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9.doc
《论语三百讲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三百讲9.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三百讲9论语三百讲第241讲 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一个人懂得自我要求的话,他的生命就会每天进步;相反的一个人总是要求别人,而他自己完全原地踏步,他周围的人都因为他的要求而改善了,他自己本身还是一样,到最后才发现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君子自重而不与人争斗,合群而不成帮结派。“矜”代表自重,不与别人争,别人要争的话我就让,代表我很自重。如果你不自重的话,别人争我也争打成一团。“群而不党”是指我跟别人合群绝不成帮结派,这个世界上最怕党同伐异。比如一
2、个帮派的人就只谋求自己的利益,别人跟他不一样就去批评他,尤其在学术界更是如此。学者的特色就在于有独立的人格,坚持自己的原则。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操守不好,就漠视他的话。这段话的意思是听一个人说话要尽量客观,不要先认定这个人怎么样。同样,他话说得好也不要太高兴,就认为这个人是个人才,且慢判断,要再做进一步的观察。第242讲 终身行之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子贡请教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应该是恕吧,自己所不想
3、要的一切,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比较容易用在自己同宗的,同乡的里面,超过这个范围之后,对于不认识的一般人或是外国人,你也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才是真正的修养,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这段话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天下每一个人都在内的,就这个意义上看,这八个字确实有儒家的精神,而且在全世界都说出来也算是一条光明正大的人生正路。我们学儒家的时候,这八个字都能够琅琅上口,它的含义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要努力实践的。 第243讲 小不忍乱大谋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动听的言词足以混淆道德判断,小事情不能忍耐,就会搅乱大的计划。首
4、先是言跟德的关系,因为你巧言就会混淆道德判断。人活在世界上从小就接受许多的教育,在这个时候对于道德判断有一种共识,总认为某些事是善的,某些事是恶的。但是进入社会之后发现,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单纯,所以有些口才好的人,他可以颠倒是非黑白。其次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你有大的计划的时候,细节上小事情你不能忍耐,那就麻烦了。我们要学会尽量收敛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力气,针对大的目标才可能完成。人在一生里面不可能完全顺利的,很多时候你就要受委屈,看你能不能忍耐,在这个时候就要修养自己。第244讲 人能弘道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人可以弘扬人生理想,而不是靠人生理想来弘扬人。
5、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它非常深刻的意义,在这么早的年代就把人当做一个普遍的具有共同的特质,就是你内心里面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就会让你知道人生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儒家很重要的特色。我们今天学习孔子的思想,就要紧紧把握住人的主体,他这边讲的人也是每一个个人。这些个人你愿意的话,人生的路就不是问题,就怕你没有诚意,缺乏一种坚定的意志。我们学儒家的时候要记得,孔子因为是平凡人,他最后的成就如此不平凡,我们这些平凡人也同样会有希望。第245讲 过而能改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有了过错却不改正,那才叫做过错呀。孔子所教的学生好学,一定要跟德行配
6、合,你光是好学而没有改变自己,那是没用的。所以好学就是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迁怒,不贰过”,不随便迁怒他人,绝不重犯同样的过错。当你做坏事怕别人知道,这就说明了人性是向善的,你做好事以后心里面很开心,就算没有人知道我照样快乐,这个人就是向善,所以从很多例子可以知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不要太苛责自己,犯错之后就改,改了之后就重新开始,并且对于将来别人犯错,你会比较同情,因为你知道自己也是很软弱的。 第246讲 思不如学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孔
7、子在早先就强调过学习跟思考要配合,因为学习的时候所学的是别人的心得,思考之后就可以把它转化成我自己的心得,代表我不用亲身去经验这么多复杂的人生遭遇,而又可以透过他的书本上所写的东西自己去体会,使我的生命更为丰富,使我对于不同背景的人,可以了解得更为准确,更为深刻。但是孔子说这个没有什么帮助,不如去学习,就是指念书。阅读是最直接的一个学习的方法,透过阅读书本就知道天下许多事情。我们说开卷有益,但是今天很多人都知道开卷未必有益,还要看你开什么卷。选择一本书不要怕重复阅读,重复阅读心得就越深,只要这是好书。第247讲 君子忧道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8、。”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君子追求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衣食无缺。认真耕田自然得到了食物,认真学习自然得到了俸禄,君子挂念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穷困生活。一般人活在世界上,都是要先让自己衣食无缺,而衣食无缺有他最低的标准跟无限的要求。一般来说我们在衣食方面如果讲究最低标准,不需要费太多心思,那么你所应该去谋的是人生理想。道作为人生理想,不但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还需要去实践,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并且要精益求精,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程度。学习古代人的东西一方面要把他的意思学得准确,但是不能完全一字不漏的接受。在这里我们就要了解孔子的意思,他的结论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家思想的忧是忧我这一生没有成就完美的
9、人格,他所担心的绝不是每天吃什么,喝什么。第248讲 全民行仁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百姓需要走上人生正途,胜过需要水与火。为了得到水与火,我见过有人牺牲了生命,但是却不曾见过有人为了走上人生正途而死的。这段话所说的跟“杀身成仁”意思是一样的,反而更具体的指出来,你要分清楚轻重。人生就是要分辨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次要,钱应该是替人服务的,你不能倒过来为了赚一点钱而牺牲了健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真的叫你立刻蹈仁而死,而是希望你为了实现仁德,你再做很大的牺牲都是应该的。譬如我要帮助别人,我要孝顺父母
10、,我要去做很多好事,弄得好累,这是应该做的。所以他想死是代表一个极端的结果,在这之前还有大好的生命。你有很多时间、力量、金钱、能力都要用来实践人生的正路,用来做该做的事,这是比较能够代表孔子的思想。 第249讲 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遇到人生正途上该做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老师跟学生的年龄有差距,闻道也有先后,但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将来可以实现人的理想,因为学生现在是比较年轻,将来也可能当老师,毕竟在社会上,有些人是长辈,有些人是晚辈,这个晚辈将来也会变成长辈,所以人跟人之间基本的礼貌是需要的。我们要记得做好事第一时间就做,一有念头立刻就做,如
11、果拖延的话这中间的挣扎是很痛苦的。当仁不让于任何人,不要说不让于师,这是人类共同的准则,因为走上人生正路是你自己要负责的,你不能找借口,不能推托。第250讲 教育与人生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我在教学时一视同仁,不会区分学生的类别。有教无类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他有所教,在古代来教的话,基本上是“五经”跟“六艺”,你教学生要有材料,教了之后才能够预期学生有什么样的表现,成为人才。“类”代表类别,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孔子都会教。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人生理想不同的话,不必互相商议。这句话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思考,人生的路本来就有很多种,
12、各有志向,如果理想不一样,也不用互相商量,我重视的你不重视,你重视的我不在意,商量之后只有互相批评。人生最高的快乐在于完成我生命最根本的要求,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最后目标止于至善。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学习儒家之后,你这一生就在人群社会里面跟别人相处,尽自己的责任,让自己接触的人都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安顿,这就是最大的快乐。第251讲 生活的细节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
13、坐席。大家坐定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告辞走了,子张请教说,这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对的,这确实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本章讲的是生活上的一个细节,从这些小方面更能体现出孔子的做人处事。师冕是一位乐师,也是盲者,到孔子家做客的时候,孔子并没有刻意要做什么事,只是很自然的向他介绍台阶、座位、人员。子张这个学生很细心,年纪虽轻但很聪明,他就问说这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代表孔子并没有主动去教学生这些细节。我们学儒家之后就要从各种细节着手,你要是学了之后觉得平常生活没有改变,那你学了也没用。我们做个人,正常人就要有正常的表现,看到别人有困难就要体谅他的困难。从他
14、的角度来想,如果我是他,我希望别人怎么待我呢,我们就要这样对待他。第252讲 治国的忧虑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第十六【译】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与子路一起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求,难道这不该责怪你吗?这
15、个颛臾,古代君主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并且领地在鲁国的国境中,是鲁国的附庸藩属,为什么要攻打他呢?冉有说,是季孙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赞同。孔子说,求,周任说过一句话,能够贡献力量才去就任职位,做不到的人就下台。看到盲者遇到危险而不去保护,快要摔倒而不去扶持,那么这样的助手又有什么用呢?你的话真是错了,老虎与野牛逃出了栅栏,龟壳与美玉在柜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眼前这个颛臾城墙牢固,并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占据它,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后患。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
16、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第十六【译】孔子就说了,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诸侯与大夫,不担心人民贫穷,只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太少,只担心社会不安。因为如果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人民和谐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就不会倾危。能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如果还不顺服,就致力于礼乐教化,使他们自动来归,来归之后就要安顿他们。现在由与求二人辅助季孙,远方的人不顺服,却没有办法让他们自动来归,国家分崩离析却没有办法保
17、全,反而想在国境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呀。第253讲 益者三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译】孔子说,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那是有益的。与装腔作势的人为友,与刻意讨好的人为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为友,那是有害的。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可以进行对比:l l 一个是真诚而正直的朋友,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有压力,这个是很尽责任的朋友,而另外一个说话都刻意讨好,在一起时虽然没有压力,但是这样却不利于你的进步。l l “友便辟”就是有些人喜欢装腔作势
18、的朋友,认为跟他在一起排场很大,但是明白他不见得说话可以算话,缺乏诚信。l l “友多闻”是真正的什么事情都了解的很多,很彻底,很喜欢查百科全书。而“友便佞”就是三寸不烂之舌,把许多事情说得很热闹很有趣,听完毕之后什么都没有,是空的。当我们去分辨益友、损友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一件事,要先分清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的。要想交到好朋友,你怎么能够自己不先当做好朋友,来让别人愿意跟你交往。你如果想当益友,你怎么可能有像损友那样的表现呢。所以这样你才能够从这里面,学到孔子真正的用意。 第254讲 益者三乐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
19、氏第十六【译】孔子说,三种快乐有益,三种快乐有害。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以诉说别人的优点为乐,以结交许多良友为乐,那是有益的。以骄傲自满为乐,以纵情游荡为乐,以饮食欢聚为乐,那是有害的。这一段孔子特别提到三种快乐有益,三种快乐有害,“乐”代表“快乐”,我们要知道有害的快乐也有很多诱惑,要设法把它排除化解。而有益的快乐,也需要配合某些修行,否则你说要以礼乐调节生活为乐,这个第一步就要先修养。如果修养不够的话,遇到礼仪规范,遇到乐就要跟别人或是自己的情感协调了,那就不容易了。第255讲 君子三愆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第
20、十六【译】孔子说,与君子相处要注意三种过失,不到该说话的时候就说了,叫做急躁;到了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没有看他的脸色反应就说了,叫做眼瞎。学习儒家的时候,一方面固然要知道把握真诚,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另一方面要学会方法,一般来说方法就是礼,就是法律,照这个守法而重礼的原则。但是更多的是你对于现场这种情况的判断,说错一句话,别人对你的印象立刻就不一样了。所以在年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自我修炼,而说话这一方面能做到恰到好处的话,这个年轻人就是一个人才了。我们跟别人来往除了靠说话,其他只能靠行为了,而孔子正好提醒我们“敏于事而慎于言”。这边所谓的与君子相处,三个过失正好是针对说话来提醒我们的
21、。 第256讲 君子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译】孔子说,要成为君子必须有三点戒惕。年轻时血气还未稳定,应该戒惕的是好色;到了壮年血气正当旺盛,应该戒惕的是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应该戒惕的是贪求。这个“君子”要把它翻译为“要成为君子的人”,否则你说已经是君子了,何必戒那个少年时候的血气未定呢。孔子这三句话是对人的生命做全盘的观察,代表人活在世界上不管少年、中年、老年,每个阶段都要特别小心。人的一辈子就是不能够松懈,你一松懈就可能制造错误,将来再后悔都来不及。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一生都要慎
22、,千万不要幻想什么人性本善,有什么样的人性弱点、缺点,不用逃避直接面对它,知道之后才可以去改善。所以我们这里看到的君子有三戒,确实是很好的一个教训,很好的启发。第257讲 君子三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译】孔子说,要成为君子,必须敬畏以下三者:敬畏天赋使命,敬畏政治领袖,敬畏圣人的言论。至于小人不了解天赋使命而不敬畏,奉承讨好政治领袖,轻慢侮辱圣人的言论。这段话的重要性在于君子有三方面的敬畏,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所敬畏,否则的话就肆无忌惮。第一个是天命,每一个人都有人性,你真诚就会发现力量由内而发,要求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三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