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孔子》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论语》《孔子》有感.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论语、观孔子所想也许是很“投机取巧”的事,第一篇读书笔记就这样用论语来打发了。无论如何在抄论语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想法,不吐不为快。其他所看之书,只好让位。(一)孔子,智者?-也许只是灯塔论语,孔子的学生整理孔子的语录而成书的,语录体,所以看起来很简洁。而孔子也正如后世所说的“万世师表”那样,无所不知。无论是门人,各国大臣,君主,只要有疑问,总是可以在孔子那里得到答案。在抄写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开始怀疑,孔子真的这么博学?其实,仔细体会,很多时候,孔子也是答非所问,或者说,模棱两可,为政篇第二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都分别问孔子孝,孔子给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只有综合起来才是相对完整的答案
2、。这也不能不说是,孔子有时候也不能尽美。或者他指出一条明路,让问者自己去体会,因为有些问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最后也没有说孰更贤,这要靠问者自己判断。孔子其实并不是无所不知的智者,他自己也承认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篇)其次更值得推敲的是孔夫子言论的正确性。后世不加取舍,将孔夫子的每句话都当做万世不变的至理名言,是我辈断然不能苟同的。如他曾蔑视稼穑之术,谓学稼的樊迟“小人哉!”(论语子路篇);他认为血缘关系高于是非曲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篇);他的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篇)也有绝对化的倾向。孔子,在当时与后世,是追寻真理的象征,而他本身并不是真理,所以,与其把孔子当做无所不知,毫无谬误的智者,倒不如说他是一座灯塔,激励后人孜孜追求。 (二)孔子,闲适?孤独?奔波?终究,郁郁不得志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似乎很闲适的智者,他经常在水边,瑟声中,一派闲云野鹤的天籁之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鼓瑟希。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先进篇)完全没有史记记载的那样劳碌奔波。此时的孔子仿佛也有庄子的超脱、无为。如此境界,孔子自然不会沉默,让门人各言其志,孔子寓教于乐,寓教于精神之乐。所以,抄论语,耳边响起丝竹之声
4、,可以有更深的体会,想必庄子更是如是。自然会想到去年的一部电影孔子,很概括地叙述了孔子的一生,里面的孔子,与论语中的他,确实不能重合。影片中的他,一个一生忙忙碌碌的老者,为国家也,为自己的礼乐之梦。虽不能说碌碌无为,但也确实没有多少成就,令人叹息。影片的亮点有二,一是把孔子酸涩孤独的影子刻画的很让人心领神会。二是南子的形象。不禁思考是否圣贤皆如此?一如李白笔下的那句,自古圣贤皆寂寞?抑或孔子把孔子精神化成了完美的幻影?或者论语在故意淡化孔子的痛苦与遗憾?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电影里和论语中的孔子就适合踩着自己孤独的背影,到处去给人解惑,艰辛而无惧地前行,却始终没有人可以接纳他,而
5、他被岁月和人世蹉跎的背影最好的注脚便是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自有一番洒然的苦涩。电影中的孔子的服饰也很适合他的味道,以青、蓝暗而沉敛的色调为主,不张扬、不超脱、很本分、很执着,就像说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时的他一样,虽说有些古板迂腐,却在平淡里飘着一丝握不住的酸涩。白色只适合老子那样的人,“对于一个解脱者而言,生是自在,死是自由”林清玄无意中的一句话成为老子之徒一生最贴切的诠释,如云的高度使人向往也使人眩晕,唯善翔者得之。孔子,我为他一生、一声叹息。(三)孔子,完美?-既在人间,便注定不是 “圣人”论语中没有交代孔子的相貌,事实上他既没有电影中那样的相貌,也没有
6、电影中那样完美的人性。孔子面如“阳虎”,(“孔子貌似阳虎以致匡人之围”-史记孔子世家),而阳虎是欺负宋国匡人的恶人。有必要说说他与南子之间的过往纠结,也全然不像电影中演绎的那样。孔子不只答应了见南子,(论语雍也有证)甚至在与南子交谈后答应了与南子及其丈夫一起乘车出游,可孔子却在出游途中因承受不住世人的讥讽市人歌曰:同车者色耶?从车者德耶?(出自东周列国传)。孔子逃之夭夭,叹曰:“君子好德不如好色!”后去卫适宋。孔子可以把金钱权位都看作身外之物,但名誉他还是放不下的,也许他也是阿基里斯那样的视名誉高于一切吧。心理学中的一对有趣的效应,一个是“晕轮效应”: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会被他某种突出的品质
7、或特征(正面的)有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解释了学校中常有的现象一个人学习好,大家便以为他什么都好。另一个效应是“犄角效应”:指一个人会因为个别负面特征或事件而被知觉为较差的水平。自古以来,人都是很轻信很偏见的,这使得社会像火山口的空气一样充满着躁动的气息而同时又缺乏集体宽容心和理解力。就如同电影中刻意突出的剧情一样:一定是德高望重的孔子拒绝了“放荡无礼”的南子。而论语同样给了我们如此的印象,没有说孔子去见南子的细节,所以他没有过错。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的君子,更不会有生活作风问题。(四)孔子,南子的精神之恋? 导演故作矫情的把南子刻画成
8、一个追求个性,不为时代所羁绊的女子,未免有些投西方所好之嫌。虽说诗经里面有大量的记载表明那个时候,男女关系还是比较自由的,但是在男权社会,恐怕还不至于让这样的人如此“放肆”吧。孔子的弟子第一个不满“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就影片中的南子形象来说,我还是很喜欢的。论语中虽说只是一语而过,留下的却是南子的千古骂名(“南子:有不正常的行为,名声不好”-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P64),实在有失公允。而影片中的南子却有些真正南子的影子。她如同春秋郑穆公之女夏姬一样,生性单纯天真,世人不了解她们的特立独行,手握权力的男性又只看到她们的无穷魅惑,也许是心灵在压抑中
9、深度觉醒的孤独和痛苦扩散成了性情与行为上的张狂与激烈,她们只不过把一般人闷在心底的外现而已。可是中国社会一直忌讳“锋芒毕露”,也容不得太棱角分明的人,它喜欢把人磨啊磨,磨尽一身铅华,磨成看上去差不多的一堆沙砾。人不是透明的玻璃杯,“眼见为实”之语在堂皇的外表下酿造了太多的悔恨和悲哀。人应该更富于理性,而社会更应培养自己的思想力,这样也许因仇视社会心理而致的许多杀人事件、因社会不公而造成的矛盾能化解一些吧!不提也罢,当年礼崩乐坏的社会比起如今的社会又算什么呢?只是没有现代的那个孔子!所谓南子在最后一刻想到了孔子,想必也是礼崩乐坏的一种表现,也就注定,孔子之于南子,只能是精神之恋。(五)一段文字以蔽之无论是论语还是影片孔子的他是痛苦的。追根溯源,一切烦恼皆来自“欲望”两字。(请恕我卖弄)佛家有云: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净心咒)然苍生皆有求,不心动是不可能的,如果在有所求的过程中,不忘“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的随心,随性,随缘;不忘人生之美,如钟在虚,如谷应响,大扣大鸣,小扣小应,这样即使三世也潇洒快意!而孔子一时一世的执迷则为其增添烈焰灼天的绝美。如此而言,孔子的一生执迷是那极致的奢华与炫美!如是思考,甚是期待领略庄子梦中化蝶的超世脱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