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论》五题 I.doc
《《孔子诗论》五题 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诗论》五题 I.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诗论五题 I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一、关于文字隶定和词句释读诗论之整理出自权威学者之手,又经集思广益而成,其成就卓著,功德莫大焉。然该组竹简不如前此出土的、易经、缁衣那样有传世文献可资比勘,加之竹简残损严重,学术界又千呼万唤,容不得整理者十年磨一剑,故有不少地方尚需进一步商榷,本文仅就有争议者、需补证者、笔者有异议者和未释出者谈点个人看法。首简三“亡”字后面的字,作左右结构,左边为“阝”,右边上为“文”,下为“心”,马承源先生隶定为“离”,II这批竹简的最初整理者李零先生起初亦释为“离”,后来,李先生在北大考古中心网站上发表的参加“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几点感想(网页更新日期为2000
2、年11月30日)一文中认为“饶宗颐先生读为吝是对的。邻和离读音相差太远,读为离是不太合适的。”在其近作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一)子羔篇“孔子诗论”部分III一文中,李先生重申了这个观点,并认为简文“意在强调诗的宣泄作用”。在郭店楚墓竹简IV中,“吝”字见于老子甲第九简“畏四邻”、穷达以时十二简“莫之智而不吝”,尊德义十五简“民少以吝”及三十四简“正则民不吝”、性自命出第四十八简二见,六德第三简“归四邻”,其左边皆无“阝”旁,其右边皆无“心”底;唯性自命出第五十九简“凡悦人勿吝也”之“吝”有“心”字底,然而左边仍没有“阝”旁。以“阝”与“心”合作部首者,以释作“隐”字为当,此字以“文”得声,“隐”在
3、上古韵部中即属“文”部。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已释出部分有七个“隐”字,其中鲁桓公少章有四个“隐”字尚清晰可辨,前二“隐”皆作“心”字底,第二、三、四个“隐”字之右边皆有与“文”极相似的符号。V本组简文第二十简有形体相似的字,左边有“阝”,右边无“心”字作底,马先生(以下简称“马校”)隶定为“其邻志必有以俞也”,其中与“俞(喻)”相对为言,隶定为“邻”或“吝”皆不可解,读如“隐”则与“喻”之显白义正相反对,第八简有“言不中志者也”之语,可与本简之“隐志”互释。有无“心”字底,大概全视书写者的意愿,如郭店简语丛二“望生于敬,耻生于望”二句,同一简上前一个“望”无“心”字底,后一个却有了“心”字底;又
4、如“情”字,郭店简中多数没有“忄”或“心”作偏旁,偶尔也有。与“隐志”相反的命题尚有“足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引述古志之语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诗无隐志”“隐志必有以喻”可以看成是孔子对古志之语的继承与发扬。何谓“隐情”?礼记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VI中正有“隐情”一词,唯词义与此小异。此间孔子“乐亡隐情”之意可以乐记中师乙谓“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VII一语解之,歌需“直己而陈德”,需长言之、嗟叹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歌一体并且“感于物而动”的乐自然不能隐情使之不彰。乐记云:“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诗论 孔子诗论五题 孔子 诗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4776.html