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doc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讨论中国古代文论遗产如何“古为今用”实际上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已开始, 当时, 周扬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继承与发展的一贯思想, 提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建议, 其中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如何批判继承中国古典文艺理论遗产的问题。当时的光明日报、遗产增刊以及一些文艺刊物都开辟栏目讨论古代文论,围绕着“风骨”、“文气”等古代文论中的某些重要命题与概念还展开过争鸣与商讨。十年“文革”, 在全盘否定中外文化遗产的极左思潮干扰下,“古为今用”被歪曲, 古文论研究与其他正常学术活动一样被迫中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随着思想解放的到来,
2、 古代文论研究掀起热潮, 经过近十五年来的建设, 古文论研究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 回过头来巡视古文论研究所走过的历程, 我们觉得在如何做到“古为今用”且与当代文论有机融合上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原因何在? 我以为关键还在于没有真正做到“今用”。 从古代文论研究者来说, 这些年来虽然做了大量的概念、术语、范畴的释义以及命题理论意义的阐发工作, 但由于较少了解创作实际, 不敢轻易涉足当代文学批评, 于是很难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结合起来。固然,术业有专攻, 要求古代文论研究者都能参与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建设中去是不现实的, 但要
3、求他们更多地关注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 并能从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去从事古代文论的研究并不算苛求。因为做到这一点, 古代文论研究才更具现实意义, 更具建设价值。 就从事当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 他们在批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使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方法、术语。四十至六十年代是别、车、杜, 八十年代以后则是西方20 世纪的各种文学批评与批评理论和方法的流行, 新批评、结构主义、分析批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等, 潮流一浪接一浪。西方理论与话语的大量涌入反而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的“失语”, 这正是当代批评界忽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继承
4、, 不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论的理论、方法与术语的后果。 可以这么说, 古代文论研究没有真正做到“今用”, 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 古今文论研究工作者、批评家都有责任。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谈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的有机融合, 没有古今文坛研究者、批评家的双方配合、携手共进是做不到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运用,双方就很难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 更谈不上融合。古代文论价值的转换,古代文论理论观点与思维方法的发扬, 以及古代文论话语的转型, 只有在参与现实之中, 才可真正发挥出民族精神与特色的魅力, 也才可进入到当今文艺理论的主潮之中, 也才有古代文论在
5、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今用”, 亦即所谓“意义的现实生成”。正是由于“用”的意义越来越凸现出来, 在某种程度来说, 当代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就应该更多进行“古为今用”的实践。这不是我们要走向传统, 而是现实的需要与召唤, 使得传统在朝我们走来。我们要实现中西对话, 首先得先做好古今对话; 我们要从“失语”走向”得语”, 就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立场, 建立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 而传统理论话语就是我们当代理论话语体系大厦的基石。 于是, 站在什么样的基点、寻找什么样的途径、采取什么样的继承方式来“用”古代文论, 在“用”中使与当代文论达到有机融合就成为我们当下应该应真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文论 中国古代 融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