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
《【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3 完璧归赵虹口区崇明路小学 朱昭瑜 四川北路75号200085关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9个:璧 赵 秦 蔺 殿 颅 斋 奉 僵;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能区分“吩咐”和“嘱咐”,并会正确使用。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文中关键词语来复述指定的课文内容。3体会蔺相如维护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二教学准备:收集卞和献玉和蔺相如的故事。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2过渡: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楚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有
2、。著名的“完璧归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期间的一个故事。3.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注意:“璧”的字形)说明:这一环节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课文的历史背景有所认知,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同时三年级的生字教学应有所侧重,这里重点对“璧”的字形、字义作了分析。(二)初读,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重点指导词语读音:和氏璧 蔺相如 瑕斑 宫殿 头颅 斋戒 弄僵难读句段: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
3、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说明: 这一环节旨在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于难读的词语,句子,教师及时纠正,正音。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说明: 首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题后,针对“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提提问题,最终归纳,抛出思考题“为什么蔺相如会说出这番话呢?”进而指导学生对13节展开研究。(三)结合重点句子,再读课文。1为什么“一定要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引导学生学习13节,并思考。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
4、用上“如果就”来说好吗?说明:这一环节通过句式训练,联系第3节,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此番出使的压力,为后文学习作好铺垫。(3)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补充资料: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说明: 这一环节补充的资料是将相和中片断,使学生对蔺相如的为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4)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2蔺相如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默读4-11小节(1)学生自读课
5、文,了解脉络(谎指瑕疵,要回宝玉;理直气壮,誓与共存;巧言拖延,争取时间)说明:通过默读第411节,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教师可以将长段内容分成3个部分,列出3个小标题,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蔺相如是一步步获得成功的。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注意提炼出关键词语,便于复述练习。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将三个部分联系起来体会,感受蔺相如的谋略过人。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
6、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3)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出示撞柱画面,重点理解第2句话,体会蔺相如心情。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什么叫“理直气壮”?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品味“只好”理解
7、“只好”的意思;找到并读读“只好”所在句子,明白“只好”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说明: 教师在关键处抓住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意思,从而加深学生对蔺相如的认识。(4)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三句对话。(5)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 。秦之所以x下令放蔺相如回国,是因为 。(五)
8、学生参照板书复述完璧归赵经过。说明:复述时,可以参照板书,将内容划为三部分,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大面积练习。练习时,要注意巩固前两课的复述方法:根据课文中的句子,选用关键的词语,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六)作业:课外阅读湎池会、将相如。板书:13 完璧归赵谎指瑕疵,要回宝玉蔺相如 理直气壮,誓与共存 智勇双全巧言拖延,争取时间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课文叙述了蔺相如面对秦国恃强凌弱,妄图夺取和氏璧的危机,凭借勇气和智谋,保护了国家的珍宝,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课文开门见山交代秦国是强国,赵国虽然不甘心,但又不敢不和秦国交换和氏璧的无奈,烘托出秦王恃强凌弱的面目。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
9、。通过对蔺相如三次与秦王正面交锋的场面描写,按“要回宝玉、誓与共存、派人潜送”的顺序叙述了完璧归赵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有勇有谋的忠臣形象。(二)学情分析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来层层领会文章的要旨,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璧 赵 秦 蔺 殿 颅 斋 奉 僵” 7个生字。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理直气壮、只好、”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故事加上
10、小标题;四是复述课文的故事;五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性格。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2、借助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四)教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璧”“赵”“秦”“蔺”可以在揭示课题、初步感知的时候集中认读。“颅”、“斋”、“奉”等字可与重点句的学习结合。“僵”字可以通过找找朋友的方法,并与“边疆”和“缰绳”中的这些形近字作比较,加以区分,加强巩固。词语的学习可以结合复述练习进行。本课的阅读教学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
11、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五)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继续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课文的学习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联系实际等方法来把握文章要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将好方法学以致用。(六)实施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一环节从和氏璧的来历入手,讲述卞和献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渴望。随后揭示课题,理解课题,同时学习生字“璧”。 2、
1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中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是十分有效的。指名朗读既是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又是帮助学生正音的一个手段,同时又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一举三得。3、学习课文、加深体会首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题后,针对“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提提问题,最终归纳,抛出思考题“为什么蔺相如会说出这番话呢?”进而引导学生对13节展开研究。适时补充材料,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接下去通过默读第411节,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将长段内容分成3个部分,列出3个小标题,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蔺相如是一步步获得成功的。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注意提炼出关键词语,为下面的复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精品】13 完璧归赵81 13 完璧归赵 8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4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