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常州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劫难.doc
《近代常州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劫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常州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劫难.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近代常州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劫难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6期近代常州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劫难史君伟提要:常州的现代化事业于清朝中后期开始起步,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已取得诸多成就.但日军入侵给常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所取得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毁于一旦.本文作一梳理,以一面镜子折射出日军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对中国经济的破坏,并以此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关键词:常州现代化发展劫难常州自清朝中后期开始,逐渐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许多有识之士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创办新式教育,开办报纸电台,发展现代工业等,常州的现代化事业由此起步.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常州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诸多成就.日军入侵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破坏
2、,给常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几十年的建设成就毁于一旦.本文通过梳理抗日战争爆发前常州现代化的进程,日军入侵给常州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对常州现代化事业的破坏,折射出日军侵华给中国造成的灾难.一破蛹化蝶常州现代化进程的起步在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常州受到西方文化和经济的冲击.在亘古未有的大变局面前,一批领风气之先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兴办新式教育,出版报刊杂志,启迪民智移风易俗;或开办实业,发展民族工商业,增进民生幸福.在他们的努力下,常州的现代化之路迈出艰难的第一步.至日军入侵前夕,常州在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公用事业等各个领域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一)
3、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起.最早系统地学习西方文化,再致力于常州现代化事业的,是早期的出国留学生.1874年,清政府选派第三批幼童官费留学生,常州人朱宝奎,吴焕荣被选中,到美国耶鲁大学读书,成为常州最早的留学生.辛亥革命后,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自费的有公费的.,也有自费公助的.如1913年,武进县决定每年拨银4000元,资助公立常州中学高等实业科赴日本留学,首批资助23名学生,实际成行是21人.许多留学生在学成后回国效力,致力于教育,实业或革命事业,并将新思想,新风尚带回国内,带回常州.如朱宝奎回国后在中国铁路,邮电,外交等部门工作,成为我国邮电事业的奠基人,在家乡常州创办了安尚两等小学堂,鸿
4、文小学等;屠宽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任常州府中学堂监督(校长),暗中组织和发展革命力量;留学日本的孟昭常,回国后长期从事立宪运动,主编预备立宪公报,编着宣传宪政知识的公民必读读本,先后印行27版,后当选为清政府资政院议员.此间,一些外国传教士来到常州,除了传播宗教文化,发展教徒外,还兴办了一些医院学校.如1918年,应武进地方商会,城公所等的邀请,美国教会派遣医学博士,苏州博习医院医师芮真儒来常州,创办武进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开常州现代卫生事业之先河.(二)教育文化领域的变革.清代中后期,常州诞生了有全国影响力的今文经学派,常州词派,阳湖文派,常州画派等文化流派.传
5、统的文化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为现代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96年,曾在清政府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刘树屏,与士绅恽祖祁,刘保良等人将龙城书院改为常州致用精舍,聘任着名数学家华衡芳为山长(即校长)兼总教习,近代常州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劫难49开设实用性强的算学,舆地,时务,策论等课程,传授近代科技文化知识,常州的新式教育由此起步.1905年,清政府迫于压力,令全国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常州知府许星壁与恽祖祁发起创办府中学堂,召集士绅集资6.04万银两,购置设备,建造校舍.该校于1907年竣工并开始招生,是当时常州最好的学校,引领着当地新式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全社会都充
6、分认识到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武进县政府积极提倡教育第一,教育救国,一度还推行义务教育.对私塾进行限制和改造,停办条件差的私塾,对条件好的则逐步改良提高;在教育上舍得投入,如1931年,地方财政支出为67.53万元,其中教育经费为36.87万元,占总支出的54.60%.社会各界捐资办学的热情也很高,如1924年,政成乡陆树荣捐资3000元给本乡的小学.1926年,潘明德捐资6000元办起一所小学.1931年,刘文浩向学校捐款6190元.正是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教育的现代化成效特别明显.1925年,常州的小学生人数是2万余名,中学生很少;抗日战争前夕,常州有小学71所,小学生
7、达5.07万余名;中学13所,中学生人数约2300多名;有中等师范学校1所,职业学校5所,并开办了成人教育(含农民教育,职工教育),特殊教育,一度还办起高等教育.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也从无到有.常州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民苏报,创办于清末,后因销路不广,资本不敷欲停刊,地方士绅认为报纸是启迪民智的新兴事业,于是发动教育会,农会,商会补助,得以继续印行.辛亥革命后,常州军政分府,城乡团体,地方人士纷纷办报.这些报纸有主要宣传各种政治主张的,如晨钟在发刊词中写道:夫晨钟之鸣,其声大而远,足以醒梦寐,消暮气,犹鸡声之破晓也,犹春雷之惊蛰也,犹木铎之警世也;也有商业性,娱乐休闲性的,刊登
8、知识类,商业类,文艺类的文章.南京政府成立后,政府一度加强对舆论的控制,除国民党县办的武进中山日报外,常州仅有风报,钢报等几家民营报纸.图书馆,阅报室也分别于1904年和1912年创办.19331937年,地方又兴起办报热潮,各种报纸多达20多种,其中1933年同时出版发行的报纸就有19种.武进新闻日销量达数千份,在本地的报纸中首屈一指.广播电台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的.1932年9月,国民党武进县党部设立广播电台,1936年,三民主义青年团武进分部创办常青广播电台,都属官办性质;1933年创办的大润广播电台和马氏广播电台则是民营性质.这些广播电台均有新闻,娱乐,商情,教育等内容.报纸和
9、广播电台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宣传新思想,新风尚,提倡白话文和新生活,改造社会风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三)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从清代中叶起,常州就是江南重要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境内有许多纺织印染作坊和做纱布生意的商人,农村妇女大多会手工纺纱织布.20世纪初,由于外国资本的入侵和洋布的输入,常州的土布销售几乎停滞,生产萎缩.土布业主为求生存,逐步革新生产工具,试办工厂,与洋布竞争,常州的经济现代化艰难启程.1906年,吴幼儒等人在东下塘原江西会馆创办晋裕织布局,所产土布质量较好,畅销各地,引导着本地许多纺织印染作坊向工厂化方向发展.1913年,奚九如,龚瑞冀等人集资1.5万元创办厚生机器厂(常州柴
10、油机厂的前身),当年制成一台8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成为国内较早生产内燃机的工厂之一,开常州机械工业之先河.同年,无锡人祝大椿,武进人张赞墀,费志超,吴树棠和薛云鹏等人发起,筹集资金10万元,创办振生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满足城区路灯,商铺和居民的电灯照明之用,成为常州最早的发电厂.1916年,蒋盘发集资20万元,创办大纶机器织布厂,购进旧大英铁木机用于生产,成为常州最早的动力织布厂,其他织布厂纷纷效仿.期间,粮油加工逐渐由手工劳作发展到以柴油机作动力,用工厂化方式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常州的工业出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6期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老厂在
11、此期间获得很大发展,并涌现出大批新厂.在纺织行业,新开了许多机器织布厂,棉纺厂,机器并线厂,毛巾厂;在食品加工业,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面粉厂和油厂;在机械行业,出现了十多家生产发动机,小马力内燃机,戽水机,碾米机,榨油机等的工厂;1919年常州的机器厂所产发动机除在国内销售外,还出口到东南亚.但自1921年起,由于欧美各国的商品卷土重来,常州的工业遭受重创,先后有几十家企业破产,其他企业也是勉强维持.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购买国货,兴办实业的高潮,常州各厂纷纷增添机器设备,工业再度复苏.到抗日战争前夕,常州的纺织,机械,食品等工业已具相当规模,如棉纺印染业有染织布厂
12、40多家,纱锭6万多枚,布机7000多台.刘国钧从1930年起,在8年间创办了4家工厂,资产由40万元增至400万元,被着名经济学家马寅初誉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罕见奇迹.从上海搬迁至戚墅堰的机车车辆厂,以修理和制造火车机车为主,占地42公顷,职工1500多人,在当时属比较先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在现代工业产生的同时,现代化的银行也诞生了.1908年恽祖祁与卢正衡创办常州第一家银行和慎商业储蓄有限公司(简称和慎银行).它是我国民族资本最早开设的银行之一,在经营管理上有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年营业额达六七十万元,对促进本地的工商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继和慎银行之后,又有一些银行,保险公司等现代金融机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 常州 现代化 事业 发展 劫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