 学家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契丹建国前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也没有留下本民族的历史记载,但是从契丹人的某些古老的传说中,可以发掘出这个民族早期历史的若干信息。在契丹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青牛白马的故事。早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田村实造就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初步的梳理,1 80年代国内学者也曾撰文探讨过这个 问题 ,2但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 研究 的余地。除了青牛白马说之外,牵涉契丹族历史的其它一些传说也值得我们注意。本文将通过这些传说
2、去探寻契丹族的历史记忆。 一 尽管青牛白马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辽朝方面的史料中却鲜有记述,仅有的一条记载见于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 (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虽然在 目前 传世的辽代文献中找不到更原始的史料依据,但我相信这一口头传说的文本化应该是相当早的。据辽史太宗纪,会同四年(941年)二月
3、丁巳,“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青牛白马传说大概就是在此时初次见诸文字记载的。但元朝修辽史时,恐怕已无从见到始祖奇首可汗事迹一书,辽史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述应是出自耶律俨皇朝实录。 在目前所见辽朝传世文献及石刻资料中,我只发现一条与此传说直接相关的史料,兴宗仁懿皇后哀册铭辞曰:“昔年偶圣,仙輧从水以下流;今日辞凡,龙辔拂霄而高驾。”3此处上一句显然是用青牛白马典,“輧”是后妃所乘的一种有帷盖的车,这里用来比拟天女所驾青牛车。此哀册作者为耶律孝杰(即张孝杰),说明辽朝汉人对青牛白马的故事也是非常熟悉的。 宋代文献中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最早见于范镇东斋记事卷五: 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
4、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则前史所谓迭为君长者也。此事得于赵志忠。志忠尝为契丹史官,必其真也。前史虽载八男子,而不及白马灰牛事。契丹祀天,至今用灰牛白马。予尝书其事于实录契丹传,王禹玉恐其非实,删去之。予在陈州时,志忠知扶沟县,尝以书问其八男子迭相君长时,为中原何代。志忠亦不能答,而云“约是秦汉时”,恐非也。4 东斋记事撰述于熙宁、元丰间。范镇既谓“此事得于赵志忠”,则很可能是出自赵志忠(或作“赵至忠”)所撰虏廷杂记。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月载:“以契丹归明人赵英为洪州观察推官,更名至忠。至忠尝为契丹中书舍人,得罪宗真,挺身来归,言庆历以前契丹事甚详。”赵志忠于庆历
5、元年(1041年)八月叛辽投宋,撰有多种介绍辽朝情况的杂史、笔记、舆图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献上朝廷的虏廷杂记十卷,5宋人有关辽朝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此书。东斋记事所称实录即仁宗实录,仁宗实录由王珪、范镇、宋敏求奉诏编纂,成书于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6据范镇说,他曾将赵志忠所述青牛白马的传说写入仁宗实录契丹传,但后来被王珪(禹玉)删去了。另据范镇介绍,他在陈州时,还与时任开封府扶沟县知县的赵志忠通信讨论过青牛白马的问题,这大概是治平三年(1066年)的事情。7 从宋代文献来看,宋人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赵志忠。除上引东斋记事外,这一故事还见于
6、两种宋人著作,一是类说,一是东都事略。曾慥类说卷二二“青牛白马”条与东斋记事的文字相当接近,此书系抄撮群书而成,我怀疑这条 内容 就是抄自东斋记事。东都事略卷一二三附录一契丹传的记载则与东斋记事略有不同:“初,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一男子即大贺氏也。八子为八部。”这或许是出自虏廷杂记,但更有可能是出自两朝国史契丹传。 最后需要讨论的是见于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的一段文字:“古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立遗像(原注:
7、始祖及八子)于木叶山,后人祭之,必刑白马杀灰牛,用其始来之物也。”契丹国志是元人所作伪书,但其成书早于辽史,8上述记载应该是取资于宋代文献。从这段引文本身来看,也能够说明一点问题:凡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辽朝方面的史料均作“青牛”,而宋朝方面的史料均作“灰牛”,契丹国志则同于后者。所以不妨将契丹国志的这条史料也列入赵志忠虏廷杂记的系列。 在青牛白马的故事形成为文本之前,它显然已经在契丹人中间流传了很久。那么这一传说究竟出现于何时?赵志忠认为这个故事发生的 时代 大约相当于秦汉时期,不过是姑妄言之,故范镇就不以为然。蔡美彪先生提出这样一种推断:“这个传说显然没有他们的历史那么古老,至多是反映着父权
8、制时代迁来这里的一段记忆,我们可以推断,传说的产生,当是在北魏初年或者较早一些时候。”9这个推论从时间上来看仍嫌太早,因为北魏时代的契丹部落主要游牧于白狼水(今大凌河上游)一带,还没有迁至潢河和土河流域。 台湾 学者王民信先生则认为青牛白马的故事最早不会早于开元、天宝之际,最晚可以晚到阿保机时代,并对这一故事的产生背景做了如下解释:在阿保机取代遥辇氏担任可汗之后,“畏惧他部人不服,遂捏造神人、天女的故事,以示迭剌与回纥人的合作完全是顺天应人”。10按他这种解释,似乎认定了“青牛白马”是阿保机时代凭空杜撰出来的故事。此说带有较多的臆想成分,青牛白马是契丹人的图腾崇拜,像这样一个流传甚广、 影响
9、深远的传说,很难相信是由阿保机随意编造出来的;况且从“神人”、“天女”的故事联想到迭剌部与回鹘人(指述律后)的合作,也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田村实造认为,从青牛白马故事中所包含的契丹人住地、八部同源说和木叶山信仰三个要素来看,这则传说大致出现于公元8世纪中叶。11我觉得这个意见比较可取。其一,既谓神人、天女生八子而衍生为八部,则理应在唐初大贺氏八部部落联盟形成以后(所谓的“古八部”是后起的说法,7世纪以前的契丹未必正好是八部,而且在契丹形成部落联盟之前也不大可能有八部同源的意识);其二,契丹人迁至潢河和土河流域大概是在开元、天宝间,所以这一传说只能是在这之后形成的,但决不会晚到阿保机时代。 二
10、青牛白马故事中乘白马浮土河而下的神人,就是传说中的契丹始祖奇首可汗。辽史曰:“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12辽史卷二太祖纪赞说:“奇首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都菴山不知在何处,辽史地理志上京道龙化州下谓“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称龙庭”云云,想必都菴山与龙化州不会相去太远。太祖七年(913年)六月甲申,“上登都菴山,抚其先奇首可汗遗迹,徘徊顾瞻而兴叹焉”。13可见这一传说也是由来有自的。“奇首”在契丹语中究为何义, 目前 还无法给予解释。乾隆朝官修辽史语解根据满洲语将此词改译为“奇善”,谓“奇善,鲜明也”,14正所谓强
11、为解人。方壮猷先生则谓奇首之“奇”与契丹之“契”音通,并解契丹之“丹”为“斯坦”,大概是将“契丹”一词理解为“奇首之领地”了吧。15这恐怕比辽史语解的附会更不着边际。 学界普遍认为,青牛白马是契丹人的部落图腾。但它们究竟具有什么象征性意义呢?辽史卷七一太祖淳钦皇后传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淳钦皇后)尝至辽、土二河之会,有女子乘青牛车,仓卒避路,忽不见。未几,童谣曰:青牛妪,曾避路。盖谚谓地祇为青牛妪云。太祖即位,群臣上尊号曰地皇后。”田村实造根据这条史料,指出青牛代表地祇,象征女性;白马代表天神,象征男性。16我们从辽代 文献 中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种观点。据辽史太祖纪记载,太祖元年(90
12、7年)正月庚寅,“燔柴告天,即皇帝位,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后曰地皇后”。这条史料将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误记为即皇帝位,天皇帝、地皇后的尊号未必是此时所上,但这两个尊号却绝非后人杜撰,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萧韩家奴上疏云:“昔我太祖代遥辇即位,乃制文字,修礼法,建天皇帝名号。”17宋史真宗纪赞也说:“契丹其主称天,其后称地,一岁祭天不知其几。”辽朝举行祭山仪时,须“设天神、地祇位于木叶山”,18这是因为传说中神人(白马)、天女(青牛)相遇于木叶山而结为佳偶的缘故。辽史圣宗纪统和十六年五月甲子有“祭白马神”的记载,白马神就是天神。辽史地理志上京道怀州条讲述了一个太宗的传奇故事:“太宗崩,葬西山
13、,曰怀陵。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是年,有骑十余,猎于祖州西五十里大山中,见太宗乘白马,独追白狐,射之,一发而毙;忽不见,但获狐与矢。是日,太宗崩于滦城。后于其地建庙,又于州之凤凰门绘太宗驰骑贯狐之像。”19这个故事虽荒诞不经,但它可能暗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在契丹人的心目中,白马神是契丹可汗的化身。 在 研究 契丹族的婚姻制度时,不免要牵涉到青牛白马的传说。关于契丹族的婚姻形态,我国学者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以蔡美彪为代表的部落外婚制,一种是以向南、杨若薇为代表的氏族外婚制、部落内婚制。前者认为,契丹人的先祖出自以白马和青牛为象征的两个原始氏族,它们各自 发展 ,到大贺氏 时代 ,白马氏
14、族繁衍分裂为互为兄弟的八个兄弟部落,它们之间禁止通婚,而是与八部之外的青牛氏族的部落通婚。20后者认为,不应将青牛白马的传说作为部落外婚制的依据,因为这个传说反映的是契丹族进入父系氏族 社会 以后的情况,不能说明契丹族的起源 问题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契丹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大贺氏和遥辇氏部落联盟时代,并没有游离于八部之外的契丹部落,与大贺氏世代通婚的孙氏(审密)氏族也是八部部落联盟的组成部分,而且从辽朝的情况来看,迭剌部及后来的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突吕不部都兼有耶律氏和萧氏二姓,说明契丹族实行的是氏族外婚制、部落内婚制。21 其实早在蔡美彪先生提出部落外婚制说以前,日本学者爱宕松男氏就
15、已对青牛白马传说所反映的契丹婚姻制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构想。他根据辽史纪传的材料对遥辇八部内的姓氏分布情况做了一个统计,结果如下:22 部落名 耶律氏 萧氏 部落名 耶律氏 萧氏 迭剌部 103 6 突举部 1 乙室部 1 40 楮特部 3 突吕不部 3 3 乌隗部 1 品部 2 涅剌部 1 对于这一统计结果,爱宕松男解释说,迭剌部和乙室部分别属于耶律氏、萧氏,它们之中的少数异姓应视为例外;突吕不部虽然耶律氏、萧氏各3例,但考虑到属于耶律氏的突举部是从突吕不部中 分析 出来的,因此突吕不部也应属于耶律氏。他的最终结论是,契丹族是由耶律、审密两个胞族及八个氏族(八部)组成的,其中迭剌、突吕不、品、
16、突举四部属耶律氏胞族(半族),乙室、楮特、乌隗、涅剌四部属萧氏胞族(半族),两个半族之间世代通婚,白马、青牛分别是这两个半族的图腾。23 上述论点实际上是另一种部落外婚制。两说的区别在于,蔡美彪先生认为八部均为白马(父系)氏族,青牛(母系)氏族在八部之外,而爱宕松男氏认为八部中青牛、白马氏族各半,但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同部不婚。用青牛白马的故事来解说契丹族的部落外婚制,其主观架构的痕迹较为明显。从前述统计结果来看,迭剌部虽以耶律氏为主,但萧氏多达6例,似乎很难用例外来解释;把突吕不部归入耶律半族更是显得极为勉强;至于品、突举、楮特、乌隗、涅剌五部,虽然在辽史中都只能见到一个姓氏,但也很难说不是史
17、料匮乏所致,因为这些部落比较弱小,其部人很少见于 历史 记载,根据每部仅有的一两个例证,难以断定它们是否真的只有一个姓氏。如果不能解释这些问题,部落外婚制说就难以成立。 关于青牛白马与耶律氏、萧氏两个半族的关系,爱宕松男还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契丹语中“耶律”和“审密”两词,即是分别出自这两个半族的图腾马和牛。请看他的论证过程: “耶律”的中古音:ia-ljiue#t 蒙古语“驯马”(应指牡马):Jala-ga “审密”的中古音:sim-mie#t 蒙古语“牝牛”:sir-mut 由此得出契丹语“耶律”即牡马、“审密”即牝牛的结论。24 这项论证很不严密。首先,蒙古语“驯马Jala-ga”是
18、一个动词,不能附会为牡马;其次,耶律、审密的中古音与蒙古语驯马、牝牛的音值有十分明显的差距。 在20世纪50年代,学界对契丹语言文字所知甚少,故爱宕松男不得不借助于蒙古语对耶律、审密的音义加以推测,而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直接利用契丹小字的研究成果来讨论这个问题。目前契丹小字中的十二生肖均已得到解读,其中马(午)作,此字由两个原字组成,已知第一个原字的音值为m,第二个原字的音值为ri。25牛(丑)在契丹小字中作 ,刘凤翥先生将此字的音值构拟为ni。26而契丹小字中耶律作 或 ,审密作“ ”,尽管我们还不知道这两个词的原意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契丹语中,耶律、审密的音义与马和牛真正是风马牛不相及。
19、 三 虽然关于青牛白马的具体阐释还存在分歧,但谁也不否认它对契丹人所具有的图腾崇拜的意义。以青牛白马作为祭祀时的牺牲,是契丹人的一种传统习俗。27辽史曰:“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28契丹国志契丹国初兴本末谓辽朝立奇首可汗及其八子遗像于木叶山,“后人祭之,必刑白马杀灰牛,用其始来之物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青牛白马所具有的原始宗教信仰形态下的图腾崇拜性质。 在契丹礼俗制度中,以青牛白马祭天地是一种很隆重的大典。辽朝前期,凡国有大事,尤其是兵戎之事,照惯例都要行此祭礼。辽史卷三四兵卫志(上)说:“凡举兵,帝率蕃汉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
20、告太祖以下诸陵及木叶山神,乃诏诸道征兵。”宋代 文献 中也有一段与此类似的记载:“将举兵,必杀灰牛、白马,祠天、地、日及木叶山神。”29又辽史卷五一礼志(三)记皇帝亲征仪曰:“将出师,必先告庙,刑青牛白马以祭天地。”直到西辽 时代 仍能看到这种传统的孑遗,耶律大石康国元年(1134年)三月遣兵东征时,即“以青牛白马祭天”。30 从辽代文献来看,以青牛白马祭天地当是契丹人的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俗,并不是辽朝建国以后的发明。辽史中有关这种祭仪的最早记载,见于太祖纪太祖七年(913年)五月丙寅,当时辽朝尚未建国。实际上,这种祭仪很可能是自遥辇氏时代以来相沿已久的旧俗,只不过当时没有留下记载罢了。 据冯家
21、昇先生统计,辽朝用青牛白马祭天地者共计24次,其中太祖朝3次,穆宗朝1次,景宗朝6次,圣宗朝12次(实际应为11次),另西辽德宗朝2次。值得注意的是,自圣宗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以后直至辽朝末年,包括兴宗、道宗、天祚帝三朝在内,却再也看不到这种记载,31这当作何解释?冯氏认为这与契丹人的佛教信仰有关。32辽朝佛教的发达,圣宗时期是一个分水岭。33辽朝前期,契丹族甚至有人殉之俗,而自圣宗统和以后,却屡屡见到禁止杀生的诏令。34从冯文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辽朝前期除了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之外,也常以黑白羊或其它野兽野禽作为祭祀的牺牲,而兴宗、道宗、天祚帝三朝却仅有一次用动物(黑白羊)祭天地的例子。
22、这说明冯家昇先生的解释是可信的。 在青牛白马传说中,木叶山占有重要的地位。木叶山是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契丹先祖的象征。据辽史太祖纪载,天赞三年(924年)九月丁巳,“取金河水,凿乌山石,35辇致潢河、木叶山,以示山川朝海宗岳之意”。这表明在契丹人的观念中,木叶山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圣山。圣宗时,“五院部民偶遗火,延及木叶山兆域,亦当死,杖而释之,因著为法”。36按圣宗以前的辽律,若在木叶山不慎失火,肇事者竟要被处以死刑,可见此山之非同寻常。 木叶山是契丹人祭祖的场所,辽史一书中屡见辽帝“祠木叶山”、“望祠木叶山”或“遣使祭木叶山”之类的记载,祭祠的对象主要是祖先。辽史卷三二营卫志说:“今永州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契丹 历史 记忆 白马 中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