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doc
《茶陵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陵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茶陵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学 院: 文史学院 专 业: 历史学 年级(班): 历史10101班 学 号: 201006030131 姓 名: 金伟 指导教师: 柳毅老师 目 录 前言(引文) 1.茶陵与井冈山的渊源关系 2茶陵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2.1地理优势2.2群众基础2.3时势基础 3茶陵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地位3.1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2“三大任务”的制定和实施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3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团结人民群众3.4挽救了工农革命军,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保存了主要力量 4茶陵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地位 5茶陵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地位 6茶陵
2、建政对当代的影响和启示 7结语 8参考文献 9 致谢 摘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为中国革命的前进指明了方向。而茶陵县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区之一,而且还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后攻占的第一座县城。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建立人民政权成功的典范。茶陵革命根据地的的建立挽救了年幼的工农革命军,使党在人力和物力上得到了保护和补充,也为红色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研究茶陵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对现阶段的政权建设与政党建设也会
3、产生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茶陵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关键词:井冈山,茶陵,根据地,经验,作用在大革命失败的危难中,南昌起义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为中国共产党摸索和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随后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后,虽然先后占领了几座城镇,但很快又遭到优势敌人的围攻,各路起义军相继受挫,形势发展对革命极为不利。毛泽东认为敌强我弱,夺取城市已无胜利的可能,提出放弃原定会攻长沙的计划。并以前委书记名义通知各路部队,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文家市集结。在文家市召开会议,对起义情况作了总结并决定放弃攻打长沙,退向萍乡,湘南一
4、带敌人实力较为博弱的山区去。秋收起义的部队离开文家市,沿着罗霄山脉南下,毛泽东起初曾考虑到湘南地区,与南昌起义军相呼应,后来经过调查研究,看到罗霄山脉中段的地理,历史,社会情况很好,适应工农武装割据,因此选择了井冈山做落脚点。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幅员广大。井冈山地区包括宁冈、永新、莲花和湖南的炎陵县、茶陵等县,周围五百余里。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还可利用两省敌人既要互相争夺地盘又要各自保存实力的矛盾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地势险要,幅员广大,有一定的游击战争的回旋余地;特别是,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比较远,
5、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力量比较薄弱;而且党和群众的条件较好,大革命时建立过党的组织、工会、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还保存着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具有为红军初期发展提供给养的经济力。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影响湘赣两省乃至于湖北。因此,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既有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全国革命走向高潮。确是理想的军事根据地。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后,立即领导湘赣边界进行武装斗争,发动群众,经过“三湾改编”,茅坪安家,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队等,于同年 10
6、 月下旬进驻井冈山茨坪并与朱德等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创立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并发展党的组织,展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带动南方数省建立了大小十几块根据地,革命烈火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因而井冈山被称为“革命摇篮”。在某种程度上井冈山根据地和井冈山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大正统”,井冈山上走下了太多的领导人,井冈山会师更是中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象征力量与正确道路的情结。山中现存有30多处
7、革命遗址,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遗址就有10处。 当年当年朱德视察井冈山,留下了“天下第一山”的著名题词;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留下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丽诗篇,让世人对井冈山无限向往。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积极领导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也叫工农兵政府。虽然当时建立的工农兵政府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备,但在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却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也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主要标志之一。1928 年 5 月成立的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是边界最高政权机关,下辖 6 个县政府和一个特别区。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8、选举产生该级苏维埃的执行委员会及常委会,并设立财政、文化、土地等工作部门。边界政府成立后,根据地内的政权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莲花和酃县先后成立了县工农兵政府,由徐鼎燕、刘仁堪分别担任两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各区、乡也都普通建立了红色政权。莲花一县,有八个区以及三十六个乡,全都有了工农自己的政权。各级红色政权在发动群众开展斗争、支援前线、慰问红军、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维持治安镇压敌人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红色政权也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工农兵政权的建立,使过去当牛作马的穷苦人在政治上翻了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由群众会议选举的政府机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9、群众的要求。因此,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人民政权得以生存的基础。这也成为井冈山斗争的一条宝贵经验。1927 年 9 月 29 日, 毛泽东对湖南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10 月 7 日, 率部队进驻宁冈茅坪。在茅坪安家之后, 便开始对边界茶陵、酃县等几县的情况进行考察。考察后, 毛泽东决定由前委委员、团党代表宛希先率一营之二连、三连经安仁攻打茶陵。二,茶陵革命根据地的位置意义(地理位置,政治上是农村,敌人力量薄弱还是谭延闿的老家) 毛泽东认为茶陵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西大门,必须得好好经营。 秋收起义受挫以后,毛泽东决定把部队转
10、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 部队在井冈山安家后,毛泽东便对湘赣边界几个县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经过调查发现,宁冈是个多山的小县,其周围有永新、莲花、酃县、茶陵、遂川5 个县。 尽管宁冈处于 6 县的中心,易守难攻,各县的民众都经过农民运动的洗礼,革命工作都有了基础,尤其是永新和茶陵,是这 6 县中的大县,而与永新相比茶陵更具优势,人口多、地域宽、经济实力更强, 总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处在贯通湘赣粤交通线上的要津, 素有“三路襟喉”之称,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它是井冈山信息来源和物资供给的主要通道,也是井冈山西边的门户和屏障。这里的一举一动不但可以影响附近数
11、县, 而且可以迅速影响到湘赣粤三省。把茶陵建设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西大门,对于沟通井冈山与湖南方面的联系,对于建立井冈山巩固的前沿阵地,捍卫大本营,对于扩大根据地的政治影响,震慑敌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说, 茶陵还是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老家,影响会越大。于是,“经营茶陵”、以茶陵作为井冈山根据地的西大门的重要屏障的思想,在毛泽东的脑海中逐步形成。 毛泽东于1927 年 10 月 21 日至 11 月 15 日,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李炳荣、宛希先等人的领导下,先后两次攻打茶陵。 17 日,工农革命军进驻茶陵,茶陵成为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之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并及时在这里创建了井冈山第一
12、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从而拉开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色政权的序幕。 三茶陵革命根据地的政治意义茶陵工农兵政府是 1927 年 11 月 28 日,工农革命军在茶陵县城举行了庆祝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 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正式成立。 至于政权性质,我们只要看看成立时候政府大门的两边挂着的一副对联 “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就可以知道了,这个政权,虽然叫工农兵政府,不叫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但其实质就是苏维埃政府。 名称有别,但实质一致。在建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后, 毛泽东才分别领导工农革命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地的第二个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 第三个红色政权宁冈县工农兵政府等
13、等,这些都说明茶陵建政对后来成千上万的工农兵政府的成立具有指导意义。 1928 年 1 月 5 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县城后亲手恢复建立了中共遂川县委,任命陈正人为书记。 1 月24 日清早,遂川全县召开大会,庆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毛泽东还建议制订了一个施政大纲。 县委书记陈正人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要求,起草了一个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的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 工农兵政府分别设有土地部、财政部、文化教育部、裁判部、军事部和秘书室等,领导全县的工农革命斗争。 2 月 18 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占宁冈县城,摧毁了国民党宁冈县政权。 2 月 21日,在宁冈砻市召开工农革
14、命军和宁冈各界群众大会,宣布宁冈县工农兵政权成立。茶陵、遂川和宁冈三县红色政权的建立,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的标志。 到了同年 5 月上旬,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占领永新县城并成立了永新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在这样的情况下,湘赣两省边界先后成立了 5 个县级苏维埃红色政权,于是,于 5 月下旬在宁冈茅坪成立了湘赣边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湘赣边几个县的红色政权,湘赣边红色割据形成了规模。可见,茶陵县红色政权的创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创建的重要开端, 它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实践。一,二,茶陵建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土地革命斗争方针政策形成的重要
15、开端毛泽东带领部队进军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只是这条道路的开端。 这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中共党史称之为中国革命特色道路,也叫井冈山道路。 但是,这条道路要走顺畅,至少需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在农村立足?是依靠地主,还是依靠工农?二是建设什么样的政权? 是坐堂办案,还是深入群众、执政为民? 三是部队与工农的关系如何处理? 这些问题,关系到能否走通特色道路的基本问题。 毛泽东在茶陵建政伊始以及之后的经验教训总结中,便确定了红色政权的性质,提出了党和军队的三大任务。 这三大任务,基本上确定了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斗争的完整方针策略。第一,毛泽东确定茶陵县工农兵政
16、府的性质,应是工农大众的政府,这就确保了政权是依靠力量是工农兵大众,而不是过去的地主阶层。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毛泽东首先把县政府的性质确定为工农大众的政权性质, 彻底抛弃旧的政权名称。 这些史实,在毛泽东茶陵建政的历史过程中是非常清楚的。 1927 年 11 月 18 日,工农革命军占领茶陵后,团长陈皓在县城成立“茶陵县署”,派曾经当过县长的谭梓生任县长,县署的工作人员基本为原县政府的原班人马,处理纠纷案件仍采取坐堂审案的办法, 部队给养全靠向商会摊派,既不打土豪,也不开展群众工作。 这与毛泽东的红色政权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当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宛希先、陈皓等人立即撤销“茶陵县
17、署”,召集茶陵县工会、农会负责人和军队各连党代表一起协商。 鉴于来不及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便决定由工会、农会和士兵委员会各推一名代表组成工农兵代表会议, 再由代表推举县工农兵政府主席。 11 月 28 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正式成立,推举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谭震林、农民代表李炳荣、士兵代表陈士榘组成政府班子,谭震林为县政府主席。 县政府设立民政、财经、青工、妇女等部门。 据谭震林回忆,“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组织了宣传队,士兵分头下乡,县委几个人也下乡去做宣传发动工作”。 这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与茶陵县署,是性质绝然不同的县级政权名称,标志着红色
18、政府的性质和为民执政方式的全新含义。第二,毛泽东不仅善于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在粉碎旧的国家机器之后,他就考虑到如何让工农大众掌好权,这就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来建设军队,巩固政权。 所以,他通过总结茶陵建政的经验,确定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 毛泽东通过宛希先的汇报和从茶陵回宁冈的路上与工农革命军战士的广泛接触,详细了解了工农革命军在茶陵的实践活动,对工农革命军作战勇敢感到欣慰,但对工农革命军打下茶陵县城后,按兵于驻地,只是“每天三操两讲二点名”这种旧军队的做法感到失望。 他认为,工农革命军不应该与旧军队一个样,必须把部队建设和政权建设联系起来,把做士兵工作与做群众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陵 革命根据地 地位 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