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海派基督教」及其历程.doc
《社会学论文「海派基督教」及其历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海派基督教」及其历程.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海派基督教及其历程 欧美基督教在近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 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上海备受关注;上海现象早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注意;上海基督教,也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中最具特征。作为异质文化或异质宗教,基督教在上海的传布和发展,已在西学东渐的层面,渐与上海的社会发展,获得相当程度的同步性。 本文提出上海基督教的社会化问题,1方面是指基督教的中国化意义,1方面则是与当今基督教学界关心的处境化问题应对。更重要的是,基督教在上海的社会化,确实是西方基督教在近代上海中比较突出的上海现象之1。可以说,基督教的上海发展,已经历史地具备有上海社会、城市文化的区域特征,构成了海派基督教的社会性内涵。 1利玛窦(Matteo
2、 Ricci)规矩的历史延伸其上海基督教社会化的起点 1831年8月20日、1832年6月19日和12月5日,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ich August Gutzlaff)先后自澳门乘鸦片走私船先后来到上海宝山、吴淞;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也在1835年访问过上海。鸦片战争之后,上海作为开放的通商口岸,给基督教在上海的传教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这个时候,距离中国礼仪之争以及康熙皇帝1720年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清政府的禁教条例,已经被鸦片战争中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1845年2月道光皇帝已经批准耆英关于
3、驰禁天主教的奏本。传统中国政教合1的格局以及皇帝天子身兼人王、教主的双重权势再也难以为继。 利玛窦文化传教的规矩,因此具备了历史延伸,再次发生社会功能的条件。在中国礼仪之争的影响下,学术、医药、出版、教育等方法,已经作为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传教的直接手段。传教士们已经不用担心这些手段的采用,会去触动晚清帝国的政教神经,从而导致传教的失败。1切传教士都从鸦片战争和随着中国的失败而鉴定的条约和法令中,获得了利益和好处1特别是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治外法权,能够使传教士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虽然,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依然不具合法性,但是,他们的传教已经没有太大的危险。正是借助于这些不平等条约,基督教传教
4、士才和西方商人1道,接踵而至,涌入上海。 1843年,英国伦敦会麦都思、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等人进入上海,借助于不平等条约,开始在上海建立教堂,首先建立了伦敦会上海传教站,可谓基督教进入上海之始。紧接着,英国的安立甘会、圣公会以及美国圣公会、长老会、浸礼会、监理会等各宗派的传教士,也先后来到上海建堂传教。 就当时的历史处境而言,基督教在中国已经具有了较大的生存空间。传教士及其对于中国人以及中国知识界的影响,大致也具有了3代人的历史2,并且从两广地区,北移至社会文化基础更为深厚的长江流域。所以,上海基督教的传布,应该说是比较幸运的,发展伊始便比较平稳。更由于基督教在上海的发
5、展,自其发轫就与城市、商业的发展紧密相随,1直以上海的社会乃至城市的发展为前提。除青浦教案(1848年3月8日)之外,上海的基督教发展,基本上没有遇到中国其它内地那样的强烈反对,没有直接陷入民族主义的仇教、反教情绪之中;被视为外侨的传教士,与当时自中国各地移民到上海的人们,基本上能够友好相处。因此,上海基督教在短短的最初17年间(1843-1860),仅仅是英国伦敦会上海传教站施洗的基督教徒,就有数百名之多,其中还包括有王韬、沈毓桂等文化名人3。 上海基督教的发展却渐渐地生发出它的特色,即在更多的层面上,基督教能够与上海的社会构建、城市文化的发展紧密相结合。翻开上海近代史,即可发现,上海基督教
6、在上海的发轫,除建立教堂和布道所之外,传教士致力的大致为教育、新闻、出版和医药等社会公共事业。 文化教育方面:首先是美国圣公会在华首任主教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于1865年创办的培雅书院(Baird Hall)、1866年创办的度恩书院(Duane Hall)。它们是基督教近代教育在上海的雏形。1877年美籍犹太人施约翰(S. J. Sekoresehewsky)以美国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的身份,组建圣约翰书院。1879年圣约翰书院正式建成,成为上海基督教教会学校中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1所高等学校。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圣约翰大学。 施约翰具有丰富的在华传教经验,
7、认为教会教育即为传布基督教的重要手段;他还在于中国创办教会大学之呼吁中指出:教育在西方是确立基督教的重要因素之1,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在东方亦将成为确立基督教较为有力的辅佐。4在某种层面上,施约翰的在华传教经验,也可以被理解为利玛窦规矩在近代上海的1个历史延伸,不直接向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传教,力图以开设学校、医院、文化教育事业等中间手段,来吸引更多的中国人理解或信奉基督教。因此,基督教会在上海致力于神学教育的同时,也先后开设了不同形式的教会学校,以普通教育的发展来促进其传教事业。据统计,1889至1951年间,基督教在上海创办的教会中学就有15所,1850年至1952年创办的教会小学则有32所5
8、。 新闻出版方面:上海基督教会所做的贡献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亦巨。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来上海,并自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带来印刷设备,开设上海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西式书局,并于1846年取名为墨海书馆。该馆在出版西方科学书籍、翻译西学新书,功不可没。如艾约瑟(Joseph Edkins)与王韬合译的格致西学提纲、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与李善兰合译的几何原本、艾约瑟与张福禧合译的光论、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与管嗣复合译的美利哥地志等等,皆是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的里程碑。与此相应,上海基督教教会组织创办了大量的刊物和出版机构。据统计,1
9、857-1958年间上海基督教报刊共有54种之多6,其内容在传布基督教教义的同时,对于当时上海的社会发展、时事政治、社会改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医疗卫生方面,1844年2月,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雒魏林在上海老城南门外率先开设中国民居诊所,为基督教在上海医药传教以及上海近代西医事业之先河。1846年,诊所改名为仁济医馆,1861年又改名为仁济医院。 1866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汤蔼礼和牧师吴虹玉开设同仁医院。该院是上海开展西医治疗的先驱者之1,当时中国的许多著名医生大都在此接受过训练。1907年,圣约翰大学医学系扩建为医学院,该院成为圣约翰大学的教学医院。此外,美国圣公
10、会还在1904年建有宏仁医院;1882年美国妇女联合布道会、浸礼会、监理会联合创办西门妇孺医院。 通过以上简要叙述,已经不难看出,基督教的传布和发展在上海开埠之后的地位和作用。传教士以其公共文化的创建作为发展的契机,构建文化传教模式,吸引中上层人士归依基督教,故而使学校、医院、出版社、报纸等文化教育机构也陆续在上海城中冒出,并形成功能式的社会辐射,从而使基督教在西方文明中体现出来的近代性,具备了相当开阔的发挥空间。这是基督教在上海社会发展过程中首先得以立足的基点。 比较明末耶稣会士的传教经验以及利玛窦规矩在当时的1度成功,我们更可以看清晚清时代上海基督教发展的社会化特征。 明末年间,利玛窦本人
11、的传教经验形成了他所创立的利玛窦规矩,并能够得到当时和以后的中国人的认同。其关键在于,利玛窦不仅掌握了儒教社会的特点,而且还能把它与基督教结合起来,宣扬基督教信仰,开创1种中国化的基督教。他并不强调基督教与中国其它宗教的结合,并不强调基督教的排异性。这就像他的装束、他的谈话和作风1样,以至于除了他的社会和文化活动而外,很少有机会触及宗教问题。他只是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他所要提出的问题。显然,从利玛窦的文化传教、科学布教,1直到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81年向美国监理会总会提出辅助传教,即以办报、办大学、译书、创设书局等为政教辅助手段,均可看出利玛窦规矩的历史影响以及在上
12、海的延伸和发展。 晚清时代的上海,既是1个移民社会,也是1个商业化、市民化的社会,其以租界为中心,逐步逐步地构建成以自治、法治、安全、自由为基本原则的市民社会。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西学东渐,对于西方基督教的立足,都是极其便利的事情。尤其是晚清上海的发展,不靠皇帝,也不靠官吏,而只靠它的商业力量逐渐发展起来7。西方的传教士也正是与商业同行来到上海的。此时,传统中国的政教全能模式早已失去了以往的位能,中国礼仪之争也已淡化,正面的历史影响正在突现,利玛窦规矩可以再次作用。因此,基督教在上海可说是得天独厚。特别是基督教在上海所进行的这些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等社会建树,虽说是服务于基督教本身的传
13、教目的,但是,它们也的确是对于晚清上海乃至晚清中国大有冲击作用的。正如传教士自己悟出的道理那样:在中国人这样的民族中,不依靠教育去传播基督教的行动是完全不明智的。异教徒的国家中很少有像中国那样,文化与国家生活结合如此密切相关。8当年的利玛窦是这样,近代上海的传教士也是同样。惟有1点相异,那就是晚清上海已不是明末社会,国家与文化宗教的关系已经松动,拉开了距离。而基督教的文化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在传布基督教,同时也在锹动晚清帝国国家生活与文化宗教高度合1的顽石。因为,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文明发展,在西学东渐的层面上以及市民社会的建构方面,携手出离了如此僵硬的政教框架。这是基督教在上海积极切入社会生
14、活、走向社会化发展的第1步。 2作为公共社会组织的基督教教会 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上的重要地位,促使上海也同时成为西方基督教传教的中心地区。自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基督教的传教事业便出现了持续发展的趋势。圣公会、长老会、浸会和监理会,成为占据上海基督教主要地位的4大流派。西方基督教世界受此鼓舞,积极主动地向上海派遣传教士,建立教会组织,遂使上海成为中国基督教教派最多的城市9。这恰好是上海基督教与上海社会发展同步的印证。 1份当年的海关报告里这样写道:由于上海是中国最主要的商业中心,所以它也就成为这1帝国的传教中心。大多数教会都在这里建立其总部,并在这里指挥其在中
15、国各地的工作。那些在上海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或机构的教会,通常也委派代表或代理人在此办理它们的传教业务和监督供应品的发送工作。10上海作为商业中心,促使上海成为传教中心,成为西方基督教差会在华传教布道的主要基地。 在此方面,基督教的教会组织是它得以发展的制度支撑。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宗教组织完全不是社会生活的主要依托,社会文明的主要特征因此也无法体现在宗教及其传统方面。佛教、道教虽有教团组织,但均处在专制王权的统辖中无法自立。上海基督教是伴随近代上海商业、社会的发达而获得的发展空间,本来就类似于打进晚清社会结构里的1根楔子。所以,基督教比较严整的教会组织,也是当时上海社会中1股自立色彩比较浓重的社会
16、力量。虽然它出自各国差会,但是,它嵌在近代上海的社会结构里,却近似于公共性质的社会组织,具备自立的组织机构,不依官吏,不怕官府,自由集会,活动自如。这1特点,应为上海基督教近代发展的最大基础,不可忽略。 109世纪60年代之后,上海社会已经逐步分化为两大小区,西人小区和华人小区。华人小区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大都为会馆、公所、茶馆、戏院、妓院等,具有区域性、行业性,范围不大;西人小区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则主要是总会、旅馆、跑马厅等,但是,教会及其教堂,也同时在沪外侨的重要公共活动场所。对于这些在沪外侨而言,教会及其组织,构成了他们社会生活的重要侧面。他们因国籍、信仰以及教派的不同,各个分属于不同的教
17、会组织网络。他们在这些教会网络之中,做礼拜、参加各种宗教性集会等等,构成了西人小区中富有特色的重要部分。这与晚清上海社会结构紧密相关,也是近代上海社会中非常突出的1个特点。 这些教会的组织及其堂点,财源均来自教徒的捐助或对于都市房地产经营的资助。以建于1848年、上海历史最老的基督教教堂圣31堂为例,可以发见在沪教堂的经费,大多来自于教会自筹。 上海圣31教堂常年收入概况表(1926、1931) 类别 1926年(两) 教堂座位租金 1931年(两) 教堂座位租金 1925年年底财产余额 489 / 中外租金收入 9,300 8,000 (房地产) 教会学校租金收入 2,500 15,000
18、工部局筑路租地租金 2,500 3,404 电话(公司)红利 18 / 1万两房地产基金利息 640 / 积余 1,269 4,614 银行利息 / 37 出售固定装置所得 / 8 认捐者(企业及个人) 6,794 4,893 9,393 4,746 捐赠 / 672 合计 28,403 45,874 从圣31堂1926、1931两个年度的收入情况来看,上海教会组织的房地产经营所得,分别占年收入的50.3%和57.6 %,来自教徒以及社会的捐助分别占年收入的41.1%和32.3%。房地产经营和接受捐助占教会年收入的90%左右。其中,房地产经营收入分别来自上海河南路166号地块以及上海药房的房地
19、产租金;社会捐助主要来自教徒和汇丰银行、汇丰旅馆业有限公司、英美烟草公司、上海电力公司、电话公司、自来水公司、工部局以及1些外资公司等11。由此可见,上海教会组织从事各项公共事业的社会能力是相当可观的,而其社会力量及其影响则与上海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确实是在城市商业的发展之中,寄予了基督教事业的发展。 在教会组织的3 管理层面,也不同于传统中国的城市管理方法。教会采取的是收支公开的现代管理方式。根据帐簿、凭证、收据等原始资料编制的资产负债平衡表以及各种基金收支平衡表,进行教会的各项财务管理。圣31堂以及所属的各个组织,对于各个年度的收入、支出,均有年度细帐,即使是货币兑换的差价,也有具体的记录
20、。在该堂的年度工作报告中,堂内的财务帐目以及捐助者的名额,均是重要的报告内容。圣31堂还设有由 捐助金额达15两以上者组成认捐者团体,对教堂的财务进行监督,从中推选享有选举权的教会理事和教区委员。 教会的收入来自与教堂相关的社会公共活动,而教会的活动也大都具有社会公共性质。如开办学校、募捐救助、救济流浪儿童、弃儿,为医院病人代祷等,举行多种娱乐联谊活动,开设外国妇女之家、教徒俱乐部、教会羽毛球俱乐部、演讲会、唱诗班、各类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教堂培养了教徒乃至部分市民的和谐精神和团契精神,增加了教会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所以,教会的堂点组织不仅致力于宗教信仰活动,而且也进行社会团
21、体活动经验的训练,促使上海的市民初步具有交友合群、自立互助的社会意识。教会组织捐资兴办的学校、医院、俱乐部以及房地产等公益事业,同时成为了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1部分。 另1方面,基督教组织为适应上海城市的发展,举办了许多非宗派性的社会事业,作为其社会公共组织性质的外在延伸。如: 1918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出面,邀请上海基督教妇女团体和慈善机关组建的上海进德会,以正民风习俗,改革租界内之淫业。1920年更名为进德会,具有26个团体会员,代表中有英、美、日、中等国人士。该会主要通过公开演讲或报刊文章,批判淫业对于道德的败坏,鼓吹淫业改革。 1882年由美国韦凡理女士发起,1921年成立于上海的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论文 海派 基督教 及其 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