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体会.doc
《庄子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心得体会.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庄子心得体会庄子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庄子的心得体会 学习庄子的体会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和后学所著,主要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化研究价值的著作,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我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庄子这部作品记录了很多体现庄子思想的文章,其实刚开始时,我觉得这些文章有点深奥,后来,学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后,我对这些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 庄子中记录许多关于庄子对生死问题的态度的文章。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因而在对待生死问题上,他采用的主要是一种超越、超脱的态度。庄子至乐中讲到庄子的妻子死了,但庄子并没有痛哭不止,而是“方簸踞鼓盆而歌”,认为“其始而
2、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由此可见他对待生死的超脱态度。其实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阶段,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对之释然的。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自己亲人好友的离世,我们心里会很难过,很悲痛,但我们不能总是沉坠在这些悲痛中,而是应该尽快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从小在她外婆身边长大,跟外婆的感情很好,不久前,她外婆去世了,这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她意志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按她的话说就是每天犹如行尸走肉,无心学习,甚至借酒消愁。我劝了她好几次,让她想开点,但都是无济于事。学习了庄子后,我觉得我应该让她也读一下庄子, 学习一
3、下庄子对待生死的超然态度。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学习庄子后,我发现庄子里提到的养生之道很值得我们借鉴。庄子养生主中说到: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认为遵从自然之道可以保护自身,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亲,可以享受天然的寿命。并且还引用了“庖丁解牛”这一故事来说明“顺应自然”是养生的道理。顺应自然,要尽量避免与自然外物发生冲突,庄子人世间中提到“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之者,逆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养生最重要的是养神、养心,即要时时保持心情恬静平和的状态。所以,人生在世,不能对什么事情都耿耿于怀,应该学会淡泊一
4、切,庄子刻意说: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要求世人们时刻保持一种恬静的心境。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假如长时间处于一种情绪低落的状态时,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心情一直很不好,同时,家里人的期望又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顿时感到很彷徨,很迷茫,心里好像压着一块大石头一样不舒服,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变差,经常会觉得头晕脑胀,稍一吹风就会感冒。后来,我试着跟家里的人说自己的状况,家里人安慰了我一顿后,讲了一句话: “顺其自然吧。”就因为这句话,
5、我慢慢地把自己从不良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提醒自己凡事顺其自然,保持平静心态。因 为自己曾经经历过,所以对庄子中顺应自然,保持平和心态的养生之道感触颇深,同时也告诫自己,在以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要谨记着自己的那一次经历,谨记着庄子中所提到的养生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自在,活得健康,活得长寿。 庄子中还体现出了许多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这令我们深思。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受害的必然会是人类自身。庄子天道中指出: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体会到“天乐”,知北游中还提到: “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
6、物亦不能伤也。为无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在北宥中说到: “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说明了如果违背的自然规律,整个自然不能顺利运行,那么自然万物将会失去秩序,人们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纵观现在的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现在的生态环境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很多大城市中,蓝天白云、清澈流水已经很少能见到,走出家门口像呼吸一下空气,闻到的只能是一阵阵的臭味?许多物种的迅速灭绝,森林树木的大面积减少已经给我们敲起了警钟,如果再不注意保护自然,最终伤害到的一定是人类自身,为了使人类得以平稳地生活,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7、我们一定要实行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庄子秋水说过: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认为世界万 物没有贵贱之分。齐物论也说明了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却是齐一的。庄子所表现出的万物平等的观念是很引人深思的。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一直觉得人类是万物中的主体,有了这种观念,很多人就认为自己可以任意主宰其他动物的生命,于是毫无顾忌地残忍地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虐杀弱小的小动物。我们知道,无论是报纸,电视上还是网络上都经常报道着这样的新闻: 有些人甚至是正在读书的学生为了取乐而用各种难以想象的残忍地方式来虐杀小动物,这样的新闻令人看了都觉得惨不忍睹,无法再看下去,但现场的虐待者却在一旁看
8、得津津有味,无比开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我想,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庄子所说的“万物一齐”,明白到弱小的动物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动不动就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用残忍的方式来夺取他们的生命。并且,从庄子的齐物论中,我还想到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在现代社会,人们间总会存在着地位和财富的差距,于是,很多人对待别人态度就会与别人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密切相关,在对待那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用的是恭恭敬敬的态度,而在对待那些没地位的贫苦人民用的却是一种轻视和厌恶态度。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但学习了庄子的“齐物论”后,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人与人之间无论贫穷
9、贵贱都处在平等的地位,我们不能以人们的财富地位为标准来看待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以后的就业方向,我更深一层地想到了, 身为一名老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而不能专宠学习成绩好或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并且,庄子的“齐物论”在主张万物平等的同时也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所以,我又想到了假如以后真的成为一名老师,我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庄子中所透露出来的批判精神也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包括了对人性,道德的批判,还包括了对统治权威的批判。山木中说到: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身。”通过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批判了人们
10、为了追求名利而忘乎其身,认为他们实是可悲。而庄子中对统治权威的批判则是最令我欣赏的。“民之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敢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百姓的残害。在那个时代中,对于种种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残害,百姓们早已忍耐成性,而这种容忍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封建专制的腐败,而庄子所透露出来的对封建统治的批判精神则是令人佩服的。同时,庄子还表现出对儒家仁义的批判,认为儒家仁义是“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返其本,妄作孝梯而侥幸于诸侯富贵者也。”并用“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来说明
11、儒家仁义的消极性。我认为,庄子中所透露出来的这种敢于批判权威思想和的固有观念的精神是值 篇二: 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后感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
12、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
13、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14、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
15、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
16、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
17、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 读后感 1.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18、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 “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
19、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 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
20、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 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 ”,“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
21、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一个人若能具备“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这些常人很难拥有的心态去活着,去做人,那将是一件多么逍遥的境界,然而,现时代的人,也包括我自己,却常常“功名利益”所牵绊,忘了自己要的是什么,活着为什么,甚至是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的东西而强迫自己去做着一些不快乐、不愿意的事情,其实,人,如果失去了快乐,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既便他通过一些手段获取了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又有什么能比快乐更为珍贵呢?这些心得令人不禁想到了自己,是呀!多少
22、年来,我常常就是觉得累,觉得有些时候好烦,可是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下去,心情就这样一轮一轮的转下去,越转越累,越转越烦,活过三十二个春秋,渡过三十二个年华,我却终没明白“感悟”这两个字的含意,而今天在庄心 得中,一语道破了我多年的疑虑,那就是我从未曾看清和认识过我自己,于丹教授借庄子心得问世人: “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呢?”那一刻,我才反思,我认识我自己吗?其实人的眼睛只能看清楚别人,而却看不清楚自己,当你啮牙裂嘴的指责别人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自己又是不幅什么嘴脸呢?当你不屑一顾的嘲笑别人的时候,你是否自己的表情有多么的无耻呢?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作者: 关涛 转贴自: 本站原创 庄子是诸子
23、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古汉语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就是庄子的作品,恰好在前不久读书活动中,我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有了诸多新的认识在此与大家分享。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
24、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庄子 心得体会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